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纲要》中幼儿数学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幼儿数学教育是指幼儿在教师或成人的指导下(直接指导或间接影响),通过他们自身的活动,对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以及空间关系(包括数、量、形、空等几方面)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并主动探索的过程,是幼儿发展思维能力的过程。新《纲要》中的一个重要变化是没有将数学领域单列,而是放在科学领域之中,试图与科学领域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变化的依据和基础是当代数学的发展、人们对儿童数学学习特点的新认识和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新理念和新原则。那么,在当今教改的汹涌大潮中,教师在数学教育实践中该怎么做呢?下面试谈谈自己的一点不成熟见解。一、重视渗透性的数学活动渗透性的数学活动是指渗透于其他教育活动和幼儿一日生活中的数学教育活动,它的内容和组织方式都十分丰富、灵活。1.在日常生活中学习数学新《纲要》中指出:“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日常生活中包含了大量学习数学的机会,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教育资源,引导幼儿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懂得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例如:孩子们发现方向盘是圆的,很多房子的屋顶是斜的,幼儿园的玩具形状、颜色、大小不同。上下楼梯时数阶梯,进餐时将碗筷一一对应,整理玩具时可按形状、颜色分类。散步时可说说花草的数目、形状、颜色。互外活动时可说说自己所处的位置等等。幼儿在轻松自然的生活情景中获得了数学知识和经验,增强了求知欲和学习兴趣。2.在游戏中渗透数学新《纲要》中指出:“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活泼的游戏紧密结合起来,能使幼儿自发地应用数学,获得有益的经验。如在角色游戏中,让幼儿给物品标价、按“数”(或圆点)“购”物,积累有关数物对应的经验。也可通过上“餐馆”点菜――一条鱼、二碗面、三只虾、四个包子……学习量数、数数和序数等数知识。3.在各类教育活动中渗透数学教育内容各领域虽然研究对象不同,但都包含一定的关于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内容。因此,教师在完成各领域教育任务的同时,应有意识渗透数学教育内容。如在绘画、手工活动中,幼儿可以获得有关空间、形状、对称意识及体积、重量等感性经验;在体育活动中,幼儿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形成空间方位意识;在科学教育中,幼儿可以自然地运用测量、数数等方法发现物体之间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提高数学应用意识,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艺术欣赏活动中,我们可以让幼儿欣赏自然中蕴涵数学类的物体,如花朵、叶子、河蚌等,不仅萌发了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也使他们感受到排列形式上的秩序美与和谐美,感受数学魅力。二、创设开放的、激发主动探索的环境1.提供的材料应满足不同水平幼儿的操作需要皮亚杰理论认为,3―6岁幼儿处于前运算时期,思维具有自我中心性、惟实思考性和直觉判断性,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幼儿需通过反复的自由探索、亲身体验才能达到动作的内化,在头脑中产生可逆性思维,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幼儿才能产生符合逻辑的推理。可见,幼儿的数经验是通过与周围环境交互作用而进行自我建构获得发展的。教师应为发展水平不同的幼儿提供不同难度的材料,允许他们从不同的起点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发展速度选择材料,逐渐达到目标要求。2.数学材料的选择应该生活化1)利用生活中的数学情境, 创设活动冲突,引导幼儿寻找材料罗杰斯认为:越是儿童不熟悉、不需要的内容,儿童学习的依赖性、被动性就会越大。只有当儿童觉察到学习内容与他自己有关时,才会全身心投入,意义学习才会发生,这时,儿童不仅学习的速度大大加快,而且会产生自觉主动的学习行为。为此,我们把数学教育内容按大纲要求生活化,创设活动冲突,收到很好的效果。如:大班幼儿学排序,我们利用幼儿洗手时经常出现推拉、拥挤等混乱现象的问题,请幼儿为老师想办法,怎样解决洗手不拥挤的问题,幼儿很快进入角色,踊跃发表意见,有说一组一组去的,有说让女孩先洗的,有说要互相谦让的,有几名幼儿说出了排好队,一个接一个去洗手的办法。教师肯定了幼儿的想法,特别表扬了说出排队方法的幼儿。紧接着教师又提出了生活中什么场合要排队,家里的东西哪些可以排队等与数有关的问题。同时请幼儿回家找可以排队的物品,看谁找得多,并且带来幼儿园,与其他幼儿一起玩排队游戏。不能带的物品可以画下来讲给小朋友们听。这样从帮助解决问题引出情境,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和好奇心,激发了幼儿积极探索和学习的愿望。幼儿在寻找生活中的数学材料时,要对众多的材料进行观察、分析、比较和判断。经过这个有充裕时间的寻找、分类过程,幼儿对数的理解会加深。可见,幼儿寻找材料的过程就是幼儿思维发展的过程。2)交换自带材料,多角度理解数学关系幼儿从家里带来的材料种类繁多,包含的关系数学也不计其数。幼儿对同伴的材料往往产生好奇,总想看一看,摸一摸,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利用这种好奇心,引导幼儿在同伴的材料中学习数学知识。这样相互地交换操作,可用材料极其丰富,不但提高了材料的利用率,更重要的是在不同材料蕴藏的数学关系中,幼儿拓宽了视野,也得到了无限的乐趣,增强了与同伴的交往能力。同时教师也从制作材料的繁重任务中解脱出来,以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对幼儿的观察指导中。3)记录操作结果,促进思维由具体向抽象升华由于材料多,所反映的数学关系也多,完全由老师安排谁与谁交换、谁玩谁不玩是不合适的,也束缚了幼儿的手脚。同时,每个幼儿的操作结果都由老师去记录也办不到。为了使整个过程不至于杂乱无章,教师可作一些原则性安排,但主要精力是引导幼儿自己记录。记录的方法可由自己选择,这样一来,幼儿会创造出许多有效的记录方法,这种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是幼儿在自己操作喜欢的材料中自然形成的,这也正是我们数学活动促进思维发展的落脚点。三、鼓励幼儿进行探索“数学学习扎根于儿童的生活和经验,在探索中发现数学和学习数学,在这样的学习和实践融为一体的过程中,获得数学的认知方法和探索方法――科学加工过程的方法。”当幼儿操作物体时,教师可通过提问扩展幼儿已有的探索活动。例如孩子用积木搭了一个房子,可以跟孩子说:“这个房子用了几块积木?还可以搭什么?”《纲要》第3部分第10条规定了幼儿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活动者、引导者。”当孩子会用各种方式来探索和利用物体时,教师应对幼儿所做的事表示支持,并帮他们作出新的尝试。四、学习用简单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新《纲要》提出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一些简单的问题,“解决问题”应该是数学课程的中心。我们从幼儿的生活实际出发,在现实的情境中引导幼儿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幼儿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学习数 的信心。例如,我给幼儿提供管理班级出勤的机会,让幼儿统计8点前到园的小朋友是多少,8点后到园的小朋友是多少;爸爸妈妈送来的是多少,爷爷奶奶送来的是多少,等等。再如,分发餐具时问孩子:“今天共来了多少小朋友?需要多少只碗?多少双筷子?”使幼儿体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幼儿数学教育是一个不断探索更新的过程,新《纲要》对数学教育领域提出了许多新的理念,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认识,从而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尝试!

数学教育要重视幼儿的生活体验和探索实践

一、积累生活素材,开展数学教育《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下简称《纲要》)要求我们:“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这里的周围环境大部分指的是实际生活或者模拟的生活。只有让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学现象产生浓厚兴趣,才能唤起幼儿亲近数学的情感,从而以积极、愉悦的心态投入学习,获取知识。我们在这方面的做法是:1.环境暗示。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人们早对数学产生了枯燥乏味的、神秘难测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完全陌生、缺乏相应知识准备的学习,会使幼儿感到枯燥乏味,缺乏学习兴趣。因而,我充分利用环境巧妙地渗透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为幼儿营造“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的氛围,让幼儿在自己生活的环境中不知不觉地学习新知识。如:为了让幼儿认识时钟,我在教室里挂了一口大钟,让幼儿进入教室就看见钟,在一日活动中渗透时间概念。如告诉幼儿:早上7:30到园,8:00早锻炼,11:00吃中饭,12:00午睡,下午4:00放学。有时还进行1分钟抢答、2分钟排椅子、3分钟脱衣服等游戏。幼儿回家后,要求他们了解父母几点上班,几点下班,等等。让幼儿觉得时钟和我们的生活很密切,从而使他们对认识时钟产生兴趣。2.亲近生活。许多数学问题往往和生活现象有异曲同工之处,我们必须正确把握生活现象与抽象数学间的本质联系,使幼儿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实践中我注意让幼儿亲近生活,积累生活素材。如,“分类”就蕴涵着丰富的生活内容。在教这一内容前,我组织幼儿到商场、菜场、书店、水果店去参观,然后让幼儿回去看看家里的东西是怎样摆放的,幼儿看到生活中许多物品都是分类摆放的,而且分类的方法各不相同。这就使幼儿感到“分类”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分类”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这样就为幼儿学习“分类”积累了生活素材。3.实例思索。数学教育的主要目标和价值取向是使儿童体会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增进幼儿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社会是个大课堂,它蕴涵着丰富的知识,它鲜活的情景和广阔的空间,可激发幼儿强烈的情感体验,激起幼儿思索和探索的欲望。比如在“认识圆”的活动中,我带幼儿到社会大课堂中去开展调查,观察社会上各种各样的车轮是什么形状的。结果幼儿发现:无论是大的卡车还是小的玩具车,它们的车轮都是圆形的。车轮为什么是圆形的呢?幼儿在拼搭汽车的时候,我让他们用不同的积木作车轮,他们发现圆形的车轮会滚动。圆形的东西为什么会滚动?平常所见到的还有哪此东西是圆形的?幼儿带着这一个个问题在社会大课堂中观察、实践、思索,从中体验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二、联系实际探索,体味数学魅力1.让数学问题生活化。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一定的数量关系,都以一定的形体存在于空间,幼儿生活的现实环境是幼儿获得数学启蒙知识的源泉。因而,幼儿数学学习应扎根于幼儿的生活与经验。在教学中,我常把数学知识巧妙地结合于生活实际,融入生动活泼的情景中,使数学问题生活化。如教"6的组成”,我把活动室布置成了个商店,商店里全部是6元钱的商品。发给每个幼儿6张券,面值分别是1元一5元不等。然后要求幼儿用这些券去购买自己喜欢的商品,但购买时必须拿两张合起来是6的券,由“售货员”验收正确后才能得到所购的物品。购物结束后,我让幼儿讲讲自己 了哪此物品,分别用了哪两张券。幼儿在这种模拟的实际生活中学习,觉得生动有趣。他们不仅熟练地掌握了6的组成,而且学会了交往、合作等技能。2.应用知识实践化。培养幼儿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这是《纲要》中对幼儿园数学教育提出的重要内容和要求。教学中,我注意让幼儿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周围事物,创设生活中的问题情景让幼儿{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如大班的第一学期我们组织了一个春游活动。活动前我告诉幼儿:从春游前的准备到春游结束,会碰到许多问题,这些问题要用到数学知识来解决,到时看看谁的本领大。于是幼儿从春游前的准备,即备钱、购物到买门票、游玩,都由自己计划。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很好地应用了10以内的加减等数学知识解决了实际问题。当幼儿走进“超市”购物时,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千差万别的商品价格,幼儿必须根据自己所带的钱合理地选择商品,这就需要具备十分熟练的计算能力。3.获取知识社会化。我们必须重视幼儿在生活中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教学中,我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幼儿自主学习的能力。如在学完了“自然测量”以后,我让幼儿自选二样东西比高低或长短。为此,幼儿至少必须做到:(1)选择好二样物体,(2)确定用哪种测量工具,(3)制好图表,(4)记录。这样,幼儿通过自己的收集处理,实践操作,大大提高了获取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文Hash:065037aeb53fce5b44a773ce51885f266cbe04c7

声明:此文由 Mike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