对腹泻宝宝的家中疗法

主持人:对于这些可以在家中治疗的宝宝,康医生有什么具体的方法吗?

康宏莊:1、口服足够的液体以预防脱水:可选以下液体,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腹泻减少为止。①米汤加盐溶液:500ml米汤+细盐1.75克(1/2啤酒瓶盖)炒米粉25g(2满瓷汤勺)+细盐1.75克+500ml水煮2至3分钟。②糖盐水:白开水500ml+蔗糖10克(2小勺)+细盐1.75克以上1、2按20~40ml/kg在4小时内服完,以后随时口服,能喝多少给多少

③口服补液:根据年龄用量:<2岁50~100ml/每次腹泻后服500ml/日每1~2分钟喝1勺2~10岁100~200ml/每次腹泻后服1000ml/日自己喝呕吐后10分钟继续喂,2~3分钟喂1勺>10岁能喝多少给多少2000/日自己喝④加盐稀饭或菜汤(若无上述液体情况下服用)

2、给足够的食物以预防营养不良——继续进食<6月——服平日食用的奶或奶制品继续喂养(喂母乳前母亲先喝一大碗水)>6月——给习惯的平常饮食如粥、面条、软饭、蔬菜、豆或肉末等。新鲜水果或果汁。少量多餐,要很好的烹调、食品应新鲜,研磨或捣碎容易消化。

注意:①忌用高渗通饮料及果汁,否则会恶化及拖延腹泻病程;②频繁呕吐可在小儿舌面上滴姜汁,有止吐作用;③重型呕吐可暂禁食6~8小时,但也应少量多次喂糖盐水,以后给易消化食物。从少量开始,根据患儿耐受情况逐渐加量,5~7天恢复到常量,病中及病后1周内不添加新辅食。

3、加强护理:①每次便后用湿水洗净肛周,动作轻柔,不应擦破皮肤;不用粗糙布作尿面布;不用塑料布垫在屁股上;②加强口腔、五官、皮肤、泌尿道的护理防止肠道外感染;③做好清洁隔离,饮食卫生,食具清洁,护理人员要勤洗手。

哪些症状的腹泻宝宝可在家中治疗?

主持人:哪些症状的腹泻宝宝可在家中治疗?

康宏莊:对轻型腹泻,无呕吐或偶起呕吐,无脱水或仅有轻度脱水,精神状态较好,无发热或低热,不伴其他中毒症状的患儿。如:(1)单纯消化不良患儿;(2)乳糖吸收不良儿;(3)急性细菌性痢疾;发热不太高,腹泻不太厉害,精神状态尚好者。但家中要按时给予服药,且随时观察病情是否有变化,如病情加重及时送医院诊治。注意以下情况:腹泻次数和量增多;频繁呕吐不能正常饮食;明显口渴,眼窝下陷;发热;三天后病情不见好转。

宝典:宝宝腹泻的治疗方法

  小儿腹泻,又名消化不良,是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一种常见病症。多见于1岁以下的婴儿。中医认为引起小儿腹泻主要原因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为感受寒、湿、暑、热之邪;二为喂养不当或饮食不洁;三为小儿脏腑娇嫩,脾常不足。根据不同的临床症状,中医将其辨证分为四种证型,症状可见大便清稀多沫,色淡不臭,肠鸣腹痛,面色淡白,小便清长,苔白腻,脉濡,指纹色红;

  二是湿热型,症状可见腹痛即泻,急迫暴注,色黄褐热臭,口渴,尿少色黄,苔黄腻,脉滑数,指纹色紫;

  三是伤食型,症状可见腹痛胀满,泻前哭闹,泻后痛减,大便量多酸臭,口臭纳呆,或伴呕吐酸馊,苔厚或垢腻,脉滑;

  四是脾虚型,症状可见久泻不愈,或经常反复的发作,面色苍白,食欲不振,便稀夹有奶块及食物残渣,或每于食后即泻,舌淡苔薄,脉濡。若腹泻日久,损及肾阳,症见大便如水样,次数频多,四肢厥冷,舌淡苔白,脉软弱无力。

  本病四季皆可发生,而尤以夏、秋两季为多,而宝宝腹泻到底有哪些方法能治疗呢?有宝宝的家庭不妨看看,对你有帮助哦!

  宝宝腹泻的家庭简单疗法

  1、按摩:

  家长用左手固定患儿拇指,右手拇指推患儿拇指桡侧100~500次,同法推食指桡侧100~500次,同法推食指桡侧100~500次,再揉足三里50~100次。让患儿仰卧,家长用四指(拇指除外)按顺时针方向揉腹患儿中脘至脐中5~10次。最后,患儿俯卧,家长用双手提捏脊。

  2、灸法;

  取关元、神阙、天枢、中脘、足三里、脾俞穴,按艾炷无瘢痕灸法操作。每次选用2~3个穴位,每穴每次施灸4~5壮,每日1次,5次为1疗程,注意以施灸部倍皮肤红晕为度。或取神阙穴,按艾炷隔盐灸法施灸。

  3、刮痧:

  主刮脊柱两旁,臂内侧直至肘窝、天枢、足三里。呕吐加刮内关经穴部位,腹胀加刮里内庭经穴部位,发热加刮合谷、曲池经穴部位,泻甚加刮阴陵泉经穴部位。操作方法,轻刮以上各经穴部位3分钟左右。

  4、敷贴:

  胡椒10粒,研成细末,撒于患儿脐上,外用胶布固定。每天1次,连敷4~5天,适用于脾肾阳虚型。

  ②朱砂、白矾、樟脑、松香各等份,分别研末,再混合研匀,装瓷瓶内,勿令泄气,2日后即融合成膏。用时挑少许药膏捻成绿豆大小,置脐中,以胶布覆 。

  ③吴茱萸30克,苍术30克,丁香6克,胡椒30克。用火焙干研粉,混合均匀,装瓶备用。用时取药粉2克,用茶油或热米汤拌匀敷贴脐部,外用纱布封贴脐部,每天1次。

  5、熏洗:

  鬼针草30克煎汤,泡洗两足,每日1次,连用3天。适用于消化不良。

  宝宝腹泻的中医疗法

  小儿患了秋季腹泻后,除了可以用西药治疗外,还可以用中药。对于用中药治疗小儿秋季腹泻,药店药师应该熟知。而且,对于防治小儿秋季腹泻的一些食疗方,药师也应该知道一些,以便能更好地向患儿家长推荐。同时,药店药师应该注意,用中药治疗小儿秋季腹泻时,应该做到辨证施治。

  辨证治疗

  对于小儿秋季腹泻,中医在辨证的同时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往往有效:

  寒泻即孩子过食生冷,或感受风寒后引起的腹泻。常见发烧,怕冷无汗,腹痛腹胀,大便清稀,肠鸣。用药可以选择藿香正气软胶囊,一次2粒,一日2次;或外用小儿敷脐止泻散贴脐,一日1次。

  热泻即孩子肠胃积热,或外受暑湿引起腹泻。常见急促而量多,大便稀 ,便味酸臭,或有泡沫,小便黄等症状。可选用清热、止痛止泻中药治疗。如周氏回生丹,一次1~2粒;或用葛根芩连微丸,一次1克,一日3次。

  伤食泻即孩子过食或添加辅食不当引起的腹泻。常见腹胀腹痛,便前哭闹,大便酸臭,或见奶瓣或不消化食物,口臭气促,食欲不振,夜卧不安等症状。用药可服至宝锭,一次1丸,一日2次。

  脾虚泻即孩子久病久泻,或身体虚弱引起腹泻。常见面色发黄,疲倦无力,大便松散不成形或次数多等症状。用药可选启脾丸,一次1丸,一日2次。

  桂附理中汤加减成都中医药大学孟晓露用中药桂附理中汤加减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80例,疗效满意。基本方为、附片各5克~10克,肉桂3克~5克,茯苓10克~15克,甘草3克。加减,可加益黄散(青皮、陈皮、丁香、诃子、炙甘草);腹胀加小茴香、防风;大便白淡,四肢不温,重用附片,加炮姜;发热伴舌苔白黄厚腻,加荷叶、姜汁炒黄连。用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少量频服。有脱水者根据脱水程度给予口服补液盐。

  脐疗法

  药物制作、肉桂各9克,五倍子12克,白胡椒5克,石榴皮20克研成极细末,过筛,置瓷瓶或玻璃瓶中,盖紧,勿令漏气受潮。

  使用方法,用生姜汁调成糊状,纳入脐孔,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再用绷带围绕脐部缚紧,以防脱落。12~24小时后揭去。一般12小时吐泻停止,24小时痊愈,愈后再贴1天,巩固疗效。

  中医认为,脐部——即神阙穴,内连五脏六腑,为冲任经气汇集之处。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脐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为腹壁最后闭合之处,其表皮层最薄,局部无皮下脂肪,屏障功能最弱,药物敷脐易于穿透,药力可直达病所。脐疗可调整肠胃功能,促进吸收,有温中散寒,健脾燥湿,涩肠止泻的功效。

  药粥疗法

  豆粥取鲜山药30克去皮洗净,白扁豆15克,粳米30克。先将粳米、扁豆放入锅中加水适量煮八成熟,再将山药捣成泥状加入一起煮成稀粥,加白糖适量调味,每天2次温食。具有消暑化湿,健脾止泻之功效,适用于患儿湿热并重型腹泻。

  丝瓜叶粥取鲜丝瓜叶30克,粳米30克。先将丝瓜叶洗净放入锅中加水适量煎煮15分钟,再滤取煎汁煮粳米为粥,粥成加白糖适量调味,每天分2次食用。具有清热解毒,消暑利湿之功效,适用于患儿感受外邪,热重于湿型腹泻。

  茯苓前仁粥取茯苓粉30克,车前子30克,粳米30克。先将车前子布包放入锅中加水500毫升,煎半小时后取出布包,再将茯苓粉、粳米一起放入煎汁中煮成稀粥,加白糖适量调味,每天早晚各服食1次。具有清热健脾,利湿止泻之功效,适用于患儿湿重于热型腹泻。

  山楂神曲粥取山楂50克,神曲15克,粳米30克。先用纱布将山楂、神曲包好放入锅中加水适量,煎煮半小时后去掉药渣,再加入粳米煮成稀粥,加适量白糖调味食用,每天2次。具有健脾和胃,消食导滞之功效,适用于饮食不节或喂养不当,而致消化不良的患儿。

  茯苓大枣粥取茯苓粉30克,大枣15克,粳米30克。先将大枣去核切碎,放入锅中加水浸泡20分钟,然后把粳米、茯苓粉一起加入煮成粥,服时加适量白糖,每天2次。具有健脾补中,利湿止泻之功效,适用于患儿脾虚久泻者。

  参莲大枣粥取党参10克,莲子10克,大枣15克,粳米30克。先将党参、莲子研成细末,把大枣去核切碎,再将粳米与党参末、莲子末、枣肉一起加水适量煮成粥,加白糖少许,即可食用,每天2次。具有益气健脾止泻之功效,适用于脾胃虚弱之患儿。

  糯米固肠粥取糯米30克,山药15克。先将糯米炒微黄,山药研成细末,然后把二者放入锅中加水适量共煮成粥,熟后加胡椒面少许,白糖适量调服,每天2次。具有健脾暖胃,温中止泻之功效,适用于小儿脾胃虚寒型腹泻。

  按摩缓解小儿腹泻疗法

  本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婴幼儿消化不良、脂肪泻、肠吸收不良综合征、病毒性肠炎等病症。中医认为小儿脾胃薄弱,凡喂养不当,饥饱无度,饮食生冷或不洁,或外感风寒,过热或受凉,均可导致脾胃运化失调,而引起腹泻。主要症状是大便次数增多,粪便溏薄,甚至稀如水样,常伴腹部胀痛,恶心呕吐,发热,食欲不振,

  按摩方法一

  1.常用手法

  (1)患儿仰卧位,家长用大鱼际逆时针摩腹5分钟。

  (2)患儿俯卧位,家长用大拇指自下向上推七节骨300次。

  (3)按揉脾俞、胃俞、大肠俞穴各1分钟。

  2.随证加减

  (1)伤食泻,粪便稀搪,夹有食物残渣,气味酸臭,伴有恶心、呕吐。纳呆、口臭、腹胀,便前常有哭闹不安,舌苔厚腻。常用手法加

  ①清大肠300次、揉板门200次。

  ②按揉双侧天枢、足三里穴各1分钟。

  (2)热泻,大便急迫,色褐而臭,可夹有粘液,伴发热口渴,或渴不欲饮,肛门灼热,小便短少,舌质红,苔黄腻。常用手法加

  ①清脾经、清大肠各200次,清小肠100次。

  ②推三关100次,退六腑200次。

  ③按揉天枢穴2分钟。

  (3)寒泻,带有泡沫,无臭味或臭味较轻,腹痛肠鸣,常伴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口不渴,舌苔自腻。常用手法加

  ①补脾经200次,推三关100次。

  ②揉龟尾300次。

  ③按揉足三里穴3分钟。

  (4)脾虚泻,或时泄时止,反复发作,大便稀薄或水样,粪便中有食物残渣或夹有不消化的奶瓣,面色少华,神疲纳呆,舌质淡,苔薄腻。常用手法加

  ①补脾经、补大肠各300次,推板门100次。

  ②捏脊5~10遍。

  ③按揉肾俞、足三里各2分钟。

本文Hash:5cf6699b063a90459ccffbde4e4a0b656a429c34

声明:此文由 lizhen002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