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状元的成长的反思(二)

(接上文)在反思他自己的学习之路的时候,他特别提到的也是读书。他的提法是“读书悟出学习门道”。他的阅读兴趣也是父母培养的,甚至在读书之前他已经开始“背几百首唐诗,讲几十个故事”(当然是他母亲的回忆了)。他甚至还记得他自己的第一本书形似蛋糕,他庆幸在父母的培养下读书成为他一种潜在的自觉的本能的行为,使得他开始关心世界,关心社会,也显得“博学”:也许家长觉得不以为然,但一位“博学”的少年无疑会结交更多的同龄人。他感谢父母在他还不能自我辨别的时候为他的阅读严格把握尺度,“让孩子从小对“精神垃圾”敬而远之。”关于读书,他有一件印象非常深刻的事情,他在初中时逃课用饭钱买世界中篇小说选父亲知道后没有勃然大怒,只是平静地立了三条规矩:不许逃课;注意眼睛;不要耽误学习。并给了一张票子以后吃中午饭。他当时的感受是“爽到了极点”,保护下来的是一颗爱书的心。在他有了一定的辨别力后,家长开始鼓励他自由阅读,尊重他的选择,读书,成了他通向成功最笨也最聪明的道路。让孩子尽早学会自我教育,可能是正是教育的目标。4、福建文科状元呼吁让孩子学会享受生活珍视友谊。最感动的是她记忆中的母亲,是她两岁时在灯下读电大课程的妈妈。为了不影响她睡眠,妈妈常把一本书或一张报纸盖在台灯上。这个无论何时醒来都在的背影深深影响着后来的状元,告诉她什么是勤奋。她妈妈在她3岁时使用过一次激将法,而当时她的回答“谁怕输了,打就打,我就不信赢不了!”成为妈妈鼓励她的口头禅。在她的回忆里,父母很尊重她的决定和兴趣,逐渐养成了她独立的性格。她母亲还有一段很精彩的话“只要你认为该做的事,爸妈都不太会反对,你自己注意把握好分寸,我们只是给你提一点我们的看法而已。有时候,自己走了弯路再绕回来印象倒更深一些。”5、四川省文科状元给我鼓励,我才自信。不知道该如何讲她的故事,因此不如就摘抄了她的若干引人深思的文字:她曾经因为幼儿园老师的一句“这孩子脑子还行,就是手挺笨的”而自卑了很多年,拒绝动手活动,直到初三才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原来自己的手也很灵巧。于是她写道:“让人啼笑皆非吧,一句无意的话让一个孩子傻傻的记了那么多年,自卑了那么多年。我们常常在别人的暗示与判定下肯定自我的价值。可总有些时刻,别人的期许我们难以达到,别人的判定让我们灰心丧气。而对于一个懵懂世事、只懂得相信的孩子,有些判定会植根他心里并使他怀疑自己。尤其在心理上,几乎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个终生的迷,所以,我相信潜意识,相信潜能,相信――态度决定命运……有些记忆毒瘤一般地长在我们心底,最后似乎成了一种潜意识。它藏在阴暗的角落,在我们不防备的时候,猛地跳了出来,想将我们变成傀儡……我的羽绒衣总是漏毛,一根根地漏出来,我一根根地塞回去,再漏,再塞……我的潜意识也是这样吗?一次次从心底探出头来左右我,又一次次被理智塞回去。为什么有些话对你早已云淡风清,对我却是刻骨铭心?生命应该是充满无数种可能的,所以请不要那么快去下结论,也请不要那么快去相信,好吗?好吗?”下面这一段恰好谈到我们在这里讨论的关于严格要求和所谓放任的不同影响。首先她说小时候她的世界充满了父母的严格要求,她怀疑是父母从“紧箍咒”典故受到的启发,她的童年并不阳光灿烂。但随着她长大,父母的严格要求倒是越来越少了,因为很多事情变成 了自己的习惯。这习惯也是双刃的,一方面促进了她的学习生活,另一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当高考前父母再三强调不给她压力的时候,她“苦笑――这份压力来自十几年前的那次惩罚,那次训斥,甚至那次奖赏。”“从一个孩子诞生的那一刻开始,他父母的无限憧憬就会伴着无限的喜悦泛滥。”反思父母严格要求下形成的习惯,她写下这样一段话:“你选择了鱼肉的美味,也就选择了鱼刺的纠缠,天下没有只赚不赔的买卖。随着阅历的增长,我发现了‘习惯’带来了另一个反面效应:我害怕出错,我变得和我母亲一样追求完美……”但同时,“我记得苛刻的母亲常常说:‘要做什么事就认认真真做好她。’爸爸则总在一旁和善地笑,一边斩钉截铁地说‘是你的责任就不能逃避。’做一个有责任感、有进取心的人一直是父母对我的要求与期望。”在反思父母的严格要求时她写道:“有多少家长会问:‘你快乐吗?你满足于现在的生活吗?’因为父母常常会觉得只要孩子的行为符合自己的设想,就不会出问题。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父母只会看成绩单――他们只关心那个事实,那个结果。甚至有些人会把自己的孩子想得跟宠物一样单纯――只是行为的机器而不是思想的载体。”(转下文)关于状元的成长和我的反思(三)

本文Hash:13deb1a32bc80edaa071d7ce66ebb8e2aeabe216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