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孩子会受到了老师特殊照顾?

如果说老师没有偏心,那是不太可能的,真的,在老师心里,一定会有最喜欢的孩子。很多妈妈说到送礼,想让孩子得到老师的特殊照顾,我也是老师,我对班级里的孩子也有特殊照顾,那是谁呢?

小锋,一个男孩,幼儿园大班时父亲在工作时被大型搅拌机搅死,于是他的所有一切我都优待!给他带早饭,给他买文具,细心的给他整理衣服和书包,当他犯错时,充当他的家长去给别的老师说情。他是我02年第一年工作时教的孩子,现在他读5年级了,虽然我只教了他1、2年级,但是,我在8月31日还是找到他的新班主任告诉她小锋的情况,孩子虽然读书不太好,可他是善良的。只是在爸爸的事情上,受了伤害,一直不愿意长大,他似乎一直声活在6岁。

依雯,父母在她很小时就离婚了,在她的概念里有2个爸爸,新爸爸是和妹妹和妈妈一起住的,旧爸爸偶尔会来看她,给她买好多好吃的好玩的,而她一直和外公外婆生活,她封闭自己,不太愿意和别人交流,她喜欢粘着我,喊我“妈妈”。

放学我送她回家,她说:“老师,你干吗骑这辆破自行车啊?”“你可以开摩托车啊!”“去日本就可以赚很多钱,就可以买摩托车了,我妈妈以前就去日本,所以现在开摩托车!”我听着她的话,泪流满面,放学都快一个小时了,她那有摩托车的妈妈为什么还不来接她呢!

小豪,我最喜欢的一个孩子,父母感情不和,妈妈四处打工,爸爸带着他来到上海,靠替人打架为生,(我是听孩子说的,也见过他爸爸,满脸的伤疤,很吓人),天气冷了,孩子不知道该换长衣裤,天气热的时候,孩子不知道该怎么处理脏衣服。放学回家,回到那个小小的出租屋,没有任何人,也没有吃的,孩子有时就到姑姑家去吃,有时会找到爸爸留下的方便面,有时就只能饿着。我照顾他的一切,天气的冷暖事先告诉他,哪些衣服该换了,哪些衣服该洗了,回家饭怎么烧,没有人给他默词语怎么办,中午吃饭时,把自己的菜认为有营养的都给他吃……孩子很争气,他学会了照顾自己,也学会自己生活,上学期,他答应我考试考到前5名的,真的做到了。现在我又不教他了,可是他还是亲热的来看我,叫我老师。

小晨,家里条件很好,爷爷开厂,爸爸妈妈都是大学生,(这在我们学校是很难得的,一般家长都是小学初中文化水平),孩子聪明,但是被宠坏了。可是他最服我,用他的话说,陈老师最讲道理,知识也最丰富。他上课喜欢插嘴,动手能力不强,在我生孩子时,他是代课老师最不喜欢的孩子。可是在我这里,他有特殊照顾,因为我知道他的与众不同,我知道他的脾气性格,在我任教时,他可以做的很好,很优秀。今年换班了,虽然我嘱咐过他,可我还是有些担心他。正打算周一去看看他。

这些孩子都是我特殊照顾的孩子,他们可以有错时不受批评,

他们可以和我吃一份饭,可以和我讲笑话,甚至可以随便的到我的抽屉里拿东西吃。这些特殊,不是因为他们的家长拜托我,不是因为他们的家长给我送礼,(这些孩子恰恰是从来没有给我送过礼的,连卡片都没收到过,包括家里条件好的),只是因为我是一个老师,因为我是他们最信任的朋友!

作为老师,是有道德标准和底线的,其实老师对自己的学生都很爱护的,对他们,就象对自己的孩子一样,他们病了,也会不舍,他们高兴了,也会开心。他们的成就,就有如自己的成就一样得意……

不要,请不要再在那里大谈,谈给老师送礼 言语里带着动机;不要,请不要再把老师看的那样的不堪,说老师被惯坏了……老师不需要惯坏,只是想在教师节听到一声祝福(祝福的话谁不喜欢听呢?),得到一点关怀~~~新闻里那些歪风邪气,请不要和老师挂钩,如果家长们不给老师收礼的机会,老师又怎么会和歪风邪气沾边呢?

了解受过胎教的孩子有哪些特点

现代科学认为,胎儿的素质是可以随胎教而改变的。孩子接受过胎教和未接受过胎教有很大区别。接受过胎教的孩子有如下明显的优点。

(1)睡眠好,不爱哭经过胎教的孩子身体健康,体内营养充足,很少有不适感,自然睡眠良好。虽然婴儿在饥饿、尿湿和身体不适时也会啼哭,但得到满足之后啼哭便会停止。同时由于受过胎教的婴儿感音能力较好,每当听到母亲的脚步声、说话声时,就会停止啼哭。

(2)生活规律由于胎教活动多在白天进行,夜间父母睡眠,胎儿也静静地休息或睡眠,所以在出生后比较容易养成正常的生活规律。如在睡前播放胎教音乐或母亲哼唱催眠曲时,婴儿就能很快入睡,满月后就能养成白天醒、晚上睡的习惯。

(3)成长迅速经过胎教的孩子明显较未经过胎教的孩子精力充足、开朗活泼、身体健康、生长迅速。一般新生儿出生后3~5天内会出现体重下降3%~9%的现象,经过胎教的孩子可以不出现体重下降现象。

(4)能早与人交往受过胎教的婴儿出生2~3天就会用小嘴张合与大人“对话”,20天左右会逗笑,2个多月能认识父母,3个多月就能听懂自己的名字。

(5)最早学会发音受过胎教的婴儿2个月时会发几个元音,4个月后会发几个辅音,5~6个月后发出声音能表达一定的意思。

(6)能较早地理解语言受过胎教的婴儿4个半月时能认出第一件东西,6~7个月时能辨认手、嘴、水果、奶瓶等。这样的婴儿能较早地理解“不”的意思,早期学会服从“不”的孩子更懂事、更听话。他能比较早地学会用姿势表示语言,会做“欢迎”、“再见”、“谢谢”等动作,也能较早理解别人的表情,所以显得特别聪明可爱。

(7)较早学会说话经过胎教和早期教育的孩子9~10个月时,就会有目的地叫爸爸、妈妈。如果出生后不继续给以发音和认物训练,胎教的影响(收获)在生后6~7个月时就会消失。受过胎教和早教的孩子在20个月左右便能背诵整首儿歌,并且也能背数。胎教与早期教育结合更有益。

(8)乐感强、智商高经过音乐胎教训练的孩子乐感都很强,并且喜欢音乐。音乐是启发智慧的一把金钥匙,这是因为音乐优美动听的旋律,易于激发大脑潜能,开发智力,提高智商。

(9)品质优良因为通过良好的胎教能给孩子真、善、美的启发,所以他们多能够讲文明、懂礼貌、谦让、尊重别人,对人有爱心,对事物有热心,具有积极的生活态度。这样的孩子有较强的正义感,心胸宽广,极少任性。

(10)适应能力和创造力强经过胎教的孩子有很强的独立生活能力,自己的事情都自己去完成;而且适应能力强,任何环境他们都能生活得很好。经过胎教的孩子想象力丰富,具有创造精神,对自己和别人以及社会表现出较强责任心和义务感,遇事能通情达理。

(11)意志坚强经过胎教的孩子能经受挫折和打击,有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失败了也会总结经验教训继续干,直到成功为止,有一股韧性,勇于克服困难。

(12)成绩优秀经过胎教的孩子,由于胎教的刺激,大脑发达,加之出生后早期教育,所以渴望知识,记忆力强,理解知识快,当他们入学后学习成绩会比较优秀。

了解受过胎教的孩子有哪些特点

现代科学认为,胎儿的素质是可以随胎教而改变的。孩子接受过胎教和未接受过胎教有很大区别。接受过胎教的孩子有如下明显的优点。

(1)睡眠好,不爱哭经过胎教的孩子身体健康,体内营养充足,很少有不适感,自然睡眠良好。虽然婴儿在饥饿、尿湿和身体不适时也会啼哭,但得到满足之后啼哭便会停止。同时由于受过胎教的婴儿感音能力较好,每当听到母亲的脚步声、说话声时,就会停止啼哭。

(2)生活规律由于胎教活动多在白天进行,夜间父母睡眠,胎儿也静静地休息或睡眠,所以在出生后比较容易养成正常的生活规律。如在睡前播放胎教音乐或母亲哼唱催眠曲时,婴儿就能很快入睡,满月后就能养成白天醒、晚上睡的习惯。

(3)成长迅速经过胎教的孩子明显较未经过胎教的孩子精力充足、开朗活泼、身体健康、生长迅速。一般新生儿出生后3~5天内会出现体重下降3%~9%的现象,经过胎教的孩子可以不出现体重下降现象。

(4)能早与人交往受过胎教的婴儿出生2~3天就会用小嘴张合与大人“对话”,20天左右会逗笑,2个多月能认识父母,3个多月就能听懂自己的名字。

(5)最早学会发音受过胎教的婴儿2个月时会发几个元音,4个月后会发几个辅音,5~6个月后发出声音能表达一定的意思。

(6)能较早地理解语言受过胎教的婴儿4个半月时能认出第一件东西,6~7个月时能辨认手、嘴、水果、奶瓶等。这样的婴儿能较早地理解“不”的意思,早期学会服从“不”的孩子更懂事、更听话。他能比较早地学会用姿势表示语言,会做“欢迎”、“再见”、“谢谢”等动作,也能较早理解别人的表情,所以显得特别聪明可爱。

(7)较早学会说话经过胎教和早期教育的孩子9~10个月时,就会有目的地叫爸爸、妈妈。如果出生后不继续给以发音和认物训练,胎教的影响(收获)在生后6~7个月时就会消失。受过胎教和早教的孩子在20个月左右便能背诵整首儿歌,并且也能背数。胎教与早期教育结合更有益。

(8)乐感强、智商高经过音乐胎教训练的孩子乐感都很强,并且喜欢音乐。音乐是启发智慧的一把金钥匙,这是因为音乐优美动听的旋律,易于激发大脑潜能,开发智力,提高智商。

(9)品质优良因为通过良好的胎教能给孩子真、善、美的启发,所以他们多能够讲文明、懂礼貌、谦让、尊重别人,对人有爱心,对事物有热心,具有积极的生活态度。这样的孩子有较强的正义感,心胸宽广,极少任性。

(10)适应能力和创造力强经过胎教的孩子有很强的独立生活能力,自己的事情都自己去完成;而且适应能力强,任何环境他们都能生活得很好。经过胎教的孩子想象力丰富,具有创造精神,对自己和别人以及社会表现出较强责任心和义务感,遇事能通情达理。

(11)意志坚强经过胎教的孩子能经受挫折和打击,有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失败了也会总结经验教训继续干,直到成功为止,有一股韧性,勇于克服困难。

(12)成绩优秀经过胎教的孩子,由于胎教的刺激,大脑发达,加之出生后早期教育,所以渴望知识,记忆力强,理解知识快,当他们入学后学习成绩会比较优秀。

本文Hash:90a1f1522219393fd57bda9cb87487ffc3816220

声明:此文由 Scarlett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