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成长“说”不出来的秘密


宝宝成长“说”不出来的秘密

  小宝宝是这样开口说话的

  宝宝在妈妈子宫内听觉系统发育成熟后,语言发育的进程便开始了。

  宝宝出生后,对妈妈的语言会有明确的回应。

  1 个月内

  宝宝1个月内可以发出一些喉音,之后慢慢发出简单的辅音、元音,如模仿妈妈发出简单的a、o、u、e 等音。

  8 个月左右

  此时的宝宝可以很好地发出唇音,如 mama、baba 等等。

  1 岁左右

  当宝宝长到1 周岁时,可以有意识地叫爸爸、妈妈。这 期间,他还会说一些别人听不懂的话,语言发育向前迈了一大步。

  1 岁半~ 2 岁

  宝宝长到1 岁半时词汇量明显增多,2 岁左右已能说出300  个字的词汇,可以说出简单的句子,明确表达自己 的需求。

  2 岁半以后

  此时的宝宝已经能很好地驾驭语言了,不但可以和家人进行语言交流, 还会清楚地表达出逻辑顺序以及因果关系。

  (不说话背后的“秘密”)

  疾病致宝贝开口迟

  宝宝语言发展一般有 4~6 个月的差异,但若宝宝已过 2 岁半,无论妈妈怎样竭尽所能 帮宝宝开口讲话,宝宝都不领情时,妈妈就需要考虑宝宝语迟会否与某类疾病有关了。

  智能发育落后 轻度智能发育落后的宝宝,开始说话的年龄要比正常宝宝迟 1~3 年。严重智力发育落后的宝宝会有更为严重的语言障碍,讲话通常需要经过特殊训练。

  判断方法 宝宝只能发出一些单音,不能组成词;宝宝哭声尖锐或无力, 音调缺乏变化,活动没有目的性、睡眠时间偏长。

  听力障碍 有听力障碍的宝宝,因为无法获取声音源,会引起言语功能 障碍。

  判断方法 宝宝看电视时声音需要调得很大,或是对妈妈的叫声没反应。

  中枢神经系统受损或功能失调 宝宝若有中枢神经系统受损或功能失调问题,会出现语言障碍。 判断方法 患有中枢神经系统受损或功能失调的宝宝,在语言表述方 面常表现为对父母的指令“听而不闻”,多为自言自语,极 少具有交流性质的主动语言。发音器官结构的异常 宝宝发音器官结构异常见于舌系带过短、腭裂、唇裂及鼻 部、喉部疾病等,其中以舌系带过短最为常见。舌系带过短, 会导致宝宝的小舌头无法灵活运动而影响发音。

  判断方法 宝宝发音不准,吐字不清。

  《母子健康》温馨提示

  何为“贵人语话迟”

  对于心急宝宝讲话的妈妈来说,“贵人语话迟”这句话最能温暖妈妈的心。语言发 育也存在个体差异,每个宝宝都有自己发育的特点,只要会说简单的话,能听懂妈 妈的指令,便可说明宝宝没有其他问题,说话早晚只是时间问题,妈妈不用过分担心。

  宝宝没有病,为何开口迟?

  妈妈过分代劳

  我叫轩轩,20  个月了。我会用积木搭房子,也会用画 笔涂鸦,就是不愿意讲话。因为我觉得讲不讲话都一样, 每当我有什么需求,只要小手一指,妈妈便会满足我的愿望,不用我费口舌。

  专家解析

  轩轩不喜欢讲话与家长太过于亲力亲为有极大关系, 过分呵护和满足会抑制宝宝说话的欲望。试想一下,只要 宝宝发出需求信号便可得到满足,甚至可提前满足宝宝的 需求,宝宝怎么会急于表达获得所需呢?

  缺少学习环境

  我是乐乐,生活中我喜欢认真模仿爸爸妈妈讲话,可 结果却不如人意,因为我爸妈说话的语速太快,句子又长, 让我总是弄不清楚他们在说什么!因为听不清,模仿时我 常发错音,每每都会被爸妈笑,后来我索性不讲话了。

  专家解析

  生活中,若父母说话速度过快、过长,难于理解,宝 宝会因为模仿困难导致开口说话晚。此外,别看宝宝小, 同样也有自尊心,若父母经常笑话宝宝的发音,或急于纠 正宝宝的错误发音,都会使宝宝产生逆反情绪,无形中抑 制宝宝用语言表达的欲望。

  (想让宝宝早开口,妈妈这样做)

  1把握宝宝语言能力关键期

  科学研究发现,2 ~ 4 岁是宝宝学习语言的关键 期,一旦错过这个关键期,会成为宝宝心理发育的 一种缺陷,所以促进宝宝语言发育,妈妈要牢记这个时间表。

  2形神兼备练开口

  语言是种信号,只有宝宝听懂了,才会具有真 正的意义,所以妈妈教宝宝开口讲话时要注意语言 和行动的结合,“鹦鹉学舌”的训练方式,不但不利 于促进宝宝思维的发展,还会让宝宝产生厌学的情 绪。通常,与一两岁的宝宝说话,短句比长句更利 于他们模仿,妈妈还可在重点词上加强语调,对于 可以用肢体表述的语言,妈妈应加上这个特别注解, 以提升宝宝的模仿兴趣。

  3有目的的进行训练

  妈妈教宝宝讲话需要有计划性、目的性、系统 性和持久性,不可拔苗助长,也不可心血来潮教一阵子,之后不闻不问。

  4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想宝宝早开口,妈妈要为宝宝创造一个讲普通 话的好环境,用规范化的语言来教宝宝,可加快宝 宝的说话进程。另外,宝宝喜欢有韵律的歌谣,多次重复的词语有利于宝宝形成语言逻辑关系。

  5多和宝宝说话

  训练宝宝早说话,父母先要和宝宝多说话。生 活中妈妈应抓住一切机会训练宝宝的语言能力。和 宝宝聊天时,可先和宝宝进行简单的眼神交流,如此可以让宝宝更专注地听妈妈讲话,容易对话语做 出积极反馈。

  6鼓励宝宝开口讲话

  生活中家长不要习惯猜测宝宝的愿望,代替宝 宝说话,而是应引导、鼓励他自己用语言表达,当宝宝指手画脚表达想法时,妈妈可装作没看懂,让他自己说出来,或是故意理解错误,逼他开口。

育儿误区:宝宝说不出的秘密

一项关于中国新妈妈育儿认知与信息渠道的调查结果显示,近四成的新妈妈并不了解宝宝的需要,许多新妈妈对于宝宝的日常护理存在着误区与迷思。尽管妈妈与宝宝之间有着一份天然的“心有灵犀”,但在宝宝还没有学会成人的语言及沟通方式之前,宝宝有着许多“说不出的秘密”,无法向妈妈表达他们的需求。你足够了解宝宝的需要吗?看看以下的误区你是不是也同样会有。

误区1

宝宝的肌肤天生完美,远远胜于成人,不需要额外的护肤。

专家解答:皮肤的结构,其实就像一面墙,一个个皮肤细胞就像一块块砖,在细胞和细胞之间,就是细胞间质,也就是墙的灰浆。但是宝宝的皮肤细胞较成人更小,这样,宝宝皮肤的“砖墙结构”就比较松垮,屏障功能当然就比较差。在3岁前,宝宝的皮肤屏障功能还处于逐步完善阶段,因此,抵御外来侵犯的功能比成人更弱,而留住水分的功能也比较差。虽然90%的妈妈认为,宝宝的皮肤是水嫩完美的,但实际上超过60%的宝宝皮肤容易干燥,如果不及时为宝宝进行额外呵护,宝宝的皮肤就会出现问题。这就是为什么宝宝在夏天特别容易出痱子或者皮炎的原因。而在冬季,宝宝躯干、四肢的皮肤容易因为干燥而感觉瘙痒,面部容易发生皴裂等皮肤问题,所以,宝宝的肌肤需要特别的护理。

误区2

成人比宝宝更容易出汗,因为成人的皮肤发育得比较完善,汗腺密度更高。

专家解答:新生儿体表面积小,但天生的汗腺和成人一样多,其单位面积的汗腺密度是成人的7倍,所以婴幼儿皮肤在温热潮湿的情况下,汗液更容易在皮肤褶皱中储留,从而造成刺激,如果不及时清洗,或进行适当的护理,吸收掉皮肤表面的汗液,宝宝皮肤就会出现痱子、皮炎,甚至念珠菌感染等夏季皮肤问题。

误区3

宝宝看上去总是水水嫩嫩的,因为他的皮肤水分含量较多,而且不容易流失水分。

专家解答:宝宝的皮肤含水量的确比成人多,但是宝宝在3岁以前,皮肤还处于逐步完善的阶段。在初期,宝宝皮肤的厚度只有成人的1/3厚,而皮肤的细胞间隔较大,所以皮肤的屏障功能也较差,水分流失的速度也很快。因此,婴儿的皮肤看上去虽然光滑水润,但实际上容易水分流失,3~6个月的宝宝皮肤的失水速度是成人的4倍,宝宝的补水功课应该远远超过妈妈的。

误区4

对宝宝而言乳汁是最好的护肤品,非常有效和安全。

专家解答:有些妈妈觉得,妈妈的乳汁不仅是宝宝最好的食物,也是最安全的护肤品。而事实上,母乳在20℃常温下变质速度很快,仅能存放5~6小时,之后会产生细菌和其他微生物。因此,直接把乳汁涂抹在孩子皮肤上,容易使孩子的皮肤滋生细菌,发生皮肤感染。因为,没有经过加工处理的乳汁,不仅不容易吸收,而且含有糖分,容易繁殖细菌,使宝宝患毛囊炎、疖子等感染性皮肤病。

误区5

宝宝的天灵盖还未发育完全,而且头皮的油脂分泌比成人少,所以不需要经常洗头。

专家解答:在婴幼儿阶段,宝宝头发的强韧度比成人弱,也更容易受到损伤;同时,宝宝头皮的油脂分泌也比成人少,会使头发更易失去柔亮的光泽。洗头是为了清洁头皮、头发,洗去上面的尘埃粒子和附着的细菌等微生物,夏季更是要洗去宝宝头上的汗液,预防痱子等常见皮肤病,所以根据宝宝的特点,要选择婴幼儿专用的洗发水,经常给宝宝洗头,夏季可以天天洗,秋、冬、春季可以3~5天洗一次。

误区6

宝宝吮吸手指很不卫生,有时甚至把小手吮破,应 及时纠正。

专家解答:出生后宝宝会不时地吮吸手指,妈妈们觉得这是件烦恼的事,却不知这其实是婴儿感知觉和智力发展的一个信号,是婴儿进入手指功能分化和手眼协调准备阶段的标志之一,是自我安慰的途径,有益于宝宝大脑发育。把吮手指看做是一个发育阶段的生理现象,但是如果宝宝过度吮手指,引起皮疹,应该适当制止。

误区7

中国有很多传统的育儿方法值得借鉴,比如在宝宝满月的时候,给他剃个满月头,既能保持头皮清洁,又有良好的寓意。

专家解答:宝宝头皮稚嫩,在剃头时容易损伤头皮及毛囊组织,各种细菌、真菌会乘虚而入,发生毛囊炎、疖子等,严重者会引起败血症。但在某些情况下,还是要考虑剃头。如果宝宝头皮长湿疹、痱子或者合并有细菌或真菌感染时,为了更好地清洗和涂外用药治疗,就应将头发剃掉。不过,宝宝剃头最好还是找专业的师傅。

宝宝“扔”出来的成长

姥姥说:瑞瑞是个扔东西的“小坏蛋”

瑞瑞刚满一岁,一直是姥姥带着他。最近,姥姥跟妈妈告状说,宝宝成心拿起球扔到地下,让别人捡,刚捡起来递到宝宝手里,又立即扔到地上,接着再用小手示意给捡起来,这让劳累的姥姥烦不胜烦,可宝宝似乎乐此不疲,不是个小坏蛋是什么?

妈妈仔细观察之后,发现儿子还真是姥姥说的那样,什么东西他都只玩一会儿就往地上扔,反复要人帮他捡。

有一次,居然非要拿爸爸的手机玩儿,爸爸不知道儿子扔东西的“本领”,刚把手机给他,他拿起手机就往地上摔,爸爸一把没接住,气得爸爸抡起巴掌就要打。

瑞瑞有话说

快一岁的时候,我要向全家宣布一件重大的事情:扔东西太有意思了!我发现,一拿起玩具我不由自主就想扔出去,都没法控制住自己,同时我心里还喊着口号呢:我摔,我摔,我拼命摔!哎呀不好,玩具摔了捡不回来了!姥姥,快帮我捡回来!快点嘛,姥姥,求你了,再不捡我就哭……嘻嘻,捡回来了我接着扔,扔,扔!

可是,姥姥和爸爸妈妈不喜欢我摔玩具,别看平时对我笑眯眯的,我一扔玩具他们就都凶巴巴的。爸爸还说我把他的手机摔坏了,我可不知道什么叫手机,也不知道什么叫“贵”,“坏”是什么意思跟我有关系吗?东西只要在我手里,我只有一个愿望:把它摔在地上。而且,我还可以告诉你们:越是新鲜的东西我越想扔,看它掉在地上是什么声音,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我觉得好舒服啊。妈妈快来瞧瞧:我的力气多大啊!我多有本事呀!我会嘴里一边咿咿呀呀地说着,手和脚不停地动着,如果把玩具抛得很远或把圆的东西踢得直转,我会很开心的,谁都别拦着我,拦着我我会生气的!见过吗?我生气的样子很可怕!我一大哭,姥姥和妈妈就出现很害怕的样子,我本来不想哭都被她们哄哭了!

专家评:扔东西是成长的一个阶段

一岁左右,正是宝宝的大动作和小肌肉发展的关键期,也是发展感知觉的敏感期。宝宝扔东西固然让人烦恼,可爸爸妈妈理解并尊重宝宝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更重要,这个年龄的宝宝处于直觉动作思维时期,扔东西非常利于宝宝感知觉动作的发展。

·宝宝摔玩具时注意力比较稳定,同时还锻炼了手指的灵活性、手眼的协调性。在一次次摔、捡的过程中,宝宝对各种玩具的颜色、形状、大小等会形成很直观的印象。再深点的道理如:小的、轻的能扔得远,大的、重的就扔得吃力,圆的能踢不易拿,扁的好拿不能踢等,也在无数次的破坏实验中得到印证。宝宝虽不会表达出来,但感官的不停刺激对大脑的发育完善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扔东西现象的开始是偶然发生的,并没有引起宝宝注意,他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力量。以后,经过多次重复这个动作,相同的现象,使宝宝逐渐认识到自己扔的动作,能使球发生变化,出现了滚动的效果,从中他意识到自己的力量,自己的存在和客观物体之间的关系。这不但能锻炼宝宝的体力,而且还使宝宝的自我意识得到增强。在扔东西的过程中,宝宝分清了自已与客观事物的区别,这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步。

·宝宝在反复扔东西的过程中,不仅能得到情绪上的极大满足和快乐,而且能增长不少见识和经验。

·有时宝宝扔东西是需要人和他玩,引起他人的注意,在扔出和他人拾起的过程中,建立了“授受关系”,发展了交往机会。

·宝宝不理解也不局限于成人的价 观,所以你不要认为宝宝摔玩具是在犯错误,因为,当他喜欢玻璃球而不喜欢钻石的时候,他是世界上最快乐的勇士。

帮助宝宝“扔”得更好

·把一些不怕摔的玩具堆在宝宝面前,如塑料积木、塑胶小动物、小皮球、充气玩具等,随他一件件往地上扔,全扔完了,妈妈再领着宝宝一件件捡起来。

·选一样宝宝最爱扔的玩具,拴上足够长的塑料套环或绳,让宝宝自己扔出去自己“捡”回来,这样宝宝就更有成就感了!

·你索性和宝宝一同坐在地垫上扔不同东西玩,教会他将扔出去的东西自己爬过去或走过去拾起来,并通过扔小球、沙包等物品,在游戏中教育宝宝什么可以扔,什么不能扔。另外,当宝宝扔易损坏的东西时,应及时制止,告诉他会损坏的。通过“扔东西”的活动,使宝宝长见识,引导他“扔”的兴趣,在兴趣中学习、认识物体。

本文Hash:783f7ddae996ff55d47d52618f1657e6de3e7801

声明:此文由 ninja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