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孩子的第一个叛逆期Areyouready?

【妈妈网特稿】当妈妈们听到自己的“心头肉”对自己说“不”的时候,你是不是很惊讶呢?为什么孩子开始反抗,顶嘴呢?这其实是孩子成长的必经阶段,他们想“自我”,但是,如果妈妈不能处理好,还是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利的影响。

一岁的妮妮很喜欢将桌上的东西统统扫到地上。爸爸好言相劝无效,有次发火打了她,她当下哇哇大哭,隔天依旧以此为乐。

两岁的小米想喝饮料,妈妈拿柳橙汁时他大哭大闹,他说的饮料是多多,不是柳橙汁。妈妈好不容易弄清楚了,给他多多,他又气得打翻,因为杯子不对!妈妈每天在这些战争中精疲力竭。

好几次,奶奶带着三岁的如如,开心去超市买东西。到了门口,她突然就耍起脾气来,既不进店里,也不回家,什么都不要,任凭奶奶好话说尽,结局总是大哭一场。

西方“恐怖的两岁”、东方“三岁小孩,猫狗都嫌”的“名言”,在有小孩的家庭流传。短短几个字的确安慰了父母,因为那代表了,或许全世界两、三岁孩子的父母,都深为家中那个“天使和恶魔的化身”而困惑苦恼!

这个小人儿,常常让你前一秒气得快要爆炸,转瞬间,却因为他笑着奔向你给的拥抱,完全融化,弃械投降。搞不懂这个又哭又笑、大吵大闹的小孩,怎么如此的麻烦、难懂,却又如此的可爱。

发展心理学称一到三岁的孩子为“学步儿”。短短两年间,孩子学会走路、学会说话、学会分辨人我好恶,尝试许多生命第一次的体验:嫉妒、愤怒……有人称学步期是“人生第一个叛逆期”,常被拿来与青少年相提并论;学步期是婴儿转为儿童的过渡期,就像儿童转为成人必须经历青少年期一样。

人生中不可能再有一个时光,在如此短暂的时间中身心面临遽变,孩子面对的“成长压力”,其实不亚于成人的生活压力。这的确是个了不起的阶段。学步儿之所以“难缠”,是因为身心正面临父母可能不知道的重要发展。

学习处理更多的情绪

重要发展一:感受并学习处理更多的情绪

研究发现,一岁半到两岁的学步儿会开始试着去控制令他们苦恼的人或物。他们也会透过和同伴说话或玩玩具等策略,因应需要等待点心或礼物的挫折。

小人儿的心中,每天都有好几种情绪在作怪:恐惧、害羞、嫉妒等。很多情绪都是孩子第一次经验到,他必须面对并处理这些情绪,对他来说是人生的大课题。

根据约翰‧洛斯门在《两岁小霸王》书中的说法,两岁孩子的智能总是比体能发展得快,所以孩子可能已经知道事情的解决方式,却无法付诸行动实现。人本基金会执行长冯乔兰也解释,两岁孩子已经有很多想法,但是语言能力却还不够成熟,无法顺利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些,都会让他们挫折及生气。

父母可以怎么做?

父母可能因为孩子“很难搞”而苦恼,其实孩子也不好过。他绝非“故意”作对,只是处于身心遽变的不稳定状态;他最坏的时候,正是最需要父母帮忙的时刻。父母可以透过以下方式帮助他。

1、抒解他的情绪:台北市立教育大学幼教系副教授林佩蓉认为,孩子因为年纪小,难以清楚表达心中想法。有可能只是因为他在路上看见迎面而来的大哥哥手中的气球很漂亮,也想要,可是不知道怎么讲,父母也搞不清楚,孩子就生气了。遇到这些不明所以的情绪,先不要问理由,因为孩子很难说清楚的,而是接受他:“你心情不好喔!”

2、教他更好的情绪表达方式:孩子有情绪时,不要压抑,鼓励他用语言表达挫折和愤怒。如果他的语言技巧还不纯熟, 着帮他说,帮他重组句子,或用完整的语句重述心情:“没办法完成拼图,让你很生气,对不对?”面对正在发脾气的学步儿,冷静但坚定的和他说话可以帮助他消气。你对待他的方式,就是他学习如何处理情绪的对象。

3、建议他另外的解决之道:学步儿其实已经有察觉情绪的初步能力,出现令人沮丧的刺激时,他会试着转移注意力,或试图控制。引导他说出感觉,并转移注意力到比较舒服的情绪上,像是:“妈妈现在不在,不过等她回来,我们就可以一起读故事书了。”

追求自主的探险家

重要发展二:是个追求自主的探险家

心理学家艾瑞克森认为,一到三岁是人格发展成“活泼自动”或“羞愧怀疑”的关键。这个阶段儿童必须学习“自主”──吃饭、穿衣、大小便等。若无法独立自主,孩子可能会转而感觉羞愧、怀疑自我能力。

突然学会走路、说话,让孩子的探索疆界更为广大。为了追求独立自主,他可能有一些危险动作:坚持自己过马路、自己喝热汤、拿剪刀剪纸等。

孩子想知道这东西是什么?可以做什么用?能够打破吗?透过接触把事情弄清楚,是个停不下来的小探险家。这些探险帮助他建立自主能力,分辨人我,了解自我地位。

父母可以怎么做?

凡事坚持自己来,是孩子发展个性的宣示,透过这个过程,他成为有自己思想的人。

这时期,只要孩子有自发性探索的欲望,表示他的心理有一定成熟度,如果尝试的事不会对自己或别人造成伤害,就容许孩子尽情探索吧。

1、给他无障碍探索环境:将家中危险物品盘点清楚,如清洁剂、药品、刀子等,或是珍贵的物品,如水晶、名贵陶瓷等,收到孩子拿不到的高处或放入有安全栓的橱柜中。同时将孩子可以探索、触摸、试验的东西拿下来,放在他可以随手拿到的地方。在他高度可及处留下一个“宝宝的柜子”,装他的玩具和物品,让他可以尽情翻箱倒柜。

洛斯门在《两岁小霸王》一书提醒,孩子大约两岁半左右会有分辨是非的能力。这时候父母可以慢慢将一些物品归位,并且向孩子介绍,让他摸一摸、闻一闻,充分满足好奇心,再放回原位。并且教孩子分辨哪些是可以玩的玩具、哪些不能乱拿。

2、教孩子如何安全探索:这时候的孩子乐于学习,尤其是与生活有关的一切事物。

孩子想自己吃饭时,准备易拿握、不易摔坏的碗和汤匙给他练习,并忍受孩子练习吃饭时满地食物、满嘴饭粒、满手油腻腻的情况。孩子想玩水时,与其禁止,不如开放一个小小空间让他知道在哪里玩、怎么玩。孩子想帮忙家事时,拿尺寸适合、安全的刀子让他帮忙切香蕉,分配他自己的碗让他洗。

3、引导他达成目标:好的引导需要清晰的步骤。若父母希望孩子进到家里就去浴室洗手,就必须带着他做,并且一个一个步骤讲解。“把袖子拉起来,水龙头打开,双手冲湿,压一次泡泡,手心手背搓搓搓,把泡泡冲干净,手擦干。”更重要的是,把任何的引导和生活教育都当成游戏,带着孩子做,并且乐在其中。

变得更依赖

重要发展三:变得更为倚赖

这个时期也会发展出另一个极端:更倚赖。在婴儿时期胆大包天的孩子,可能突然变得黏人、胆小、怕陌生人、怕分离、怕黑或打雷。

因为探索让他知道世界比想象中更复杂,他不了解自己能力的极限,甚至会感到不安全,转而更倚赖照顾者。这是学习独立的过程。

另外一个可能是,他的想象力(抽象思考)开始发展。所以报纸发出窸窣的声音,会让他觉得报纸变成活的东西,或可能做出 怕的事。

父母可以怎么做?

对于孩子的倚赖,洛斯门建议:

1、允许孩子黏你:为了学习独立,孩子必须先接受、处理他的不安全感,父母能够给予安慰是最好的。足够的安全感使他有信心探索世界。让他黏你,将来他就不会那么黏;在他需要时抱抱他,最后他就不会那么需要人抱。

林佩蓉提醒,有些时候孩子的“黏”反而呈现他的不安全感,担心父母一离开就不回来了。安抚不安全感最好的方式是“建立信赖”;每次要离开,都让孩子知道,告知他你会回来的时间,并且言出必行。几次之后,孩子会知道你说的每一件事都是真的,降低不安全感。

2、让孩子相信你有能力保护他:孩子害怕时,不要问他为什么,因为他说不清楚;但也不要轻视他的恐惧。先接受他的心情:“我知道你觉得黑黑的很可怕。”或认同他的感觉:“我小时候也怕黑喔!”

接着运用想象力赶走恐惧。请他想象有个超人叫“噜噜”,害怕的时候叫噜噜的名字,噜噜就会进房间把妖怪赶走。

3、稳定的生活作息:《听,宝宝在说话》一书指出,幼儿强烈独立欲望的初兆之一是恪守规则。两岁孩子会严格遵守从观察学得的某些规则:何时该做什么事?什么东西该放在哪里?可预期的生活节奏,可以带给孩子安全感。

重要发展四:公然挑战父母,爱说“不要!”

学步期的孩子爱说“不”,因为孩子突然发现,这个简单的字竟然可以拒绝大人的指示。弘光科技大学讲师李淑如解释,在小孩心中,大人世界原来是绝对权威的,当他敢挑战、敢尝试碰撞原来很权威的大人世界,正是“成长”的宣示。

孩子的反抗行为(例如:一直将桌上的物品往下丢、做所有你告诉他“不行”的事、替他穿衣或喂他吃饭时猛摇头说“我不要”等),都是在测试限度(你的耐心限度、你的规则限度,以及他影响或改变环境的能力限度)。孩子正积极按自己的极限处理事情,看看事情不是原来的样子,会是什么样子?

父母可以怎么做?

父母会感到困惑:原先那个快乐、可人的孩子,怎么变得如此难缠、固执、为所欲为?面对公然挑战父母权力的学步儿,你可以这样做:

1、欣赏他的勇敢:你的孩子又“长大”了,而且很勇敢!如果你发现自己真的很难「“欣赏”,不妨采用《幼教老师的教养魔法》书中的建议:每天结束前,写下十件今天孩子做得很棒的事。这有助于你更正面看待孩子的作为。

2、故意投降:《听,宝宝在说话》一书建议,处理学步儿烦人的不适当要求,最好的方式是故意投降,让他发现要求并不适当。例如他坚持夏天穿最喜欢的毛背心,就让他穿,让他体验不舒服的感觉,自动把背心脱掉。

3、转移注意力:有立即危险的情境,就不适合让孩子做决定,应该将他抱起并限制其行动。最好的方式是转移他对眼前事物的注意力,到新的、有趣的事情上。

4、坚持他该有的常规:不论你觉得他是如何霸道、难缠,都必须维持他应该遵守的常规。任何让步都会使他觉得越界是件容易的事。如果已经讲清楚规定,孩子还不为所动,不妨使用安妮特‧卡斯特尚在《每个孩子都能学好规矩》书中的建议,使用“坏掉的唱片”这一招:重复几遍孩子应该做的事,不要理会他的反对。让他知道,你体谅他、接受他,但只有你才是掌控局势的人。

5、好的身教:可喜的是,和“宣示独立”一起出现的是“社会参照”的运用增加;孩子在决定自己要如何面对新刺激时,会先看爸妈的反应。例如在路上遇到一只大狗,孩子会先观察父亲的脸,才决定他要怕狗呢 ,还是趋前去摸摸狗。

孩子表面上处处与你作对,其实一言一行都模仿你。面对又哭又笑、情绪起落大的学步儿,“身教”胜过更多的教育理念。

以自我为中心

重要发展五:以为自己是宇宙的中心

学步儿以为别人所想、所见、所感觉的,“理应”跟他一样,无法理解每个人有不同的想法。经常遇到的例子是:玩捉迷藏时,他把头埋进棉被而露出整个屁股,却喜孜孜以为自己躲得很好。或把最喜欢的海绵宝宝送给你,以为他喜欢的东西,全世界也都喜欢。

正因如此,当他无法我行我素时,就会尖叫、生气、踢、咬、打人。

父母可以怎么做?

这时期,父母有个“艰巨”的任务:既要接受他以为自己是宇宙中心的心情,又要温和坚定的让他知道,他并不是宇宙的中心。

1、和孩子建立好关系:在他不捣乱时给予更多关注。他有危险动作时,尽量用“你可以……”取代“不可以……”。另外,还要练就一身转移注意力的功夫,找到更吸引他的事物。尽量让局势掌控在你手上,这样也会让孩子有安全感。

2、让孩子加入你的工作:林佩蓉认为,每天一定要有一段“全心全意和孩子相处”的时间,那段时间里,放下家事、关掉电话,认真陪伴他。在这段时间之外,如果你有其它的事要做,让他知道:“妈妈肚子饿,需要好好吃饭的时间。”或者邀请孩子加入你的工作:“妈妈现在要洗碗,你帮忙擦桌子好不好?”

3、夫妻间要多注意彼此:孩子会以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是因为在生活中,他总是家里的中心、众人的焦点。父母必须少注意孩子一点,多关心彼此一些,先做好夫妻、才做好父母。试着交办孩子一件专属的家事,让他为家里做些贡献。

用“体谅”取代“耐心”

当父母需要耐心吗?这是肯定的。如果能够了解孩子的发展和特质,你就不会期待两岁的孩子愿意分享、三岁的孩子控制脾气。减少不切实际的期待,可以过着挫折比较少的日子。

更高的境界是,父母可以真的理解孩子的不同,以体谅取代耐心。

发展心理学博士周育如提醒,人类的发展并不是像小猪变大猪、小牛变大牛这样的“连续发展”;比较像是毛毛虫变蝴蝶、蝌蚪变青蛙这样的“阶段发展”。毛毛虫的样态、食物、生活方式,甚至对世界的理解(如果毛毛虫可以表达的话),与蝴蝶是那么的不同。孩子并不是一个“具体而微”的大人,成长不是“量”而是“质”的改变。这是一种本质上的差异,不仅仅是程度的不同而已。

林佩蓉举例,三岁幼儿的生活步调和大人截然不同,他们是缓慢、重视过程的,可是大人却常以匆忙的步调要求孩子。所以父母最常说的话是“快一点”,最常做的事是代劳孩子应该学习的生活自理能力,这些“身教”让现在的孩子普遍情绪不佳、没有耐心,也不愿意等待。要养出从容、好情绪、懂得生活的好孩子,父母自己得先放下脚步才行。

用体谅取代耐心

有了体谅,还不足以让你当个笃定的父母。身边的人总是好意的提供教养法则──尤其当孩子处于情绪风云变色的学步期。有人认为不可任孩子为所欲为,得好好管教;有人认为“孩子懂什么,大一点再教”才是对的;有人说“打就对了”;也有人说,打会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

李淑如认为,面对那么多好意的建议,关键是“你觉得最重要的是什么”。

《幼教老师的教养魔法》一书建议父母,花几分钟为自己建立“教养白皮书”,思考“你对孩子抱持的期望”、“你会如何描述身为父母的自己”。白皮书不需要其它人认可,只是藉 此让你在教养孩子时有“自己的主张”。书中强调,父母所使用的方法,不应该和本性与价值观有太大不同。

就算你对所有教养建议执行无误,孩子还是可能出状况。所有学步儿的父母(或者所有的父母),都要很有弹性和幽默感,对孩子带来的让人惊奇的混乱,一笑置之。

父母不妨为家中那个好奇、乐于探索、坚持自我、勇敢挑战的学步儿拍拍手,他正在经历人生最快速而混乱的成长,却乐此不疲。也为身为学步儿父母的自己鼓鼓掌,因为你正在做世上最难为的工作,却丝毫没有退缩,并认真思索如何给你的学步儿更多的理解和爱。

迎接孩子第一个反叛期谨记5个C

很多家长发现,孩子到了2岁左右,会突然由小天使变成小恶魔,他们总是想方设法地带给父母很多难题。对于父母的指示或命令,总是拒绝听从,经常任性、哭闹、难以调教,搞到父母焦头烂额。

两岁其实是孩子成长的一个特殊时期,用英语来形容这个叛逆阶段:叫做“terribletwo”,也就是可怕的两岁。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第一个反叛期!这时期的孩子主要表现为性情急躁,不听话,什么事都要按照自己的思路、自己去做,而不愿意别人来干涉他的自由。

孩子到了2岁左右,会突然由小天使变成小恶魔

两岁孩子的反抗是正常的发展阶段,并不是你的孩子特别淘气,也不是你教育孩子的方式特别有问题。

两岁反抗期之所以称为“可怕”,其实是由于家长之前没有做好心理准备造成的。反叛期是宝宝成长的必然阶段,家长应该在宝宝反叛期前就去了解好这个阶段宝宝的心理特性。小编建议家长,谨记5C,帮助孩子顺利度过第一个反叛期。

1、Calm冷静对待

孩子对于爸妈的指示不但拒绝听从,还在家里满地打滚来让爸妈屈服自己的要求。家长对孩子这种经常为之的行为,纵然心中有怒火,也不要轻易地对孩子大发雷霆。孩子之所以经常违抗父母的旨意,其实是孩子希望通过自己对大人观点和指令的否定,来强调自己的存在,也是寻求大人对他们尊重的一条途径。

对待宝宝的执拗和不合理要求,家长如果总是对宝宝采用强硬的态度,可能会让宝宝感到挫败感,这样宝宝更难接受你的拒绝,反而加重宝宝的反抗情绪。家长对于孩子的叛逆行为,首先要保持一种冷静的态度,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如果孩子大哭大闹、满地打滚,最好还是以冷处理的方式。如果宝宝情绪失控,家长也可以给他一个爱心拥抱哦!这样宝宝在妈妈爱的抱抱中就会逐渐平静下来了呢。

2、Communicate沟通交流

家长首先明确孩子的“不”只为求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不是有意与家长唱反调。家长在给孩子提出要求时,也让孩子能够畅通无阻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让他拥有选择的权力,并且像对待大人一样尊重他的选择。在这个时期,亲子的交流非常的重要,家长既要让孩子能够拥有充分的话语权,同时也要采取适当的方式去让孩子更好地接受家长的教育。

家长对宝宝采用强硬态度,可能会让宝宝有挫败感

在亲子沟通上,首先家长要摆正心态,以一个宽容开放的姿态面对孩子。不要摆出一副家长的威严来对孩子讲出来的事情给予“语重心长”式的回应和教育。像这种“沉重”的对话,都会使得孩子减少了与父母交流的欲望。

3、Consequence承担结果

孩子顽皮不听话,对于父母的规劝屡教不改,那么就适当地让孩子尝尝任性的结果吧!家长可以将这个反抗期作为孩子学习成长的机会。孩子多在生活中“碰壁”,多经历风雨失败,孩子能够逐渐理解并接受自己行为的自然结果,孩子的受挫能力将会更强。

比如,如果孩子总是摔玩具,妈妈可以把宝宝的玩具都收起来,并且罚他3天内不准玩玩具。或者宝宝在公园和别的小朋友打起架来,妈妈也可以禁足孩子3天内不能去公园玩。

家长在做这些处罚时,一定要跟孩子说清楚惩罚的原因,要让孩子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为什么错了。只有让孩子充分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这些惩罚才起到效果,不然孩子心中肯定非常的不服气哦!

当然啦,如果孩子有好的行为时,家长也需要给予孩子赞赏和奖励来强化这种行为,赏罚分明能够让孩子逐渐增强自控能力哦!

4 Choice给予孩子选择的机会

宝宝2岁左右开始有自我发展的需要,他们开始有了独立的思想意识,试图了解周围的环境,建立自己的好恶观念,表达个人的需求。另外,他们也希望通过让他自己来做某些事情,向大人展示自己已具备的能力,因为他觉得自己的能力已经很强了。

在这个时期,如果对孩子反复限制和干涉,可能使孩子变得唯命是从,成为一个没有主见、唯唯诺诺的人。反之,如果家长明明知道孩子的做法是错的,还一味迁就,这又无疑就是在纵容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

宝宝2岁左右开始有自我发展的需要

小编建议,家长拿捏好管教孩子的“度”,尽量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但并不意味着什么都依着他。妈妈可以给孩子提供2—3个选择,让他尝试自己做主。比如,让宝宝自己决定今天穿白色衣服还是红色衣服,这既给了宝宝当家作主的感觉,又避免了宝宝随心所欲地做决定。

5、Consistency保持连贯性

保持教育的连贯性除了是要家长在遵循的原则上要保持前后一致,还要求爸爸和妈妈对待孩子的态度表现一致。

比如,妈妈心情好时,允许宝宝在饭前吃糖果;心情不好时,不但不让吃,而且还责骂宝宝的这种行为。家长的教育方式随意为之,让孩子难以找到可以遵循的原则,因此家长不要随意打破为孩子建立的生活规则。

另外,妈妈不准孩子放学后到处跑,孩子却说是经过爸爸允许批准的。这种情况时有发生。孩子是最喜欢去钻空子,找到父母教育的漏洞了。孩子很喜欢将有利于自己的意见作为挡箭牌,爸爸教育他,他说是妈妈已经同意了;妈妈质问他,他又说这是爸爸批准的。

父母双方态度的不一致,除了让孩子有机可乘,其实也不利于孩子良好行为的塑造。

因此,父母双方在给孩子订立教育原则之前,一定要充分地沟通协商好,在原则态度上要保持一致性。这样也就不至于让孩子不知道听谁说的话,同时父母双方的威信也能够建立起来。

如何应对孩子的第一个叛逆期

每个宝宝生下来都是天使,可是随着他一天天的长大,到两岁左右,就开始有了自我意思,开始不听话,跟家长对着干。遇到宝宝整天闹别扭,作为爸爸妈妈的你是否感到十分头疼呢?深圳妈妈网网友wendy1688分享了她是如何应对自家宝宝的叛逆期的。1、与孩子事先约定好,讲究诚信,自己答应的事情都尽可能的做到。有段时间,琳琳很喜欢玩滑梯,有一天,已经很晚了,琳琳还是不肯回家,强行抱回家吧,你一抱,她就拼命挣扎不肯回去。于是,我试着跟她说“我们再滑2次就回家,好不好?”琳琳答应了,等2次滑完后,我提醒琳琳已经滑了两次了该回家了,小家伙知道自己之前答应过的,就不哭不闹的跟着回家了。事先约定好,既满足了宝宝的自我意识(还要玩),又让宝宝自己约束了自己这个行为的时间。这样宝宝事先有了心理准备,执行起来就比较容易了。2、态度平静,立场坚决,同时要安抚宝宝的情绪有天晚上,琳琳吃饭时要扔勺子,扔了后还让我捡给她。扔第一次,我提醒琳琳要拿好勺子,然后捡起了勺子给她,谁知道她一接过勺子又直接往地上扔。我知道琳琳是弄着玩,或许是在体会自由落体的现象,但是吃饭的时候实在不能玩耍。体会到了宝宝的心理,就没那么生气了,于是态度平静的对她讲“吃饭时不要扔勺子,吃饱了可以去玩丢沙包,这次妈妈给你捡起来,不要再扔了,好不好?”琳琳答应了,于是再次捡起拿给她。谁知,她这次结果勺子又往地上扔,还示意让妈妈捡。由于之前答应了不再扔,我这次就拒绝了捡勺子,琳琳就开始哭闹,依旧在试探底线。作为妈妈,我没有立马捡起来,没有理会琳琳,自己在一旁吃了几口饭,见琳琳收敛了哭声。依旧平静的说“刚才琳琳答应好了的,要说话算数”琳琳哭着说“好,算数”“那这是最后一次妈妈给你捡了,捡起来我们吃饭”这次捡起来后,琳琳自己一勺子一勺子把饭全部吃完了。我就称赞她好样的。3、尊重孩子某天琳琳要求用陶瓷杯喝水,那时她还不到2岁,陶瓷杯又容易脆,这是多么危险的事情!可是我还是尊重了她的要求。为什么呢,你想想,她每天看着我们拿着那杯子喝水,她也想自己拿着喝,这是自我意识的萌发。如果此时简单的说“不行”,宝宝肯定会闹的,她会想为什么你们可以,我就不可以,你不让我拿,怎么知道不行了。所以,我还是让她自己去拿陶瓷杯喝水了。可想而知,她拿着陶瓷杯,我眼睛都不敢眨,时刻留意可能发生的状况,不时的提醒琳琳要手握紧。小家伙倒是很开心,拿着杯子喝了很多水,好像终于做了一件很久都想做的大事一样。4、不要经常对小孩说不,试着换一种口气一个4岁的小孩跟我一起吃饭时,总喜欢在一边挥舞着筷子。爸爸不断在说不,但是她根本就不听。我悄悄对她说:“我听到你的筷子说它想回家了,你能把它送回家吗?你知道它的家在哪吗?”小家伙立刻乖乖地把筷子放到了盘子上。我对她竖起一个大拇指:“真不错,你这么快就把它送回家了!”2岁的宝宝,有太多的想法,什么都想要自己做,很多时候,在我们大人看来都是些无理的要求,但是只要你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就能真正理解孩子,采用好的对策,用你极大的耐心帮宝宝顺利度过这个非常时期的。查看更多回帖,点击原帖链接:http://www.szmama.com/thread-570428-1-1.html(兼职编辑:李颖怡)

本文Hash:3fcc15bfdf8267a72d014029efca0d7d3d468425

声明:此文由 clif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