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放养好还是圈养好

孩子放养好还是圈养好?首先,家长要明白什么是放养孩子,什么是圈养孩子,然后再根据孩子的特点来决定是放养还是圈养,那么,怎么判断呢?本文可以给您提供一些指导,一起来看看吧!1什么是放养放养,能使孩子充分发挥想象尽情享受童年的快乐,让孩子自己更好得飞翔!放养”并不是不教养,有的家长把“放养”当“放任”,整天忙于工作、事业或打工赚钱的家长,给孩子提供的只是生活上的保障,而对于孩子的内心世界一概不闻不问……教育专家认为,在现代社会,家庭中应尽量避免封闭式、隔绝式的“圈养”,也应摒弃无拘无束、放任自流式的“放养”——这都易导致孩子的合群性、合作性缺失,最容易形成“问题儿童”。孩子从小应有自己的同龄人群体,不要仅仅成为大人的“玩物”和附属品;父母应该像高明的教练,对孩子进行科学的“驯养”,才能塑造真正的“千里马”。孩子进行活动时,给些正面准确的鼓励,让他们的行为得到正确取向的信号,这是认识教育过程中,重要的环节,就是认定教育。认定教育是人生教育不可缺少的环节,认定的好坏,会影响孩子们以后的行为取向,甚至可以决定孩子们一生的命运。2孩子放养好还是圈养好答:以“放养”为主,不可忽视圈养!“放养”与“圈养”两种方法,各有成功和失败的例子。“放养”,会让孩子更自由,在他的不断探索中,行为处事都变得更加独立;“圈养”,能教孩子懂规矩,在家长、老师的谆谆教导下,孩子能更顺利地适应社会规则。“放养”出来的,有“龙”,也有“鼠”;“圈养”出来的,有“虎”,也有“猫”。完全“圈养”或“放养”,都不利于孩子身心的成长,关键就在于如何引导孩子。所以,在两者中择其优的同时以“放养”为主,或许是对孩子最好的方式。习惯于“圈养”的家长,适当增加孩子与同龄人的交往机会,让其从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和分享;而习惯“放养”的家长,要对孩子加以正确引导,不要放任自流,在孩子做错事或做出错误决定时,也要及时指出来,该批评时要批评,以便其能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放养孩子,从另一层面来说,也是父母自身的解放。孩子是用来爱的,不是用来管的。看守他并不是一件省心的事,与其如此,让他自由的生活。人首先还是要为自己而活,自己活好了就是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母做好了,子女自然会向父母学习,向父母看齐。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把太多的时间花在教子女怎么做,还不如自己努力做好,做好表率。父母也必须时刻摆正自己的位置:子女是子女,自己是自己。父母有义务为子女的追求努力创造一些必须的条件,但别事事负责担当;父母有义务为子女指明选择的方向,但别轻易替子女做决定;父母有义务为子女引见一个很好的师傅,但别想替子女修完成长的学分。现代社会的家庭教育方式,既要避免封闭隔绝式的‘圈养’,也应摒弃无拘无束式的‘放任教育’。影响孩子成长的因素很多,教育孩子就要了解孩子,要‘收放’有度。放养孩子也需要孩子自律,而孩子的自律则是家长从小培养训练的结果。因此,对孩子的教育应该在圈养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放养,同时,要根据每个孩子的个性,找到最适合自己孩子的教养方式。3代表家长的观点一:“圈养”和“放养”两者各有利弊,最好结合两者的优点来教育孩子。习惯于“圈养”的家长,不要给孩子过多的约束,适当给孩子独立思考、独立生活的空间,让孩子自由、快乐地 长;而习惯“放养”的家长,要对孩子加以正确引导,不要放任自由,让孩子在正确的轨道上有个性、有主张地成长。4代表家长的观点二:“放养”会让孩子更自由地成长,凡事自己去探索,个性鲜明,长大后能更好地适应社会。但家长在“放养”的过程中,对于孩子的内心世界也要做到多关心、多观察、发现犯错时要及时纠正。在“圈养”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表面上看起来听话懂事,内心却缺乏自信和勇敢,遇事无主见,依赖性强。面对这种情况,家长要鼓励孩子多与朋友交流,或者参加文艺方面的活动,增强自信心,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5孩子科学放养的方法1,不要以孩子小为理由,原谅他身上的坏习惯。每个孩子在养成习惯前都是一张白纸,所以从头就树立一个好的行为习惯可以让他收益终身,父母也会因此而轻松很多。2,爱孩子不等于替他做完所有一切。现在的教育就是父母都太保护孩子了,孩子都成了乖宝宝。日本最近出现一个新名词叫"食草男"。概括地说就是男人越来越女性化,不愿意承担家庭和社会责任,经不起失败挫折,老大不小了还赖着父母一起生活。引起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家长的"过保护"。过于保护孩子表面上看似父母在爱孩子,什么事情都替他操心操办。其实是在错失他成长的良机。到头来父母又开始抱怨,我们家的孩子怎么老长不大呀,这么大年纪还要我们操心啊,其实问题全部在自己身上。所以要不要怪孩子不好,而要反省一下自己。3,让孩子自己受挫折。

很多父母都怕孩子受挫折,尽己所能保护孩子。殊不知,这种不让他吃亏的保护,到头来很容易让孩子变成一个懦夫。小孩子往往比大人更有勇气去犯错误,同时也更有勇气去挑战自己的极限。挫折教育说起来简单,要带着平静的心情看待孩子遭遇失败,其实对父母的心理也是一种挑战。

养育孩子圈养好还是散养好

圈养,能教孩子懂规矩,在家长、老师的谆谆教导下,孩子能更顺利地适应社会规则;散养,会让孩子更自由,在他的不断探索中,行为处事都变得更加独立。教育孩子,到底是“圈养”好,还是“散养”佳?近日,几位妈妈做客《大河健康报》妈咪沙龙,各抒己见。

专家支持

开封基础教育教研室教研员刘振民郑大教育学院心理系博士耿耀国

确保安全下让孩子充分接触大自然

豆豆妈:我女儿和小伙伴点点(化名),养育方式不一样。点点是绝对散养,由保姆带。在外面玩时,甚至在草地上打滚,玩得黑头土脸;豆豆出去玩,爷爷奶奶都拉着,生怕摔了。结果,点点自我保护能力也好,基本没受过伤,豆豆却面黄肌瘦,时常磕碰。

鸥鸥妈:你越护着他,人本身具有的一些能力反而丧失了。

豆豆妈:我觉得在幼儿园阶段,以孩子身体健康为主,散养比圈养好。更多地放开孩子的手,让他自由地在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里探索,对成长有益。卢梭就说,孩子小时候,把他扔到大自然里,那个广阔天地会给他带来许多愉悦。

顺子妈:确实如此。以前保姆照顾女儿,整天窝在家里,很少和外界交流,孩子见人说话时总是吭吭巴巴的,做事畏首畏尾。升入大班后,我看女儿这样不行,就把她送回老家,跟着其他孩子一起疯玩,算典型的散养,她性格中的一些优势就显现出来。

豆豆妈:孩子的创造力就是在冒险甚至不守规范的探索中发展的。

耿耀国:家长们对孩子过度看管,只会导致他们丧失应对危险的能力。如果家长给孩子多一些自主,少一点干涉,让他自己去处理一些问题,对培养其独立性、创造性、探索性和自我激励的能力都比较好。在散养状态下,他们还要解决和别人的矛盾,合作精神也会得到相应发展。

刘振民:让孩子接触大自然肯定好,但家长要就孩子的自理能力、安全防护能力,有控制地选择一个不至于对他造成伤害的环境,再散养。否则,一旦出现伤害,对内向的孩子,可能导致退缩。

散养不是放任从小教孩子懂规矩

动动妈:我孩子幼年时期是绝对的散养,我和爱人都不管他。但是一上小学,就后悔了。原来的教育理念都得向应试教育投降。

豆豆妈:散养出了问题,让你后悔?

动动妈:孩子缺乏规范意识和自律性。小时候,他太自由了,他淘气,我们觉得聪明,有创造力,还表扬他;他的捣乱,俏皮话,我们觉得活泼。一上小学后,孩子就显得没教养。正上着课,他一说“老师,我干什么”,站起来就蹿了,旁边同学“哈哈”笑,觉得他很另类。

妞妞妈:不能完全不管。从孩子会说话、走路时,就要教他懂规矩,比如他一会说话,就要教他打招呼。

动动妈:以前不忍心约束他,觉着孩子就这么一个童年,应该让他快乐;但现在发现,等上学后再和老师一块儿约束他,他承受的压力、痛苦更大。

刘振民:散养不是放任,孩子该养成的规矩,从小就开始培养。圈养型的孩子一大优点就是适应集体规则,团体生活能力比较强。因为孩子的成长是一个社会化过程,需要不断适应社会生活和社会交往的规则。

本文Hash:a856cda570297c4055b20064077ba0d52cc9ef95

声明:此文由 nihao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