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教育应抛弃功利之心

审美教育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究竟意义何在?我们为孩子们提供的审美或艺术教育究竟该秉承何种理念,从何处入手?徐悲鸿的儿子徐庆平院长在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接受采访时说,审美教育要从儿童开始,但家长们为了功利目的强迫孩子学习艺术只会事倍功半。

作为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人,徐悲鸿不仅是享誉海内外的大画家,更是一位美术教育家;在徐悲鸿的四个子女中,三子徐庆平是唯一继承父业者,他是中国最早获取留法艺术史专业博士学位的人;今天,作为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院长,他也和父亲当年一样,辛勤耕耘于三尺讲坛。父子两代,皆为美术教育诲人不倦,让人心生敬意。

近日,徐庆平接受了采访,畅谈自己对审美教育的所思所想,他说,“审美教育要从儿童开始,这是我做了几十年艺术教育工作所得出的发自内心的结论。”

“一个伟大的民族一定是一个懂得审美的民族,而一个人如果不懂得审美,就是一个有缺陷的人……艺术教育将使一国国民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高于他国。”

徐庆平在接受采访时说,上世纪80年代,赴欧洲求学,首入卢浮宫所见一幕,使他受到了极大震动,也坚定了他后来致力于艺术教育的决心。

卢浮宫在周日是免费开放的,徐庆平对本报记者说,他在到巴黎工作的第一个星期天便迫不及待地去探访这座艺术殿堂。“当时,有一群七八岁的法国孩子和我一起进去,孩子们由一位戴眼镜的女老师领着,去参观一间建筑模型展厅,这里有仿照世界上最好的建筑做成的沙盘模型。”徐庆平回忆说,进去的时候,他听到老师对孩子们说,“孩子们,你们要仔细看,然后,要给我讲讲,希腊罗马式建筑的美和哥特式建筑的美有什么不同。”

徐庆平后来在自己翻译的《西方艺术史》序言中特地讲起这一段,“那次给我的震撼非常大,我深切感到,一个伟大的民族一定是一个懂得审美的民族,而一个人如果不懂得审美,就不是一个完全的人,是一个有缺陷的人。”

徐庆平举例说,上世纪50年代,前苏联曾先于美国向太空发射了卫星,这使美国人受到很大震动,他们研究了10后得出结论:自己的教育且最重要的是艺术教育落后于前苏联,“因此,艺术教育对一个国家基本素质的价值不可估量。”

“在欧洲国家,孩子们从小就有去观赏艺术活动的习惯,每到周末和假日,他们总是去看展览、听音乐会、欣赏演出。他们到任何一个新的地方去度假、休息,工作之余总是首选参观博物馆,而且是美术博物馆。”

谈自己的审美启蒙:

“父亲给我和妹妹挑选了张猛龙碑帖,就是希望给我们的第一课,是最有气魄的东西,让孩子有高远的眼光、扎实的基础、博大的胸怀和坚强的意志。”

徐庆平认为,“我们的孩子也特别需要从他们幼年起就接受这样的审美教育,养成审美习惯,不断进行审美和美的比较。他们就会有一种开阔的美的视野,他们对美的理解会很全面,这种审美习惯将对孩子的一生产生重大影响。”

徐庆平说,父亲徐悲鸿也正是在他幼年时代开始对其进行艺术启蒙的教育,这种熏陶给他的一生带来了重大影响,让他终身热爱书法。

徐庆平4岁时,徐悲鸿开始教他练字,“父亲从琉璃厂给我和妹妹买来了毛笔字帖,每人一本,叫《张猛龙集联》,是那种古老的线状字帖。”徐庆平回忆说,当时每天要写两页大字本,是对着字帖临摹。

集子的扉页上,徐悲鸿写了两句话:“ 山盖世之气,长河大海为词”。意指碑帖的气魄拔山盖世,而词的气魄如同长河大海。徐庆平说,张猛龙碑是他所见过的最有气魄的碑帖。

“学书法的人都有体会,字越大越不好写,小字写得很漂亮,放大一看毛病全出来了。我原来一直以为,真正的张猛龙碑恐怕应该是大字。直到30多岁才第一次看到张猛龙碑。”

那次,徐庆平独自去泰山游历,在孔庙的廊檐下,他意外发现了张猛龙碑。“绝对出乎我意料,真正的张猛龙原碑,每个字只有指甲盖大小。”

字如其人,父亲之所以选择张猛龙碑帖给他和妹妹做教材,正是期望他们能从中体悟到做人的品质,“那种大度、开阔、坚实、雄强,父亲希望我们从小就学会欣赏壮美的东西。”而这些,徐庆平在自己已过而立之年后才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为此他终生感激父亲。

谈儿童的审美教育:

“艺术是最自由的东西,每个人都能在自己身边发现千差万别的美,但如果他们没有审美习惯,不是真正愿意追求美,被强加的东西很快就会被抛弃,反而会事倍功半。”

徐庆平表示,就审美教育而言,最重要的是启蒙教育。

实际上,中国中小学学校里的音乐、美术、写字等课程,就是很好的训练,也是一种很好的制度设计,足够给孩子们良好的启蒙教育,“一个关键点是,我们应该重视让这些课真正达到课程设计所希望达到的目的。”

此外,要鼓励孩子多参加艺术活动,把去博物馆观展、看演出、听音乐会、看美术展览变成一种习惯。这都是在进行学习,而且是比课堂知识更重要的学习。

“广东在全国最先让写字课、书法进入孩子的课堂,我认为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举措。”他说,中国在造字的时候就是书画结合,孩子们练习写毛笔字就是最普及的审美教育。

如今,家长们对艺术教育不可谓不热心,他们热切的督促孩子学习音乐书画,甚至希望孩子能借此在高考中获取加分。对此,徐庆平说,“我们应该抛弃这种功利主义,真正把它当成孩子素质的教育。”

他说,审美主要通过形状、颜色和声音三个方面培养,画画、唱歌都是审美,“我们在生活中的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审美,不一定非要付出很多时间和金钱。艺术是最自由的东西,每个人都能在自己身边发现千差万别的美,但如果他们没有审美习惯,不是真正愿意追求美,被强加的东西很快就会被抛弃,反而会事倍功半。”

还有些家长认为学习艺术会耽误孩子的文化课学习。对此,徐庆平说,“如果一个孩子非常喜爱艺术、注重学习,在这方面的天赋得到发展,说明其形象和抽象思维将得到很好的开发,将会使他们看问题更全面,更具创造性和想象力。

教育孩子不应太功利

很多父母都有望子成龙的愿望,都希望孩子将来能有出息,甚至有些家长把自己年轻时未实现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他们能实现自己的梦想。专家表示,这种功利的教育对孩子是积极不利的,家长应引起警惕。母亲,是家庭的灵魂,因为孩子和母亲在一起的时间最多,母亲的情绪会严重影响家庭的气氛,影响孩子的心情。许多女性感叹:以前孩子小的时候,白天上班,晚上带小孩,蜡烛两头烧,可是一点都不觉得累,每天天一亮便跳下床,准备开始为一家子打拼。可现在为什么孩子大了,不需要整天忙接送,工作也熟练不紧张了,反而觉得很累,提不起劲来呢?我觉得有一个原因,是先前的“预期”和后来的“失望”带来的心理打击。孩子小时,我们期待他将来成龙成凤、光耀门楣,所以我们拼命赚钱培养他、教育他,给他最好的机会,所有的苦我们都甘之如饴,发奋自己过去没有享受到的,一定要让孩子拥有。但是当孩子一天天长大,个性一天天明朗时,父母看到孩子不可能成为自己理想的那个人,失落之感便油然而生,不知自己哪里做错,使孩子偏离了自己设计的轨道,于是更加努力去塑造孩子。直到有一天教训孩子时,孩子顺手把父母推回去,这时父母才猛然觉醒:孩子管不住了,自己已无能为力了。只好承认“投资失败”。这时,父母的日子便过得一天比一天消沉。这究竟是谁的错呢?父母、子女都觉得自己很委屈。父母觉得自己尽了力要做个好父母,但是失败了;孩子觉得自己也尽了力,无奈父母的要求过高,达不到。双方都对自己产生怀疑,对对方不满,造成亲子关系的紧张与家庭气氛的低沉。其实,我们常把得不到的想象得很好,所以痛下决心一定要得到,这是人的本性;但是在付出很大代价、短暂的虚荣烟消云散后,往往觉得所谓的光荣不过如此。可是孩子失去的童年及破裂的亲子关系已补不回来,后悔莫及了。当年我在美国教书时,常看到华人朋友忙得团团转,成天接送他们的孩子去做志愿服务,甚至有人叫孩子去非洲、中南美洲服务,因为这种资历容易进医学院、法学院。结果孩子申请上大学,就好像父母去打一场社会地位的肯定战一样,难怪孩子们会在作文中说“我没有自己的生活,每一分钟他们都替我安排好了”。这些话听起来这么熟悉,这不就是我们台湾孩子所说的话吗?所以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如何深深根植在每一代的父母心中,漂洋过海后仍是一样。今天教改不成功,孩子越来越痛苦,不知有没有人静下来想一想,这些痛苦其实是我们大人为了自己的颜面所添加上去的负担。“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要比一代强。”这句话绝对没错,因为人类的演化就是每一代都比上一代强,“青出于蓝”要“更胜于蓝”。但是“强”的定义却要因时代、因孩子的天性而有所不同。我们知道古代商人的地位不高,某些颜色和某些布料是不准他们用的;但现在任何领域只要混出名堂,都会受社会的尊敬,现在是科技整合的时代,每个领域都可以出人头地。这点我们一定要提醒父母。现在的青少年不快乐,有一个原因正如书中所说的:“不管我多努力我妈都不满意,我在他们眼中永远是个失败者。”这种话是个警讯,是青少年死亡率中自杀占首位的原因,也是抑郁症最大的成因。曾经有位高中的辅导老师把正向心理学家马汀·塞利格曼的忧郁量表给全校学生做,结果发现有70%的学生处在忧郁症边缘。忧郁症的特征之一是沮丧,对困境无能为 时,自信心会崩溃。“有梦最美”固然很好,但是要诚实检视自己的能力,当目标定得太高时,美梦变成噩梦,会赔上自己的性命。强迫孩子为我们的虚荣去做他不擅长的事,强迫孩子去成为他成不了的人,只会造成孩子的挫折感,使他丧失自信心。每个父母都认为他这样做是爱孩子,但是,当我们爱孩子爱到只想把他们变成自己的荣耀与光环时,他们本身的荣耀与光环反而会在我们的企盼中流失。请不要让孩子觉得SAT、常春藤名校和成绩是人生唯一的大事,是生命的分水岭;我们一定要让孩子看到世界不会因为大学联考而改变,人生比这个重要的事不知有多少。

教育孩子不应太功利

很多父母都有望子成龙的愿望,都希望孩子将来能有出息,甚至有些家长把自己年轻时未实现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他们能实现自己的梦想。专家表示,这种功利的教育对孩子是积极不利的,家长应引起警惕。母亲,是家庭的灵魂,因为孩子和母亲在一起的时间最多,母亲的情绪会严重影响家庭的气氛,影响孩子的心情。许多女性感叹:以前孩子小的时候,白天上班,晚上带小孩,蜡烛两头烧,可是一点都不觉得累,每天天一亮便跳下床,准备开始为一家子打拼。可现在为什么孩子大了,不需要整天忙接送,工作也熟练不紧张了,反而觉得很累,提不起劲来呢?我觉得有一个原因,是先前的“预期”和后来的“失望”带来的心理打击。孩子小时,我们期待他将来成龙成凤、光耀门楣,所以我们拼命赚钱培养他、教育他,给他最好的机会,所有的苦我们都甘之如饴,发奋自己过去没有享受到的,一定要让孩子拥有。但是当孩子一天天长大,个性一天天明朗时,父母看到孩子不可能成为自己理想的那个人,失落之感便油然而生,不知自己哪里做错,使孩子偏离了自己设计的轨道,于是更加努力去塑造孩子。直到有一天教训孩子时,孩子顺手把父母推回去,这时父母才猛然觉醒:孩子管不住了,自己已无能为力了。只好承认“投资失败”。这时,父母的日子便过得一天比一天消沉。这究竟是谁的错呢?父母、子女都觉得自己很委屈。父母觉得自己尽了力要做个好父母,但是失败了;孩子觉得自己也尽了力,无奈父母的要求过高,达不到。双方都对自己产生怀疑,对对方不满,造成亲子关系的紧张与家庭气氛的低沉。其实,我们常把得不到的想象得很好,所以痛下决心一定要得到,这是人的本性;但是在付出很大代价、短暂的虚荣烟消云散后,往往觉得所谓的光荣不过如此。可是孩子失去的童年及破裂的亲子关系已补不回来,后悔莫及了。当年我在美国教书时,常看到华人朋友忙得团团转,成天接送他们的孩子去做志愿服务,甚至有人叫孩子去非洲、中南美洲服务,因为这种资历容易进医学院、法学院。结果孩子申请上大学,就好像父母去打一场社会地位的肯定战一样,难怪孩子们会在作文中说“我没有自己的生活,每一分钟他们都替我安排好了”。这些话听起来这么熟悉,这不就是我们台湾孩子所说的话吗?所以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如何深深根植在每一代的父母心中,漂洋过海后仍是一样。今天教改不成功,孩子越来越痛苦,不知有没有人静下来想一想,这些痛苦其实是我们大人为了自己的颜面所添加上去的负担。“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要比一代强。”这句话绝对没错,因为人类的演化就是每一代都比上一代强,“青出于蓝”要“更胜于蓝”。但是“强”的定义却要因时代、因孩子的天性而有所不同。我们知道古代商人的地位不高,某些颜色和某些布料是不准他们用的;但现在任何领域只要混出名堂,都会受社会的尊敬,现在是科技整合的时代,每个领域都可以出人头地。这点我们一定要提醒父母。现在的青少年不快乐,有一个原因正如书中所说的:“不管我多努力我妈都不满意,我在他们眼中永远是个失败者。”这种话是个警讯,是青少年死亡率中自杀占首位的原因,也是抑郁症最大的成因。曾经有位高中的辅导老师把正向心理学家马汀·塞利格曼的忧郁量表给全校学生做,结果发现有70%的学生处在忧郁症边缘。忧郁症的特征之一是沮丧,对困境无能为 时,自信心会崩溃。“有梦最美”固然很好,但是要诚实检视自己的能力,当目标定得太高时,美梦变成噩梦,会赔上自己的性命。强迫孩子为我们的虚荣去做他不擅长的事,强迫孩子去成为他成不了的人,只会造成孩子的挫折感,使他丧失自信心。每个父母都认为他这样做是爱孩子,但是,当我们爱孩子爱到只想把他们变成自己的荣耀与光环时,他们本身的荣耀与光环反而会在我们的企盼中流失。请不要让孩子觉得SAT、常春藤名校和成绩是人生唯一的大事,是生命的分水岭;我们一定要让孩子看到世界不会因为大学联考而改变,人生比这个重要的事不知有多少。

本文Hash:7f5de55c5d34eaccb69524e952ece89bd06b7630

声明:此文由 区块大康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