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刚出生不久的宝宝来说,啼哭是他们唯一的语言,有时仅仅是听着他们那响亮的哭声,妈妈们就会感到开心和满足。但有时看到宝宝一天到晚不停地哭,妈妈们也会感到困惑:宝宝到底是饿了、渴了,还是病了?妈妈怎么才能从宝宝的哭声里判断他们的需求和发现问题呢?
其实,啼哭是婴幼儿反映自已病痛的一种特殊语言,也是提出各种要求和意愿的方式,充满着丰富的感情色彩。年轻的父母应该善于通过察颜辨声来熟悉和了解孩子这种奇特的语言。
“撒娇”时哭声特征
“抱抱我吧!”“好无聊啊!”当宝宝想向父母撒娇时,发出的哭声比较高(与“困倦”、“难过”时的哭声相比)。也许因为他们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引起大人的注意,所以这种情况下的哭泣大多不会流出眼泪来。
“生气”时哭声特征
当“没有找到好玩的玩具”、“尿布湿了,很难受”的时候,宝宝就会“生气”甚至“发怒”,此时发出的哭声与“撒娇”时的哭声相比,声音更高,而且尖锐、刺耳。通俗地形容,就像被火烫到似的。另外,也许是过于亢奋的原因,有时也会产生反作用,所以时而也会夹杂一些低音。
“饥饿”时哭声特征
当宝宝肚子饿了,想吃奶的时候,发出的哭声大多混有“m”音。此时宝宝的哭声中,大多伴有类似“manma”、“ma―ma”的呼唤声。有趣的是,不管说什么语言的国家,婴儿期饥饿的时候,大多都会发出混有“m”音的哭声。
“困倦”、“难过”时哭声的特征
宝宝“困倦”、“想睡觉”时的哭声,比“撒娇”时的哭声稍微低沉一点。当因为“妈妈不见了”、“妈妈都不抱我”而感到“难过”时,宝宝的哭声还要更加低沉一些。
本文Hash:d3458680dda11c78c34a4a752edda35ee9296ec0
声明:此文由 谢绝崇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