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过早学走路影响腿部发育

人们普遍认为婴儿越早学会走路越好,因而,不少家长超前让婴儿学步,有的小儿在1周岁前就已学会走路。事实上,婴儿在l周岁前是不适宜学走路的。这会增加“X”形腿和“O”形腿的发生率,甚至危及孩子的视力。

婴儿学步不宜提早

因为婴儿出生后视力发育尚不健全,他们都是些“目光短浅”的“近视眼”,过早地学走路,小儿因看不清较远的景物,便会努力调整眼睛的屈光度和焦距,这样会对小儿娇嫩的眼睛产生一种疲劳损害,多次反复则可损伤视力。

另外,小儿学走路一般是在室外进行,如果阳光中过多的紫外线和红外线侵入眼内,由于红外线具有较强的加热作用,会使视网膜温度迅速上升,导致视网膜红外线损伤,视物模糊、视力下降;当紫外线进入眼体时,会损伤结膜和角膜,抑制结膜或角膜的细胞分裂,可见眼部异物感、刺痛、畏光、流泪等症状。

因此,周岁以内的小婴儿,家长不要急着让他们学步,而应顺其自然,让他们先爬后走。

小编总结:不是所有的东西都是越早学就越好的,学步也是如此,一定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方式,否则会适得其反,反而会伤害宝宝的正常发育。

宝宝过早学走路会使腿发生变形吗?

(妈妈网配图)

偶尔短时间的练习影响不会很大,但是建议妈妈最好顺应宝宝自身的生长发育节奏,在宝宝身体做好准备的时候,再让宝宝练习站立和走路。

妈妈只要留心观察就能发现,无论是“站立”还是“行走”,宝宝在进入任何一个发育阶段之前都会给妈妈一些提示。比如当坐在婴儿床里的宝宝扒着床栏试图站起来,站在沙发边的宝宝在试探着轻轻挪动自己的小脚丫等等。

当妈妈一旦发现这些“信号”,说明宝宝的身体已经做好了“站立”和“行走”的准备,相应的骨骼和肌肉已经发育完善,现在只是需要一个练习的过程,帮他熟悉“站立”和“行走”的动作了。妈妈此时对宝宝进行诎练,是不会给宝宝的骨骼发育带来影响的。

但是,如果在宝宝身体尚未做好准备的时候,过早地训练宝宝“站立”和“行走”则可能给宝宝骨骼发育带来不利的影响。三四个月的宝宝被妈妈抱着腰站立四五秒钟,或七八个月的宝宝被爸爸架着胳膊进行一两分钟的“太空行走”,由于时间较短,且爸爸妈妈支撑着宝宝身体的重量,没有对宝宝的腿部造成过重的负担,一般不会对腿部的骨骼发育造成影响。

但如果训练时间过长,或父母在支撑宝宝时不够用力,而使宝宝身体的大部分重量压在自己的双腿上,则很可能导致宝宝出现O形腿或X形腿等发育异常。

过早学习多门外语影响宝宝语言发育

也许你可能不相信,爸爸教宝宝说日语,妈妈教宝宝说英语,祖辈跟宝宝说上海话,还有保姆在家说家乡话,结果2岁的宝宝到了学说话的阶段却“失语”了。

“语言小天才”金口难开

男童月月(化名)的爸爸是日语翻译,妈妈在外资企业上班。

为了让月月成为“语言小天才”,爸爸每晚回家后就和月月说日语,妈妈则说英语。平时白天在家,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轮流带月月,就和他说普通话或上海话,保姆带月月出去玩时,和他说浙江家乡话。没想到,身处“多方会谈”语言环境下的月月到了2岁还是不会说话。

起初,父母以为是他的声带、听力有问题,可儿童保健门诊医生给月月进行了仔细检查后,并未发现他有任何器官上的疾病。医生深究了月月的家庭语言环境,这才发现,原来竟然是他过早处于多种语言的混乱环境,造成语言系统失衡,难以用一种单纯的语言来表达,因此不开口说话。

“零岁”外语计划成诱因

不少年轻父母非常重视对孩子语言能力的培养,甚至在宝宝出生前就制定好了“零岁”学外语计划,宝宝刚会喊“爸爸妈妈”时,就马上教他“Daddy、Mummy”,试图给孩子创造学外语的良好环境。

记者从上海各大儿保科门诊了解到,在因为孩子患上失语症而到医院咨询的家长中,不少都让孩子过早学外语。一些孩子从表面看好像是个“语言小天才”,才五六岁就会说英、法、日三种外语,但可能某一天就突然患上失语症。一时间,除了哭之外,完全不会作任何表达。

“过早接触外语,容易让孩子患上失语症或自闭症。”市儿童保健所沃乐柳副教授建议,“幼儿最好是在3岁以后再开始学习外语。”

据专家介绍,失语症是由大脑皮层语言中枢受损或变异而引起的言语功能障碍,丧失了文字语言理解力,形成表达上的功能缺陷。如果发现早,只要通过一段时间的心理治疗就能恢复。

本文Hash:a01c06c081fd8d2fea8c584406be53f7021b5e8b

声明:此文由 jingling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