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在服务他人中成长

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成为社会栋梁之材。但在现实生活中,目前独生子女一代的孩子们所表现出来的“以自我为中心”,为他人和社会服务意识淡薄的种种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陶行知先生说过:“最重要的教育是‘给的教育’”。一个不会给予,不会关心和服务他人的孩子,很难想象他长大后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品格高尚之人。

在如今管理界,流行一句话:真正的领导即是服务。服务型(仆人式)的领导,作为领导力的最高境界,强调领导者要向他人提供更多的服务,工作中顾全大局,增强社区意识。我们的孩子并不一定个个都能成为领导人物,但从小培养孩子在服务他人中成长,的确能够造福他人,更能造就孩子自己。

☺在服务他人中享受成长的快乐

☺父母服务教育误区

☺如何唤醒孩子一颗服务的心

☺服务他人与树立界限

在服务他人中享受成长的快乐

♪服务他人,自己受益

镜头一:婷婷上小学三年级,是一个文静随和的女孩子。邻居同同上小学二年级,最近为英语苦恼:英语作业经常不会做,而爸爸妈妈也不懂英语,无法辅导。同同想到了婷婷,希望婷婷能帮助她。婷婷很为难,每天的家庭作业本来就很多,而且自己英语也不太好。而婷婷妈妈则鼓励自己的孩子:“你去帮助同同吧,如果有什么不会,妈妈可以帮助你。”一学期后,婷婷猛然发现自己的英语成绩突飞猛进,这个期末,英语成绩考了班上第三名呢!原来,由于有了要帮助同同的计划,婷婷英语学习有新的动力。她不像以前那样很被动,而是主动学习,因为自己英语不懂,如何能帮助别人呢?!

♪做家务事,让我更自信

镜头二:与许许多多独生子女一样,张明明同学原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他不知道衣服如何洗,也不知道板栗是长在地里还是长在树上。自从学校开展服务课以来,他学着自己洗衣服,帮父母干家务。上一次秋游野炊时,自己亲手炒的两个菜,让同学们赞不绝口。张明明深有体会:是服务教会了我生活,让我更自信……

♪学习服务他人,增强社会交往能力

镜头三:“请到我家来做客!”这是某幼儿园培养孩子学会服务他人,培养社会交往能力的活动之一。5岁的李恩主动要求第一个做东,在家招待了全班同学。“客人”一进门,他就热情地找鞋套,然后端出水果,拿出自己的玩具,还不时指挥妈妈帮忙。他的妈妈说,以前孩子总把好东西据为己有,全家都围着他一个人转。现在他开始学会为他人服务,学会分享,知道如何与他人相处,自己感到非常欣慰。

♪做一个被人需要的人,生命才有意义

镜头四:初中一年级学生元元和环环利用双休日时间,从家中带来鞋油、鞋刷,到中心花园实践服务,筹款180多元捐助失学的山区同龄人。路人得知两位学生的背后故事后,大受感动,一位青年连鞋也不让两学生擦,就拿出了10元钱……

父母服务教育误区

§误区一:孩子太小没有必要做家务事,留着长大以后再学吧。

事实上:3岁前的孩子处于行为的敏感期,而4―5岁的幼儿已经具备了完成指定任务的能力。通常2―5岁的孩子会很享受“我会做”的成就感的。若做父母的顺势推舟,配合这个年纪“爱帮忙”的天性,便可从小建立为他人服务、负责任等美好的品格。否则,将很难培养孩子照顾自己,服务他人的能力。家庭是让孩子在生活中学会为他人服务非常重要的地方。家长要引导孩 为家庭服务,根据孩子年龄阶段,分派相应的家务。孩子们成长的速度是非常惊人的,远远超出大人们的想象。让我们的孩子从小在为他人服务享受成长的快乐吧。

§误区二:孩子热心做事,服务他人,会影响学习。

事实上:在服务他人过程中,孩子的自信心、成就感、责任心、爱心等等非常宝贵的品格得到了很好的培养,这样的孩子会成长得更健康。孩子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单纯智力、知识方面的学习。很难想象在父母溺爱、只关心学习成绩的环境下成长下的孩子,长大成人后能成为一个社会栋梁之材。当做父母的感叹如今孩子不懂事、娇气、懒惰、不尊敬父母的时候,有没有想到过,孩子的问题与我们父母的教育有非常大的关系。

§误区三:为他人服务,会使孩子在社会交往中吃亏

事实上:这种怕吃亏的心理,最终会让自己孩子吃大亏的。孩子在为他人服务中发展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并发展独立性,从心理上体验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进而主动适应社会,去探索,去努力发展自己。受到过分保护的孩子,很难体验到在服务他人中享受到的与人交往的情感、价值观和社会归属感,进入社会(幼儿园、学校、工作)后,容易形成被动、依赖、孤僻、懒惰和抑郁的性格。

§误区四: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教育,这是学校的事情。

事实上: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的第一责任人。父母切忌不要以为孩子上幼儿园或者小学以后,教育就是学校的事情了,特别是在品格习惯教育上。品格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仅靠学校单枪匹马地进行,效果是很有限的。学生的品格习惯需要得到相对一致的指导和教育,其行为也需要不断的褒扬和强化。这些,都不是单凭学校一己之力能做到的。服务他人等品格教育,需要家庭、学校,还有社会三个方面形成合力来进行。

§误区五:服务,就是服务社会。

事实上:服务社会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对孩子来说,比较抽象,不容易实施。所以,我们需要将服务对象细化,即从里到外,从小到大。服务,首先要让孩子学会自我服务,即生活学习的自理能力。事事都需要父母老师来服务的孩子,不可能能够服务他人。其次是家庭服务,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再次,是学校班级服务;然后是社区(邻里)服务,最后是为国家和国际社会服务。

让孩子在独立中成长

今天中国的年轻父母大多只有一个孩子。面对独一无二的“宝贝”,该如何让他健康地成长呢?最为重要的是,要按照孩子自身发展的规律去培养他们,让孩子在独立中成长。一、婴儿并不娇嫩新生儿看上去是那么娇嫩,多少父母担心:“我真怕伤着孩子。”其实,婴儿是有很强生命力的,不小心将软软的头颈向后仰了,并不会伤着他;未闭合的卤门总叫人担惊受怕,但它被粗帆布一样的薄膜覆盖着;当他有近4公斤体重时就开始自行调节体温了;他们没吃饱会哭,尿布湿了会表达,困了就睡;甚至对大部分病菌也有良好的抵抗力;而且他们每时每日地成长着。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即便是在刚出生不久、极度需要照顾、依赖成人的条件下,婴儿仍然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的内在成长力是未来独立的基础。二、依恋和独立性依恋始于婴儿出生后最初几天的母子接触的联结。随着婴儿的微笑、模仿和社会同步行为(如对父母说话声的注意,看见熟人手舞足蹈等)三种基本反应的出现,婴儿逐步进入社会世界。之后越来越依赖父母或其他直接照管者。依恋是对亲情的需要和体验,是一种情绪反应。安全性的依恋能对婴儿的心理健康起促进作用,是日后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孩子依恋于成人是否影响其独立性的发展?据研究,一个幼时有安全性依恋的孩子,受到亲人适当关爱和照顾,长大后也会爱他人,人际关系较好。另外,依恋发展正常的孩子,并不需要成人时时伴随。只要在他有需要时,你能出现在他身旁,满足其生理和心理的需要,其他时间他是能独处,安静地醒着或观看的。因此,忙碌中的父母,要尽可能地去关爱孩子,这是你对幼儿的最佳教养方式。你可以在进厨房时,把坐在车内的孩子推在身边;你在读书写作时,抽空对他微笑,和他玩一会儿;也可以在睡前给他讲故事、朗诵诗歌……总之,父母和孩子各拥有自己的空间和时间,这样,在一起度过的时间内,孩子会更快乐,与父母更亲密。

对独生子女的教养要切忌过度照顾。一刻不离幼儿的父母,只会让幼儿形成过度依恋或回避型和反抗型的依恋。这是一种不正常的情绪反应,对幼儿的独立性发展十分不利。

三、分离焦虑和独立性

孩子进托儿所和幼儿园的初期,往往会产生恐惧和不安的情绪

本文Hash:45b9b14b0c0fadab68c772ce46a2d8c25fe0bf14

声明:此文由 clif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