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幸福的“能力”

幸福来源

快乐是建立在健康的身体和心理需求基础之上的自然感官享受。幸福则是超越自然感官限制而获得更大价值的精神愉悦。可见,感受快乐比感受幸福所需要的能力低级多了,宝贝只要拥有健康的感官功能和自然的身心需求,一旦得到外界的满足,快乐就到手了;可宝贝与外界相互作用的时候,未必总是有求必应,来得快去得也快的快乐便不翼而飞,于是有的宝贝可能与各种消极体验“结盟”了:发泄、生气、苦恼、急躁、焦虑、紧张、愤怒、攻击、赌气……

可是有幸福感受能力的宝贝则调动各种积极因素来摆脱困境:他发挥想象力幻想一件比眼前更美的事物,自言自语编一则故事为自己搞笑,摆弄一下其他玩具分分心,或者干脆“王顾左右而言他”……他总有办法让自己快乐起来,因为快乐主要来源于自己的心里而不是外面的世界,做到这一点的宝贝就与幸福“手牵手”了。

可见,快感是靠不住的,幸福感才靠得住。父母不仅要奉送给宝贝快乐,更要培养宝贝感受幸福的能力。

1、积极应答而不立即满足

1岁以内的婴儿属于感觉型、冲动型的,他有什么要求不会用语言表达,通常就用哭声表达自己的生理需求以及渴望妈咪关注和爱的需求,而在成人文化里,哭声是难过痛苦的信号,怎么能让宝贝难过痛苦呢?妈咪就在身边,随时都能响应宝贝的呼唤,于是宝贝的哭声越少就越增强妈咪的成就感,1年多以后,妈咪就纳闷了,宝贝怎么那么缺乏耐心、那么不擅长等待呢?怎么稍不如意就大发脾气呢?可别总以为宝贝天生就是这脾气,其实,主要因为你一直就在“培养”他的急脾气。

如果用延迟满足的方式,宝贝的耐心和脾气就会锻炼得好多了。当宝贝用哭声召唤你吃奶的时候,你远远地用声音答应着:“妈咪就来了——”你“踏踏”的碎步告诉宝贝你马上就到,到了之后你拿着奶瓶再跟宝贝聊两句:“宝贝饿了,该吃奶了!”“宝贝吃奶,白白胖胖。”这样可以拖延几秒钟以培养他的延迟满足能力,而且简短的哭声也锻炼宝贝的肺活量。这是积极应答宝贝的最好方式。二话不说、立即满足是充满爱心但缺乏教育用心的方式,而消极冷淡、对宝贝的应答不理不睬则是爱心妈咪永远都不会做的事情。

2、拒绝而不惩罚

2岁左右的宝贝懂得一些事理了,身体运动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增强了,于是他可能要尝试一些方式来挑战妈咪的爱心和耐心,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权益,可有些方式是不安全、不礼貌甚至蛮不讲理的,妈咪一定要拒绝宝贝,但是拒绝不等于惩罚。研究发现,惩罚也能培养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但不是自我延迟满足能力,而是外在延迟满足能力。即大人在眼前的时候,为了逃避惩罚带来的不安,便在表面上服从大人,大人一走,他就恢复原样了。自我延迟满足能力是宝贝内化了大人的要求,变成安心和乐意控制自己的行为规则,所以大人不在身边,他也知道应该怎么做。

拒绝就是明确坚定地告诉孩子“不”,同时提示他更好的行为规则和方式,惩罚则是对宝贝所犯的错误本身特别关注,用大声训斥、打屁屁或者打手等方式使自己得到发泄、使宝贝感到害怕,但是问题本身并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妈咪要把握好拒绝与惩罚的界限,让宝贝在拒绝而不惩罚的教育方式中滋长自我延迟满足能力。

3、维持和谐美满的婚姻关系

感受幸福的模式在家庭中是可以代代相传的。宝贝以后的生活内容将跟 现在的爸爸妈妈截然不同,但是对生活内容的评价是幸福还是不幸福,亲子之间却有惊人的相似。有一项调查报告发现,妈咪感觉婚姻关系和谐的,宝贝自我延迟满足能力发育得更好,这已经为宝贝感受幸福奠定了基础。

总之,幸福感也是需要培养的,从小让幸福感在宝宝的心中慢慢发芽,慢慢成长。

如何培养好孩子的社交能力妈妈培养孩子社交能

第一,父母以身作则。

如果希望孩子在某些方面有所建树,那么爸爸妈妈首先应该为孩子做出榜样。爸爸妈妈可以与邻居亲切问候,积极参与所在地区的各种活动等,做出与人和谐相处的表率给孩子看。只有父母关爱、尊重孩子,孩子才会关爱、尊重他人。因此,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父母自始至终都要以身作则。

第二,看着孩子的眼睛与之交谈。

一旦时间允许,父母便应抓紧机会,看着孩子的眼睛与之交谈,因为注视对方眼睛意味着愿意与其建立友好关系。另外,孩子能够通过身体接触体会到亲密感及安全感,因此,只要有机会父母就应该去拥抱、亲吻、疼爱孩子。

第三,邀请孩子的朋友。

可以在周末或孩子过生日时邀请孩子的朋友及妈妈前来做客,借此增进双方友谊。招待客人时,只需准备简单的饭菜及茶水就足够了。这样,不仅孩子们可以相互嬉闹玩耍,妈妈们也变得更加亲近,可以进一步交流有关孩子的各种教育心得。

第四,将孩子送到他的朋友们常去的学习班和俱乐部。

如果孩子之间不能亲密接触,即使在同一个幼儿园、同一班级中相处一年,彼此也有可能会感到陌生。因此,我们应让孩子们去同一个学习班共同学习,或一起参加小规模的俱乐部活动,借以增加孩子相互亲近的机会。另外,周末邀请孩子的朋友及妈妈一起外出郊游,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这样,不仅孩子之间能够拉近距离,妈妈们也能够借此相互交流育儿经验,各自找到自己的归属感,并进一步加深感情。

第五,与邻居间保持亲密关系。

要与家有同龄孩子的邻居变得更为亲密。在与邻居妈妈一起送孩子们去幼儿园,或轮番为孩子们购买零食等互助活动中,邻里关系能够得到进一步加深。当关系变好以后,倘若急事当头,便可以把孩子托付给邻居照顾。分摊重担不仅可以有效节省时间,而且还能够令彼此间产生出亲近感,可以说,对于孩子和妈妈时常分离的家庭而言,远亲不如近邻。

第六,让孩子和同龄儿童一起玩耍。

要多为孩子创造与其他儿童一起游戏、玩耍的机会。在游戏过程中,孩子不但能够进一步加深与朋友间的亲密关系,而且又能够直接领悟到“凡事必须遵照一定顺序进行”的道理及其他的所需遵守的游戏规则。另外,孩子可认识到“在游戏中,某些玩具需要与他人共同分享”。

第七,增进与孩子间的亲密度。

一项研究结果显示,与父母关系良好的孩子在集体生活中更易遵守并适应必要的规则。另外,和爸爸关系良好的孩子社交能力较强,善于结交朋友,而与爸爸关系较差的孩子则没有好朋友可言,他们会自卑地认为其他孩子都不喜欢自己,其社会适应能力较为低下,时常会惹出事端。简而言之,孩子们会以爸爸妈妈的形象为准则,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康、正面的自我形象,并从中获得自信。

本文Hash:d4916d0d82e13771f8c8bbc49fdb0ddc75f5e549

声明:此文由 BitettFan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