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这般对孩子好吗

kaiyi原帖:(写于2/12/200211:33:30PM)平常我对我家宝宝要求很严,比如:出去不让她要别人的东西,不随便吃零食,但受到了家人的反对,(宝宝出去有时也想要别人的东西,但我一说别人的东西怎么样?他就立即说“不要不要”并把东西推给人家)请问我这样做是否好?再者有时好朋友拿到家里东西给宝宝,我应该怎样给宝宝解释?我现在好愁呀?不知道应该怎么样教育孩子了?悦妈妈的回复:(写于2/14/20022:02:34PM)说真的,我是觉得你对孩子太严厉了些,我也常常对悦说“别人的东西不能要”但并不会一味拒绝,有时别人会很热情,硬往你手里放,你要是不收反而会不太礼貌,那时我就告诉悦:“说谢谢,你看某某对你多好啊,以后你有了好吃的,好玩的也要记得给别人一起分享啊!”我想给她的观念是:别人的好意在适当情况下你可以接受,只是也要记得常常把自己的好东西给别人分享。悦现在还真的不小气,到外面去玩,她总愿意把东西给别的孩子玩,见到别人吃东西,她绝不会伸手要或不礼貌得盯着看,陌生人给她东西她不会去接,而熟人给的她也能说“谢谢”我想她那么小,能做到这点应该还可以了。最后来说说我吧,小时候妈妈对我很严厉,她从不让我接受别人的东西,零食也不太给我吃(当然那时也没太多可吃的。长大后从某一方面来说,我的确正如她所希望的,从不去占别人的便宜,可从另一角度来看,我处理事上欠灵活,有了事也不好意思向别人开口请求帮助。后来有个人缘极好的朋友告诉我:“不要怕接受别人的好意,因为你有能力回报给他们,朋友之间应该是有来有往的”我试着这么做了,有许多朋友觉得我比以前好相处了。至于零食嘛,等我工作后,就大吃特吃起来,最夸张的是刚工作的前几个月,一口气可以吃10支冰棍,所以我想妈妈从小对我培养的自制力一点没发挥作用啊。暄暄妈5300的回复:(写于2/14/20021:24:02PM)我认为孩子小不能约束自己,家长应正确判断帮助孩子,在外不随便要别人的东西是自我约束的一种表现,从小培养这种能力对孩子的成长会有很大帮助的。现在看着是有些严厉,但等孩子长大了他会体会到你的良苦用心的。再就是这种严格要求必须坚持,要始终如一,不能出尔反尔,反复无常。还有一点十分重要的,就是必须和家人意见一致,如果意见不同,或宽严不一致的话,它一定会给孩子的教育带来不良后果。如果要说服家人,你可以买一些早期教育的书,全家一起看看,让意见统一起来。再有带孩子出去遇到这种情况可以向对方说明,得到对方的理解别人会支持你的。下面给你摘一段文字关于孩子饮食:关于饮食的负面影响,还没引起很多父母注意,事实上,这已成为我们身边一个很严重的问题。看看我们周围很多孩子,往往由于不知饥,吃得过多而生病。看看我们今天身边有多少“小胖子”,可是,我们切莫把胖子增多的原因归咎于这些年幼而嗜食如命的孩子。多吃的习惯并非孩子的天性,而是由于父母的无知和纵容所造成的,在大多数父母的头脑中,只想到为了加速孩子的成长,使自己的孩子身体成为“棒棒的”,就拼命对他们加强营养,只要听说是能强身健体的食品,就不惜一切代价的去买,并毫无节制的灌进孩子的胃里。殊不知这样做的负面影响是何其之大!有很多孩子却因吃得过量使胃过于疲劳,大脑变笨了。由于父母过于溺爱孩子,无规律无节制的让孩子进食,从而使孩子的食欲紊乱,以致使孩子的精力用于消化,大脑得不到很好的发展,这样即便实施了 早期教育或其他什么教育也是白费。

如何对待如此好奇的孩子?

Q:我的小孩平时特别爱鼓捣一些修理的事情,好奇心特别强,也爱问些稀奇古怪的事儿,常常让我们大人摸不着头脑,不知怎样是好?

专家解析

如果你的孩子在生活中经常表现出这样的行为和爱好,我应该向你表示祝贺!因为这说明你的孩子已经萌发了对外部世界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她)开始了对外部世界的关注,踏上了认识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征程。“爱做些修理的事情”和“爱问些稀奇古怪的事儿”就是这种认识和探索行为的典型表现。有了对外界事物的好奇和探究的欲望,儿童才能认识世界。所以说,好奇心是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自我建构思维模式与形成思维习惯的一种表现。

好奇心是个体对新异刺激的一种探究反应,它是人类的天性。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来看,大约从2岁开始,有些儿童便喜欢摆弄一些物品,喜欢制作自己想象中的东西,甚至会出现一些“破坏行为”,如把玩具拆得乱七八糟,把花连根拔起,看看下面究竟有什么等等。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开始提出一些形形色色、千奇百怪的问题,这些都是好奇心的表现。这些好奇心强的孩子共同特点是:对未知世界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对喜欢的东西能够细微观察;能够把在生活中体验到的东西进行综合叠加。而这些正是人的创造性的萌芽元素。如果这些元素在萌芽时期能够得到充分的激发和有效的引导,它将对一个人的创造力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人与人之间智力的差异通常表现在思维模式与思维习惯的不同。这种不同有善于思维与不善于思维的不同、主动思维与被动思维的不同、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的不同等等。正是这些不同产生着平凡与卓越。而这种思维模式与思维习惯的形成是从孩子的第一个好奇的提问和对未知世界的亲身触摸开始的。

有很多家长都有着童年时拆卸家中宝贝家当的经历,那个时候没有更多的东西允许去“破坏”,即便如此,发现的快乐依然深深印在心里。今天,我们日渐富裕的社会应该给孩子们更多探索的机会,所以:1、你要鼓励孩子动手参与他所感兴趣的活动,满足他(她)的好奇心。不要一味粗暴地制止孩子的探索行为,要尽量提供条件,给孩子动手的机会。你可以与孩子协商,让他(她)以适合的方式参与活动,这样不仅能激发孩子的探索激情,还能使孩子掌握许多“活”的知识和经验。2、如果你的孩子常常向你眨着好奇的眼睛,那就耐心地倾听并告诉他(她)问题的答案。他(她)会沿着你的思路走得更远,他(她)会把你的答案变成童话,把童话变成明天的世界。3、如果暂时不能解答孩子的问题,要和他(她)一起去查阅资料,或者请教别人,共同寻找答案。在这一过程中,你可以不断向儿童提出新的问题,鼓励孩子自己进一步去观察和思考。4、不仅要及时鼓励孩子探求答案的行为,而且还要鼓励孩子迎难而上,让孩子在充分体验由发现带来的乐趣与成就感的同时,理解伴随着快乐和探索的艰辛,帮助孩子树立积极的探求知识的态度。

陈鹤琴先生曾指出:“大自然、大社会是知识的主要源泉。”因此,在家庭条件允许的前提下,您可以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感受优美的自然风光,认识大山、大河,接触动植物;去科技馆、博物馆和孩子一起参与科学探索活动……这些都有利于激发孩子的好奇心。

如果你梦想着让你的孩子成为科学家、发明家、艺术家、作家、诗人、企业家……,那就请你为他(她)准备好让思想飞翔的天空,让创造根植的土壤。希望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本文Hash:984e133425b23611b9ddb14a6489981b59ac6cfd

声明:此文由 BitettFan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