羡慕洋孩子大方?那是因为爸妈从不会教他「假客气」

我们总羡慕外国孩子的大方,也教育自己娃说:看,人家多大方,你好好学学。但是,我们却忽略了洋孩子为啥可以如此心甘情愿地将自己玩具出借,因为他们很敢要!今日就让我们来看看国人不会教孩子的原因。国人的直觉:别人东西要敬而远之

别人东西要敬而远之,这似乎是国人都有的直觉。为的就是避免让人家误会我们虎视眈眈地想窃取,同时也是一种知足表现,家里本来就没有的东西,不应该去外面到处羡慕忌妒.....

以上是大人的内心戏,而小孩的世界里想的只是“要玩”而已。但是,如果连我们大人都这么压抑情感,潜移默化中也难怪小孩对于自己想要的东西,总是缺少一份跨出去的勇气。

Devin刚满一岁时,公园里的所有的坐骑他都想要攀上去,常常我得上演拆散情人的戏码,硬把他拉下来。而这时候,十个洋人中大概会有八个主动跟我这么说:“他想骑吗?拿去吧!”

小孩觊觎人家的东西,已经让我很困窘了,想不到还要对方来解围。绕了一两圈后,我始终觉得不好意思,想说有骑到就好,半推半拉,总是匆匆地把车子归还物主,几次还快到主人问我要不要再给小孩骑一会。

于是,公园混久了后,我们的东西也越带越多了。这时换洋人凑过来:“这个东西可以借我们吗?”当然通常都是看中放在一边的物品,很少会有人直接指着别人手中打得正热的玩具,这根本是飞蛾扑火!

洋人大方,因为他们会争取自己想要的

不管是已经会讲话的小孩,或是爸妈带着呀呀学语的婴孩,洋人都很敢开口。遇到我这种害羞人士,人家都开口了,当然二话不说地递出去,有时胡乱给,都忘了是Devin要我先帮他保管的。

尤其在面对那双望穿秋水的小眼瞳,我简直是一个公园玩具出借中心。

“妈妈,我的挖土机呢?”Devin抬头问起今天的重头戏。今天出门前,我兴冲冲地预告说有片砂土可以尽情地开挖,可是现在因为妈妈滥好人的个性,早把挖土机转手不知借去哪了。

虽然车子并不会不见,但当下我得立刻解决这个自找的麻烦,扫描四周,刚好有一台尘封许久的车子停在约莫4岁男孩的脚边。“哇!有砂石车耶,我们去跟那个人借看看。”见猎心喜的妈妈,完全抛开传统文化的矜持,讲个话而已又不会少一块肉。

还好Devin尚未思考挖土机的下落,就已经被我高亢的音调吸引过去。于是,我们一起过去,准备借车。

“哈喽!可以跟你借这一台车吗?”反正公园里互相交流的情形很常见,我十拿九稳地等着小男孩应允。

“喔,不行,我现在想玩了。”晴天霹雳!怎么是这样的回话,枉费我总是无条件地分给你们洋人小孩,我的善良世界观就要从此崩解了......

“但是这个很好玩喔!”小男孩转头拿出他刚在玩的混凝土搅拌车,“你们一定要试试。”我还在判断这个世界是不是要真的是善良的时候,Devin说完谢谢后已经一把抓住搅拌车开进沙土里运作。

常常我们觉得洋人很大方,这几年的经验让我觉得,也许正是因为他们很常争取自己想要的。他们的脑袋李没什么小剧场,不需要排解内心的挣扎,想要什么就冲了。

因为他们知道,最差的情况就跟原本一样,没有而已。就因为如此,所以当别人也这么要求时,自然而然很能体会对方的心理状态,自然也给的爽快。

同理心的练习:实际经验效果最好

现在的时代,大家都很明白同理心的重要,也非常强调从小就要开始培养。书上表示大多数的小孩要到进入具体运思期[ConcreteOperational,7-11岁]才能建立真正的同理心,当然 也可以通过练习来实现,其中实际经验的效果维持最久。

对应到借玩具这件事,由于洋人小孩常常不加思索地“开口要”,因此当他们变回玩具所有者时,很容易连结过去他也是这么渴望别人分享的感受,不需揣摩,不用讲得口沫横飞,就是非常实际的同理心运作。

这比起我在耳边不断洗脑分享的真谛,解释“你不用就代表你现在不想玩”、“别人没有玩具,心里一定很伤心”,或是用绘本模拟情境角色扮演都来的印象深刻。

只需要主动出击前,帮助孩子说出当下的情绪:“你是不是真的很想玩。”,再补一枪:“以后别人跟你借玩具,他也跟你一样真的很想玩。”然后就可以牵起他的手,或者给他勇气推他出去自己争取。

至于最后洋人到底借不借,倒也非常直白地衷于自己的想法,绝不委屈自己。所以当他们角色互换被拒时,也不太会难过、觉得挫败或天要塌下来了。

人是欲望的动物,何况一个七岁前总是以自我为中心思考的孩子,帮助他用合理正常的管道追求自己想要的一切,不仅让分享有同理心的支持,更能为自己的将来做主。

小编总结:

其实,小邦已经开始觉得儿子的受挫能力有点差了,在遭到拒绝后就懵了,一脸尴尬样。小邦想,这可能也和他几乎从来不拒绝别人有关,他不好意思拒绝别人,所以没办法接受别人拒绝他。

分享前,曾经尝过跟别人借东西时的那份期盼,大方的行为就会自然地流露。同样,如果自己真心不想借时能正确表达出想法,那之后借不到别人玩具自然也能坦然接受了。

上一代教养会遗传?爸妈不该自以为懂孩子

父母怎么教你,很可能你也会这样对你的孩子。看了这个妈妈分享的故事你应该就明白了。

这几天,自我反省了一下,发现我们太常用抽象的词语和宝贝沟通了,才会导致指令和动作形成不小落差。这样的问题,多源自于我们就是在这样的教育下长大,很扎实的「100%传承」了上一代的育儿方式。

直觉式教养(或许称为碎碎念更为传神),不对就唸,做错就打,显然完全无法应付现今早熟的幼童们。在教育鳗鱼的过程中,我好多次回忆起孩提时期,母亲曾经让我至今依旧不舒服的教养方式。

例如,我永远记得妈妈会拿柳枝条打我,当时年纪小无从反抗,但长大后我告诉过母亲,「小时候你到底凭什么打我啊?」。也因此,我就告诫自己不这么对待我的小孩,她的肢体可能无从抵抗,但心灵却悄悄在反叛。藉由回朔有记忆以来,父母曾带给我们的孩提失败经验,可以帮助我们更贴近孩子的心情。谈个个人很私密的小故事,小时候因为父母感情不佳,周遭亲友总认为作为长女的我,应该有拉拢、修补父母关係的责任,经常会在过年之际,私下把我叫过去晓以大义。上一代教养会遗传?爸妈不该自以为懂孩子说实在当时年纪小,也没那么伶牙俐齿去和这些长辈辩论,但这些不满的记忆,却一直住在我的心裡面,我一直在吶喊「你们有什么资格管我家的事情啊!!!」、「你们又没和我们住一起,是知道多少真实状况」、「爸妈塬本就感情不好,是我的问题吗?」、「我完全不想他们復合,最好赶快离婚」等,都是一个孩子囿于大人威权下,被压抑在心底的声音。甚至,我还因此痛恨我的外婆。因为我清楚那是一桩受到父母逼迫、没有感情的婚姻,最该负责任的是外婆,怎么会是被迫出生的我呢?从我的例子大家不难发现,小孩心裡的无声愤怒,是很恐怖的隐形炸弹。

不管是母亲对我的打骂,或是长辈的威权暴力,全都成为现在教育女儿会提醒自己去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因此,我鼓励大家,试着找到小时候的自己,倾听小时候的声音,那个「你」将引领你更懂小孩的心情,你也会更容易从中找到良性的沟通方式,其实就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么简单的道理。

本文Hash:8a4fd0d26d8c21cd4d61960f070b23dbe03a74da

声明:此文由 jingling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