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间最温暖的情感:体谅

宝宝哭泣总是因为有不快的感觉。爸爸妈妈接受到宝宝的这一信息,一定会到处寻找孩子哭泣的原因并给予适当的处理,这就是父母的体谅。而孩子的体谅也正是从这时开始的。

在这种亲子间温暖的情绪之中,体谅之心渐渐地在孩子的心中萌生出来,并且将成为孩子今后人际关系的基础。在孩子年幼的时候就建立起温暖的亲子关系,这是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体谅和意欲有个明显的不同之处,即意欲是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旺盛地表现出来的,而体谅之心却并非马上就能够出现。因为,孩子的年龄越小就越只顾自己,所以,最初的体谅只不过是个小嫩芽而已。

在父母的体谅中成长的孩子,过了3岁之后,看到小朋友在哭,他也会跟着哭起来;看到小朋友笑,他也会一起笑起来。这就是体谅的表现,也称之为共感性。到了6岁左右,见到小朋友遇到了什么麻烦,他会非常自然地主动去帮助。

对这样的孩子,如果详细了解他的成长史就会发现,父母一定是从孩子婴儿期起就开始注意体察其情绪,并给予相应的照顾,同时充分地让孩子享受到抚触的温暖。

具有体谅的育儿方法就是:设身处地地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充分体察孩子的心情。

孩子的要求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个是对物质的要求;另一个是在大人的身上撒娇。对于前者必须加以一定的限制,而对于后者,父母们最好尽可能地给予满足。

孩子撒娇最频繁的时期是1~3岁。当孩子心里感到不安时,他会坐到妈妈的怀;累了、困了、身体不舒服了,也会坐到妈妈的怀里。有时夜里,孩子还会钻进妈妈的被窝,这恐怕是做了可怕的梦,来寻求妈妈的抚慰。当愿望被满足之后,孩子的情绪获得安定,便又能平静地入睡了。

安定的情绪是孩子心灵成长中不可欠缺的重要保证,所以,当孩子渴望抚触时,妈妈应该给予充分的满足。这样做难道不会培养出一个娇气十足的孩子吗?这种担心可以打消。因为被充分接受撒娇的孩子情绪安定,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也不会总是缠着妈妈了。(林递成)

建立亲子间温暖的情感关系

婴儿哭泣总是因为有不快的感觉。爸爸妈妈接受到婴儿的这一信息,一定会到处寻找孩子哭泣的原因并给予适当的处理,这就是父母的体谅。而孩子的体谅也正是从这时开始的。例如,在换尿布的时候,妈妈可能会这样对孩子说:“这下干净了,现在挺舒服的吧。”这便是与婴儿之间产生了共鸣,表现出母亲的体谅之心。婴儿接受了这样的信息之后,体谅的情绪便能够发育起来。婴儿在两个月左右时,脸上常会出现微笑。这微笑极其可爱,引得妈妈忍不住要逗孩子。孩子被哄逗之后,又会笑起来。这样一来,婴儿便知道有人爱逗自己,并且会感受到这个人的声音和情绪,一旦被这个人哄逗,他马上就会露出笑容,高兴得手舞足蹈。在这种亲子间温暖的情绪之中,体谅之心渐渐地在孩子的心中萌生出来,并且,这将成为孩子今后人际关系的基础。在孩子年幼的时候就建立起温暖的亲子关系,这是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体谅和意欲有个明显的不同之处,即意欲是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旺盛地表现出来的,而体谅之心却并非马上就能够出现。因为,孩子的年龄越小就越只顾自己,所以,最初的体谅只不过是个小嫩芽而已。在父母的体谅之中成长的孩子,过了3岁之后,看到小朋友在哭,他也会跟着哭起来;看到小朋友笑,他也会一起笑起来。这就是体谅的表现,也称之为共感性。到了6岁左右,见到小朋友遇到了什么麻烦,他会非常自然地主动去帮助。对这样的孩子,如果我们详细地了解一下他的成长史就会发现,父母一定是从孩子婴儿期起就开始注意体察其情绪,并给予相应的照顾,同时充分地让孩子享受到抚触的温暖。孩子的体谅之心成长缓慢且难以显露出来,性急地去要求他体谅是不合适的。要是急着这样要求孩子的话,有时候他会表现出体谅的举动来,但这只不过是为了获得父母的表扬,而其内心并没有真正的体谅。我们把此称为“假体谅”。下面让我们来看一看“认生”--这个与体谅的成长有着一定关系的现象。所谓认生,就是孩子碰到不熟悉的人,会因害怕而紧紧地拽着爸爸妈妈不放。这一现象表明,婴儿已经把妈妈和爸爸作为“心中的基地”加以信赖了。所以,当孩子出现认生时,爸爸妈妈便可放下心来。因为认生证明了父母能充分体察婴儿的情绪,在以体谅的方式养育着孩子。和爸爸妈妈之间已经建立起感情的婴儿,在六七个月前后便开始认生了。若是婴儿过了七个月还没有出现认生现象,便可以认为孩子和妈妈之间情感上的纽带没有建立起来。这时就必须尽可能多地给予孩子抚触,以增进母子间情感上的连结。在这个时候,妈妈本身能否享受到抚触的快乐是个关键的问题。如果只是“因为需要才做”,这种尽义务的态度是不可能使孩子感受到快乐的,当然也就建立不起母子间情感上的纽带。具有体谅的育儿方法就是:设身处地地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充分体察孩子的心情。孩子的要求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个是对物质和金钱上的要求;另一个是在大人的身体上撒娇。对于前者我们必须加以一定的限制,这在前面已经讲述过了。而对于后者,父母们最好尽可能地给予满足。在大人的身体上撒娇最频繁的时期,是孩子1岁~3岁这段时间。当孩子心里感到不安时,他会坐到妈妈的腿上;累了、困了、身体不舒服了,也会坐到妈妈的腿上。有时半夜里,孩子还会钻进妈妈的被窝,这恐怕是做了可怕的梦,来寻求妈妈的抚慰。当愿望被满足之后,孩子的情绪获得安定,便又能平静地入睡了 安定的情绪是孩子心灵成长中不可欠缺的重要保证,所以,当孩子渴望抚触时,妈妈应该给予充分的满足。这样做难道不会培养出一个娇气十足的孩子吗?这种担心可以打消。因为被充分接受撒娇的孩子情绪安定,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也不会总是缠着妈妈了。

亲子间的情感沟通障碍

别犯傻了

一天,上高一的儿子心事重重地说:“我担心自己上大学的事。”父亲立即插话说:“别犯傻了!有什么好担心的!”面对父亲的这种反应,儿子无言以对。

在同样的情形下,儿子说:“我有点儿担心上大学的事。”这次,父亲没有插话。儿子会继续说:“我认为我上不了大学。”过一会儿,父亲可以这样反应:“你有什么问题吗?”儿子继续:“我恐怕考不上。”这样,父子开始沟通。父亲还可以用下述话继续交谈:“我在你这个年龄的时候(或在我上中学的时候)有过相似的感觉。”父亲主动鼓励儿子继续沟通。这样,孩子就很愿意把自己的烦恼告诉父母。

您希望您的孩子靠谁指引,您、家庭成员,还是街上的朋友?这是您的选择。我们了解孩子越多,孩子与我们的感情就会越深。

父母之间的情感沟通障碍,只是我们的家庭中极个别的情况吗?答案是否定的。在一些孩子的心目中,家只是吃饭、睡觉和回家做作业的地方,是没有情感的建筑物。他们可能拥有一个在物质意义上富足的家,但却找不到一个在亲情、理解、宽容和安全等方面的真正意义上的家。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往往得不到来自父母的情感上的支持,精神上的引领。而诸如一些上网成瘾、敌视父母、逃学、厌学等极端现象,只不过是情感障碍导致的结果。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很多家长首先应具备的意识是:情感是青少年成长的第一营养,家庭要成为孩子情感培养的温床。

父母多数在抱怨自己的孩子不上进、不争气,苦恼于很难和孩子沟通,对引导和教育孩子束手无策。当然,也有不少孩子大吐对父母的抱怨。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感情关系,表面上父母觉得没问题,可实际上是有问题的,那就是孩子的内心对父母的接纳、爱的程度到底怎么样?到底有多少孩子在家里能够感受到愉快、安全、理解、宽容,让他们可以有良好的心态面对外面的世界。

有一位母亲当过三十多年老师,却犯了一个后悔莫及的错误。一天,她发现儿子在自己的屋子里烦闷地走来走去,她非常替孩子着急。她隐隐知道,上高中的儿子在谈恋爱,到底儿子碰到了什么挫折呢?她暗暗祈祷:儿子啊儿子,你可得有点儿出息,别为这么点儿事想不开!过了好久,儿子出来了,妈妈再也按捺不住急切的心情,告诫儿子说:“你别犯傻了,现在应以学业为重。”儿子冷冷地回答:“妈妈,我料定您会这样说。我有烦恼是自己的事,您不必管我,我能挺过这一关!”这位母亲事后对朋友说:“我不应该那样说孩子,应该尊重他,帮助孩子解开心结才对啊,唉!”

在任何时候,家都是孩子的大后方,尤其是孩子在外面受到委屈、挫折和伤害时,父母要营造一个让孩子最放松、最放心,可以说出所有的心里话,并且不会得到任何否定性评价的环境。这样,孩子的压抑情感才能得以释放,也才能心情轻松地投入到学习和生活当中去。

本文Hash:2238e31fdb917c7af595d07041d2cfef4634262c

声明:此文由 clif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