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要把握好爱孩子的度

孩子为什么会自私自利呢?可能很多家长都还不知道,其实就是自己在日常生活对孩子没有尺度的溺爱才简介导致孩子变得很自私的。

天下的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把所有的爱和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有的甚至对孩子过分地溺爱和迁就,这样的爱是不健康的。要知道,父母的爱并不是越泛滥、越无私就越好,把握好尺度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

一、摆正孩子的位置

孩子是家庭中最年幼的一员,家人给予其关爱和照顾是应该的,但是,孩子在享受这种关爱的同时,也应该像其他家庭成员一样付出责任和义务,比如可以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体会到父母的辛苦;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收拾自己的房间,培养其条理性……这些也都是对孩子的爱,会让他们在日后的成长中受益无穷。

二、不盲目迁就孩子

父母要善于倾听孩子提出的意见和要求,如果是正当的需要,可以给予适当的满足;如果是无理的要求,就应当和蔼地拒绝,坚决抑制。最重要的是千万不能因孩子的哭闹而迁就顺从,这样只会让孩子变本加厉,以后会更难管理。

三、可以适当地惩罚

有些父母过分疼爱自己的孩子,对孩子提出的要求基本件件满足,即使有时对孩子进行一点点惩罚,事后也会非常心疼,接着就用加倍疼爱或是物质补偿来对待孩子,这种做法是非常不可取的。对孩子无理的行为可以给予适当地惩罚,不能只是迁就,当他们有改正时,给以表扬,这才是真正的关爱。

四、要求具有一致性

对待孩子的态度和原则应该要坚持,具有一致性和连贯性,不能一个严一个宽,今天要求孩子这样做,明天又要求孩子那样做,一天一个样,让孩子无所适从。这样无形中削弱了父母的威信,也为孩子的不良行为制造了理由。

五、尊重孩子的人格

孩子虽然年龄小,但他们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也有自己的思想和意志,父母不能忽略了对孩子的尊重,心情好的时候就百依百顺,心情差的时候就指责斥骂,这样会伤害孩子的自尊,也会给他们的心灵蒙上阴影。

父母需要做的是区别爱与溺爱的界限,把握好爱的尺度,这样才是真正的爱孩子,也会让孩子受益匪浅。

父母要把握好对孩子的期望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和未来,是所有父母的希望。在家庭生活中,家长无一例外地都会对孩子的将来有所考虑和期望,甚至为孩子的未来作一定的规划。期望孩子的成绩能够出众,将来能够上大学,有所成就的有之;期望孩子体格健壮,将其培养成体育健儿,将来能够破世界记录,拿世界冠军的有之;期望孩子有经营头脑,将来可以挣大钱的有之;期望孩子能够快快乐乐、平平安安度过一生的有之……总而言之,天下所有的父母都会希望孩子有能力,有本事,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好好地生活,一定要比父辈们生活得更好。多数情况下,父母的殷殷期望会化作孩子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动力;而有的时候,父母过高的期望会给孩子造成沉重的压力和负担。

由于几千年文化传统的积淀,“望子成龙”、“盼女成风”已成为家长们的普遍心态。然而现实总会与人们的期望有很大的差距。所以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是有一定讲究的,要把握好对孩子的期望。

(1)对孩子的期望可以是多方位的,不要只着眼于孩子的智能与成绩。以孩子智能的高低和学业成绩的好坏作为衡量孩子是否成功、将来是否有前途的重要标准是现代社会的流行病。事实上,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是有许多评价标准的。

(2)期望应符合孩子的能力与爱好。家长往往从自己的好恶、自我期望出发形成对孩子的期望,为孩子描绘未来的宏图。更有甚者,有些家长会出现对孩子期望的攀比心埋。如此,家长的期望往往就会脱离孩子的实际能力,甚至完全不切合孩子的实际,也往往会事与愿违。

爱迪生小的时候曾经被老师称为最“笨”的学生,但是爱迪生的妈妈却不以为然,相反,妈妈认为老师当面骂学生“笨”恰恰说明了老师自己很无能。她把爱迪生接回家,依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对爱迪生进行各方面的教育,在教育爱迪生的过程中,妈妈总是千方百计地鼓励爱迪生做各种各样的实验,在实验中让其感受真理和科学的魅力。爱迪生后来能够成为世界闻名的大发明家与其母亲的教育和恰当地应用期望效应密不可分。

父母的期望应当与子女的实际情况相适应,所以家长在对孩子有所。期望之时,不妨从长期的生活中总结出孩子的智能特点、兴趣爱好及个性特征。其实这个时候,父母可以与孩子一起分析,给予孩子充分的发言权,让孩子自己说出自己的愿望,父母也可以从旁边帮孩子分析优势在哪里,不足之处又有哪些。成绩并不能代表孩子的实际能力,任何成功不仅仅需要相应的智力水平和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相当水准的其他非智力因素。

值得注意的一点就是,父母要以孩子的自身特性为参照,不要以其他孩子的特长为出发点来期望自己的孩子,更不要以周围人的喜好和期望做参照。

(3)适度表达,激发孩子的斗志。父母要将期望转变为现实,期望,不仅仅是让孩子知道,不是放在嘴边上说说就可以的,要让孩子把父母的期望转化为发展自身的内在动力。

如今的孩子生活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又多是独生子女。所以,他们生来就被置于五彩缤纷的世界里,享受着成人给予的关爱。孩子生存在这样的环境里,就会无意识地养成被动的习惯,习惯于父母给予,习惯于等待父母的信息和指令。如此一来,孩子真正源自于内心的需求与动机则显得相当缺乏,长久如此,孩子就会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

同样,如果父母一味喋喋不休地表达自己的期望,孩子只能被动地接受父母的愿望,被动地去做自己的事情。事实上,孩子可能会陷入两种极端,一 是孩子人云亦云地盲曰听从却没有实质性的斗志;二是对什么都很无所谓,父母期望孩子这样,可孩子偏要那样,与父母反其道而行之,形成“你越是要我这样,我越是要那样”的强烈逆反心理。孩子第一次听父母讲理想的话,可能会斗志勃发,而第十次孩子可能已经听不进去了。在一个适宜的时间与场合与孩子一起探讨学业,启发孩子的人生理想,这样的效果要远远胜过一日十次的重复。

父母应该留给孩子更多的空间,包括日常的生活料理,减少对孩子的包办,多让孩子自己判断、选择,并教育孩子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因为孩子终究要学会过自己的生活,承担各种各样的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外因要通过内因来起作用”,教育孩子也是这个道理。

本文Hash:01338260de8e06e5de649cba9f4cde1937e9eb40

声明:此文由 飞舞九天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