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大概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同样也是父母与学校一直教育孩子的一句良言金句。但是不少家长都会抱怨自己的孩子不爱学习,对学习没有兴趣,做作业马马虎虎甚至是不做。为什么孩子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孩子真的不爱学习吗?

前些时候,有两位家长问了我个类似的问题:我的孩子不爱学习,做作业特别马虎,这是怎么回事?应该怎么办?

我问:你的孩子对什么感兴趣?爱干什么?一个家长说,孩子爱看童话,一看看几个钟头,吃饭都不情愿,童话中无论什么细节孩子都清楚,甚至能背得下来;另一个家长说孩子爱做飞机模型,各种各样型号的飞机都清楚,俨然是个飞机情报专家。

如何引导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

有了这些回答,我心里就有了底,我说:是呀,你们的孩子没有问题。他对他感兴趣的东西就能专下心来,并且能掌握很多相关的知识,记住很多细节,这是非常可贵的现象呀。这时候他的学习可快了。

可家长们更急了:但是孩子不学习学校的功课怎么行呢?不系统地掌握知识,上不了大学。什么都信马游缰,将来肯定是要被淘汰地。这可怎么办呢?

家长的担心也是有道理的。有的家长过去没有上成大学,现在感到很吃亏,觉得生活的路子特别窄,因此无论如何也希望孩子好好学,将来上大学,有出息。但是孩子就是不懂事、不争气。有的家长说,我上学的时候,那时没有这么多电视节目,也没有什么花里忽哨的歌星、影星、球星,当时自己只愿意学习,所以上学还比较顺利,成绩也不错,但是现在自己的孩子生活太丰富了,做航模、玩游戏、还有追什么球星、歌星,一天到晚被别人牵着鼻子转,看着真让人心疼,但又没有办法。

当然,孩子不是橡皮泥,家长想怎么捏就怎么捏;孩子的头脑也不是水缸,家长可以把自己的人生经验往里面倒。孩子必须通过自己幼稚的头脑来观察、思考和吸收,因此所有的一切知识和经验都必须通过他自己的努力才能得到。孩子是通过尝试和错误来学习的,他们会摸索,会迷惑,会浪费时间,甚至会养成坏习惯,但这就是孩子,这是没办法的事,家长是急不得的。

学校的学习的确很重要,而且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文化课,如何引导孩子对文化课学习感兴趣呢?我给这两位家长提了四点建议。

1.向孩子展现一个真实的自己

关于学习问题家长常会“有意的”地给孩子讲“我过去没学好,结果现在很不成功,在单位不顺等等”。其实,对于家长的状态,孩子自然会看在眼里。如果你现在不如意,你把它归结到自己的过去,那么孩子也自然可以把自己现在学习不好归结到“幼儿园”或者更早的阶段,认为自己天生不爱学习、自己天生马虎等,这样反而有了借口,不好办了。

另外,有些家长也会向孩子提起自己当年成绩如何突出,俗话说,“好汉不提当年勇”,时代变了,“过去”无论如何已经过去了。

家长对孩子的最好教育就是让孩子了解自己。家长在孩子面前,要自然、真实地展现自己当前的生活,不要美化,也不要丑化。这样,孩子面前只少有一条生活的真实的道路:如果你有很高文化素养和扎实的知识基础,那么借用一个传统的说法,“有智吃智”;如果你没有充分的知识储备,那么“无智吃力”。这一切,不用家长讲,孩子都会看在眼里,愿不愿沿着家长走过的路子走,就看他自己了。

2.了解孩子,因势利导

了解孩子包括了解的需要和兴趣,了解孩子行为的动机,从而能更好地引导孩子。 这一条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复杂,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孩子爱看童话,可以从对童话的分析入手,提高孩子对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的认识;从对同一童话不同版本的比较入手,提高孩子的写作能力,鼓励孩子自己创作童话。当孩子从新的角度去看童话时,他会迅速地成熟起来,自然地走出对童话的沉溺。对于喜欢飞机的孩子,完全可以通过对各种飞机性能的认识,引导孩子进入数学和物理的大门;通过对于飞机发展历史的认识,引导孩子进入科学史的大门。由于孩子有最基本的兴趣为动力,相关的书籍和资料,都会成为孩子知识的源泉。

如何引导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

3.不过分介入

家长要控制自己,不要过分介入孩子学习的事。因为学习毕竟是孩子自己的事,学好学不好关键在于自己。正像孩子个子不高、骨胳发育不良,家长所能做的就是给孩子提供高蛋白、高钙的食物一样,但是不能替孩子吃下去,也不能替孩子长高。家长的过分介入不仅没有用,反而会降低孩子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认为他们的学习是父母的事。

4.创造学习条件

良好的学习条件包括:(1)安静的环境,这可能要求家长自己也少看电视、少打牌;(2)读书的气氛,即家长自己也多读书、看报,多讨论读书心得和相关问题;(3)对探索“怪”问题的支持,如欣赏孩子提出的某些问题的独到之处,帮助孩子利用图书馆或互联网查找相关资料,为孩子要进行的某些探索性实验提供材料几安全监护,等等。

小编总结:相信不少家长都认为自己的孩子不喜欢学习,对学习有关的知识都学不进去。其实,这个时候家长们千万不要放弃,甚至对孩子的学习不抱任何希望。相反,爸爸妈妈要根据孩子的爱好以及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地引导孩子产生对文化课的学习,让孩子爱上学习知识!

如何引导孩子对涂鸦的兴趣

一步一步慢慢来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的绘画也有了一些变化,他开始分得清想象和现实了,开始画出“像样”的画了,开始要求细节了……与此同时,你的赞美也要“跟上他的步伐”。

第一个阶段:随意涂鸦,没有目的地乱涂乱画,动作笨拙,线条杂乱。

你该怎么做:引导孩子能专注地去用笔探索,对涂鸦保持兴趣。

点评:

steven惊讶极了,我知道他是惊讶笔在纸上留下的痕迹。

第二个阶段:从无意识涂鸦发展到有意识涂鸦,用各种线画物体外部的轮廓,任意夸大。

你该怎么做:不要要求孩子画得多么完美,但要不断鼓励他尝试新的可能。

点评:仁仁原来画得总是这样模式化的东西(图2-1)。后来我提醒他,木炭条还可以怎么用?他想了想把木炭条横了过来,产生了很多富有变化的想法(图2-2)。

第三个阶段:通过视觉、味觉、嗅觉同时感知世界,视觉感受能力逐渐提高,开始有细节,对形象表达容易概念化。

你该怎么做:帮孩子把思维拓展开来,让孩子发现如何完善他的画,引导他将色彩、构图方式、协调能力做到更贴切地表达。

点评:这幅画的颜色很特别,在蓝色的纸上有大片雾状的深蓝,还有一些绿色,在空白的地方他压上了一点黑,重心一下子就平衡了。代代知道什么样的节奏能够达到协调,他正在开始形成自己的审美判断。

第四个阶段:对世界的观察逐渐具体化,开始关注物体的结构和细节,比如,画人物的时候会注意到身体的比例。

你该怎么做:鼓励孩子在注意细节的同时,也注意画面的构图和节奏;鼓励他用不同的媒介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

点评:雪儿给这幅图起了一个很有趣的名字叫“上岸结婚”。把她感兴趣的事情用笔作了有意思的表达。很有细节也很生动。

小其妈妈,本名林菁菁,知名艺术家,从事绘画和实验影像等艺术创作。创办有小其妈妈儿童美术网站和小其妈妈艺术工作室,出版了《和孩子一起享受艺术》、《和孩子一起享受创意》等专着。

如何让孩子对学习充满兴趣

如何让孩子对学习充满兴趣?

3岁男孩对妈妈说:妈妈,我讨厌学习,长大以后不要让我学习啊!

其实,孩子对“学习”原本是充满无限兴趣的。

我们知道,因为孩子逻辑思维基本结构创建和丰富成长的需要,所以孩子对生存客观信息环境中所有种类范畴的信息都充满了无比的采集好奇,而且会比成年人的采集好奇要强烈得多,只不过通过父母不正确和不合理的引导培育,使孩子对很多种类和范畴信息的采集好奇丧失了,并没有最终形成兴趣,因此,才会造成孩子未来对这些种类和范畴的信息在采集、收集和储存以及编织“目的性逻辑思维”的过程中,形成“厌弃”和“拒绝”的逻辑思维外在表现现象。

但是,很多父母当发现孩子出现厌学、弃学的外在表现现象的时候,往往会在不明原因的情况下会随意简单地用“这孩子天生就不是这块料”、“老师的教育方法不行”和“中国的应试教育不合理”等等诸如此类的理由对孩子厌学、弃学的这类逻辑思维外在表现现象进行解释。最后,很多父母不得不采取放弃和将就等等的手段来应对问题。其实,这些父母放弃的不仅仅是孩子对学校教育所约定的逻辑思维形成的培育,也真正放弃了对孩子整个逻辑思维丰富成长过程的培育。正是因为这种放弃,致使很多孩子只有依靠偶然形成的良好客观信息环境来实现自觉的逻辑思维丰富成长。

其实,对于孩子来说,在其逻辑思维丰富成长过程中,所有“兴趣点”、“兴趣源”以及未来“习惯性逻辑思维”和“习惯性逻辑思维外在表现”的形成,都是在孩子对客观信息环境中存在的信息产生采集好奇心的基础上,经过父母合理的引导和培育后逐步形成的。也就是说,孩子对客观信息环境中所存在的信息是否有兴趣以及围绕着这个“兴趣”进行自觉主动的逻辑思维编织,主要是取决于父母良好正确的培育,而绝不是孩子一生下来就决定对客观信息环境中某类信息有兴趣或者对某类信息没有兴趣。

关于如何使孩子的采集好奇合理地转化为“兴趣点”,并最终形成“兴趣”,我们已经在之前的章节中做了介绍。针对进入学校前的孩子在从幼儿园走向学校教育这个客观信息环境转换的过程进行合理的培育,父母应当重点抓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使孩子保持对“上学”这类信息充满采集好奇;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孩子形成相对强烈的采集向往;

其次“静态课”的培育。也就是在与客观信息“约束环境”所约定的“静态课”时间(上课时间)相对等的时间范围内,培育孩子逐步实现在这段时间内保持逻辑思维外在表现的“静态”状态(坐着听讲的时间),以及在这段时间内使孩子能够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的“注意力集中能力”。

总之,尽可能地使孩子避免对学校这个客观信息“约束环境”形成不完整的熟悉性,因为不完整熟悉性的形成,会使得孩子在有“逃避”和“回避”机会的基础上(因为孩子绝大部分时间还是处于客观信息“相对约束环境”,也就是学前教育机构),逐步形成相对强烈的“逃避性逻辑思维”,甚至会逐步形成相对严重的“厌弃性逻辑思维”。

备注:关于孩子在环境转换后父母应当如何对孩子进行培育的方式、方法我们会在《7岁到15岁孩子普遍逻辑思维外在表现现象的本质原因和相应的培育方案》这本书中予以详尽的释解。

本文Hash:6c93430e51141723b2ecc96f979a5150fc98d320

声明:此文由 BitettFan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