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财商

  理财与发财不分,投资与投机混淆,经济学常识、金融知识、财务知识缺失……对于中国人的财商,我们有太多的误读

  文/江勇

  一个被普遍认可而未经思考的结论是,中国人的财商不高,不如犹太人,不如美国人。其实,许多的事实都说明,中国人不缺财商,甚至还很高,我们缺乏的是对中国人财商深入的了解和分析。

  “小人喻于利”?

  对中国人财商的误读,最大的源头来自于孔子的一句话:“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其实,这只是孔子的一种策略建议――对于君子,你要跟他讲道义;对于小人,你要跟他讲利益。孔子并不是在进行一种道德评价,不是说讲义的就是君子,讲利益的就是小人。由于孔子爱讲道德,人们也就误把这句话当成了中国人对于财富的道德底线。

  同为春秋人士的管仲也有一种非常有名的策略――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牧民》)。不管是君子还是小人,都只有在富足的情况下才会讲道义。管子位居齐国宰相,帮助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对当时社会的影响远远大于在野的孔子。正是在管子的推动下,盐和铁这样的重要物资开始由政府专营。为吸引天下客商来齐地交易,这位宰相甚至还搞起了官营的“三陪”。当时齐国的都城临淄(今山东淄博)是全中国的最富裕的城市和经济的中心(《战国策》:“临淄之途,车声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扬”)。

  西汉以前,中国人的财商不仅没有被压抑和扭曲,反而非常蓬勃和兴盛。“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之趋利,若水之就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史记・货殖列传》)。这些记载都表现出当时社会逐利风气之盛。

  当时的商人非常富裕,不仅穿得好,吃得好(“衣必文采,食必粱肉”),而且牛气逼人(“千里游敖,冠盖相望,乘坚策肥,履丝曳缟”《论贵粟疏》)。“吴楚七国之乱时,京师长安列候封君从军,无盐氏出借千金,利息十倍。吴楚乱平,得息十倍,遂成关中巨富”,这说明,王侯们要打仗,没有钱了得向商人借,不仅要还本,而且要付利息。

  但是,好景不长,汉代开始“编户齐民”。因为商人不依附于土地,到处流动,不好管理,国家就采取了“重农抑商”的政策,中国人的财商开始受到压抑。最后,士农工商,社会重新排序,原本趾高气扬的商人只得忝陪末位。

  汉代后唯一长期不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宋朝,中国的GDP占全球的50%,绝对的富裕。因为经济的空前繁荣,宋朝的货币发行量也非常大,宋神宗时全国年铸币506万贯,远高于唐朝开元盛世的年铸币32万贯。

  不过,即使在最压抑人性的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时期,中国人也没有消除对财富的欲望。连皇帝(宋神宗)都发出过“政事之先,理财为急”的诏令;理学大师朱熹的外祖父也经营着一半的徽州城,人称“徽半州”。

  如果去除误加在中国人身上的义利之争的枷锁,中国人绝对是高财商的民族,也因此才有了“东方犹太人”的称誉。

  集体财商

  那么,长期被误读的中国人的高财商究竟表现在哪里呢?我们认为,集体财商高,是中国人财商的第一大特征。

  我们每个人都亲身经历,经过改革开放30年,中国人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其实,在历史上也是如此,只要社会安顿二、三十年,中国往往就会国富民强。文景之治、贞 之治、康乾盛世,都是在社会大乱之后,经过二、三十年的休养生息出现的全社会的富足和国力的强盛。

  这一特征在与犹太民族的比较中犹为明显。

  犹太人的财商高,几乎无可疑义。犹太人在世界总人口的比例仅为0.3%,1000个人中才有3个犹太人;但是,他们却在很大程度上掌握着世界经济的命脉,在世界最有钱的企业家中,犹太人占到了一半。从最高端看,《福布斯》杂志美国400大富豪排行榜,最富有的40大富豪中,犹太人的比例是45%;从基数上看,美国1/3的百万富翁是犹太人。

  犹太人的高财商表现为他们惊人的富有和神奇的赚钱能力。但是,犹太民族在5000多年的历史中,有2000多年过着流离失所、行走天涯的生活。他们没有国家、没有政府,个人的财富,只是增加了他们的安全感,获得了基本生存的条件,而并没有形成国富民强的局面。

  与犹太人相比,中国人的财商更多地表现为集体的财商。“东方的犹太人”不是一个个单个的个体拥有富可敌国的财富,而是在历史上反复出现国富民强的盛世。像徽商、晋商、浙商这样商帮的出现和他们所创造出的巨大财富,也说明在商人这样一个以运用财商为职业的阶层中,中国人也是以集体财商而闻名。

  财商太极

  仔细研究中国人的财商,不难发现,中国人爱积蓄,储蓄率高达40%~50%,全球第一。美国人的储蓄率现在为1.7%,有时还为负数,最高峰的2004年也不过2.1%。但是,高储蓄的中国人同时也爱冒风险。为了博取财富,中国人可以承受较大的风险,甚至认为“人无横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只要有发财的可能,承受超出自己财力所能覆盖的风险,也是值得的。

  高储蓄与高风险是两个极端,却在中国人身上得到了统一与和谐,犹如阴阳互补,相生相克。因此,财商太极,是中国人财商特质的第二大特征。

  太极是最早出现在《易传・系辞上》中术语,是中国人思维的根。它认为阴阳轮转、相反相成是万事万物生成变化的根源,阴、阳;动、静,这些相互对立的东西经过融合能得到对立的统一,《太极图说》中称,“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一个民族的思维尽管包罗万象,但从根本上却会保持其一致性。中国人的财商同样也跳不出阴阳太极的思维。

  在我们的财商观念中,有太多的这样阴阳互补,相生相克的“太极图”:“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与“人为财死,鸟为食亡”;“闷声大发财”与“衣锦还乡”;“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与“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我们一方面强调获取财富应该遵循一定的规律,并受到“道”的约束,同时又认为人可以为财而死,不惜以命相博;一方面怕露富,不露富,认为财富之事不应张扬,要低调,同时又想着发财后要做的事是衣锦还乡,富名远扬;一方面认为一个人的富贵与否是由“命数”所决定,非人力所能改变,同时又相信只要敢想敢干,富贵就有可能降临到自己的头上。

  正是这样的财商太极,让中国人有了强烈的创富的欲望和极高的行动力。对大多数中国人而言,懒人理财的概念行不通。我们对财富的变化非常敏感,无论是为买国债排起的长队,还是一次次爆发的“全民皆商”、“全民皆股”的浪漫情怀,都说明中国人面对财富不仅不懒,而且是非常勤奋。同时,财商太极又让中国人在财富一事上得到了阴阳平衡。“财去人安乐”,中国人并不一定对财富孜孜以求,反倒是在得不到时也非常洒脱和平和。这也是有人 误读中国人的财商,认为中国人财商不高的原因。

  传统至上

  传统观念大于现代观念是现阶段中国人财商的第三大特征。

  由于对中国人的财商长期以来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我们财商观念的继承和发展都处于自发和集体无意识的状态。因此,尽管随着现代金融服务业对人们生活的全面渗透,中国人开始了现代财富观念的更新,但长期沉淀下的大量明显带有农业社会特征和传统工商业特点的传统观念,仍然是中国人财商观念中的主流。

  这一特征在现阶段主要表现为:理财与发财不分,投资与投机混淆,经济学常识、金融知识、财务知识的缺失。

  发财,是赚取足够多的钱以满足人们对财富或金钱的欲望;而理财,是为实现人生的幸福而进行的财富活动。理财追求的是幸福本身,而不是财富越多越好。

  从目标上看,发财追求的是财富绝对量的增加,努力追求的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收益,也就是要千方百计发大财。而理财追求的是人生的满足度,是为了满足人生预定目标而进行的财务规划和财富增值。

  从时间上看,发财追求的是绝对的超高速,发财耗费的时间越少越好。如果所耗的时间越长,发财的快感就会越低。发财的“最高境界”是一夜暴富。而理财讲求的是日积月累、细水长流,财富的增值是一个水到渠成的结果。

  由于我们在观念中将理财等同于发财,因此也就用发财的观念和手段对待理财。

  发财更看重运气,而不是事先的计划和过程的积累;理财则遵循规律,讲究纪律和自我约束。理财有明确的目标,然后在目标和风险中寻找平衡,并力求在风险最小的情况下实现既定目标。而后者,正是我们现在所缺乏的现代理财观念。

  现代经济、金融知识的普及程度不够,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国人财富观念现代化的进程。

  知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进行财富活动的方式、路径和方法。一个初中生与一个金融学博士在财商的欲望、意志等方面可能没有什么差异,但在观念、能力等方面一定有较大的区别。

  在我们的国民教育体系中,经济学的普及教育极其缺乏。一个人如果没有上大学,或者上大学时所学专业与经济无关,那么,他就很难有机会对经济学进行系统的学习。而在美国,它的NCEE(NationalCouncilonEconomicEducation,全国经济学教育委员会)拟订出美国儿童经济学教育大纲,儿童从幼儿园开始直至12年级(即我们的高三),都要分阶段地学习经济学常识,宏微关经济学则是美国大学的基础课程。

  金融知识和财务知识,对普通人而言更是只有在实践中学习。由于这些知识与操作实践密切相关,许多投资者为此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曾有过一次非常成功的现代专业知识的普及,那就是计算机。1980年代计算机还显得相当高深,只有在教学科研机构才有计算机房,人们必须换衣换鞋才能进入当时还非常稀罕的有空调的房间。随着“电脑要从娃娃抓起”的提出,大中小学都开设了计算机课程,计算机运用也在全社会的日益普及,最终,计算机成为了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寻常物件。

  可以预见,经济、金融和财务知识的普及也将像计算机一样,通过国民教育课程的改善,随着现代金融理财向人们日常生活的广泛渗透,在全社会得到最大程度的普及,知识将不再成为中国人富强的障碍。

  深入研究中国人的财商特质,不仅能够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有效的开发和提高我们的财商 实现个人财富有品质的增长,而且也有利于各类机构,包括金融、教育机构充分、准确地认识市场和目标对象。

  在当今社会,一个民族的富强一定与她的财商息息相关。

  (作者为招商基金市场总监)

   已有_COUNT_条评论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可以说是中国人财商的一次启蒙。这

2007年第7期摘录如发现有乱码,请点击下面链接浏览原文
正文摘录:
可以说是中国人财商的一次启蒙。这_奉书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作者罗伯特・清崎讲述他的两位长者的故事,其中穷爸爸是身为大学教授的生父,富爸爸是善于投资理财的朋友的父亲,这两人人生观、金钱价值观、投资理念截然不同,以及最终生活方式、财务状况的不同结局。尽管这本书被一些西方媒体认为没有多少新意,无非是强调了一些基本的财商概念,比如分清资产与负债,从容面对个人财富的变化,不要做金钱的奴隶,要让金钱为我们工作,等等,但却在全球引发一股财商潮流,并被~些人认为是根本转变中国人传统价值观、金钱观、人生观的书。这本书在2000年9月在内地上市以来,正版销量估计已超过500万册。豆瓣网友“山河大地”在BBS上留言道:“从小,我父亲就教育我,要好好读书。没人曾经告诉我,投资是什么。看厂这本书之后,我甚至觉得,过去那么多年活得有点冤了。不过现在还不晚。”2001年前后,朱鹰和合作伙伴成立了一家专门的财商培训机构。经过近6年的摸索后,他将财商定义为生。”他分析道。他认为,眼下中国公众在正确的财富观方面几乎是一片空白。“最常见的例证是中国多个行业的著名品牌在被外资收购之后变得不死不活,或者被彻底封存,尤其是日化行业的一些例子。我们往往只认为钱就是财富,十年之后才明白品牌也是财富,但为时已晚。”E圃D.“jTIMES―July2887
阅读此文(图):

本文Hash:9581d413e9eafd7e7bbe248368f0001642b5b6c1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