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是孩子的事,父母该教的是学习态度

以前当安亲班老师的时候,每次考完试…..放学去接孩子的时候,第一句话总是问:「今天考试考几分呢?」因为那是我的工作,目标就是帮孩子复习功课,分数绝对重要,才知道学习有无成效?现在当上父母,工作改变~心也跟着转了,面对孩子进入国小阶段……有比分数更重要的事….就是「学习态度」。

从九月份开学,每天陪伴孩子写功课,爸爸总是觉得很奇怪……明明功课很简单又不多,怎么花费这么多的时间?到底在忙什么?是不是不专心呢?小学一年级,课业真的不难,但难的是“如何培养孩子面对新知识的勇气?“他们面对与幼稚园截然不同的环境、课业、生活规範,如何培养自理能力?自己主动写功课?没有人天生就懂得专心学习?没有人天生就懂得吸收新知?这些能力的培养,取决于父母给孩子的态度、价值观、教育方式!

我们家的恩哥哥,从小个性像个刺猬、对于身旁的人、事、物接受度都不高,总会先筑起防护罩,先抗拒所有接近的新事物。遇到亲戚,先抬手转头不理会,玩乐高、一点点不如意就在哭,面对困难先放弃,遇到挑战先畏缩,瞭解到孩子的个性,当妈妈的我就是用心陪伴,透过每一次的机会教育,让他从错误中学习,经由每次的鼓励,让他调整面对困难的勇气…

升上了一年级,所要面对的问题…,孩子开始进入ㄅㄆㄇ注音读和写的阶段,刚开始要恩哥自己拼,念出题目中的一句话,就感觉不耐烦(→期待我帮他唸,唸给他听?)太长的句子懒的念,怕唸错,真的唸错就快要哭了!当个陪伴者的我…刚开始会坐在旁边,陪他一个字一个字慢慢拼,如果唸对就马上给予肯定,鼓励!,唸错了就「带着他」一起念,或重复讲,慢慢的越来越好之后…就不坐他旁边!让他「自己」独自写功课,同时,我就去做家事,煮饭,或工作…也告诉他…有问题的话,可以拿过来找我。有时会走近看一下,是否在玩笔?分心发呆?或是作业有无整齐?明显错误?漏写的问题?赶紧给予提醒。

刚开始,开学第一二个月…我会「主动」帮孩子确认每天功课的内容,功课写完交给我之后,我会检查出错误「教」他订正,国语的部份,会给他「明确」的标準,告诉他字是写给别人看的,不是给自己看的,所以一定要确认笔画对,写「清楚」,告知他「妈咪的标準」到底是什么,以让他好好遵循。

第三个月…开始…功课自己检查,妈咪只看哪裡没写(他超会漏写的),也不会检查他哪裡错?直接给老师批改…我会告诉他…老师改的分数,是你自己真正的学习成果!如果国字被老师描边,就代表你没有达到「让人看清楚的标準」要自己调整改进才可以,就这样…每次作业带回来,我都会翻阅前面的,看看老师改的(红字地方),再次提醒他。

至于平常小考,每课国语教完后会考听写,刚开始我会帮孩子复习,先在家裡试考,我念题目他写,如果有错就订正…..考了叁次后,我就会告诉他…..以后自己复习(妈妈不帮忙了),用手指按照笔画把这一课的生字写一次,刚开始,「停止妈妈帮忙复习后」错误通常会比较多,功课也会多一项订正罚写,我就会告诉他,这几个字如果下次没有错,就代表你记起来,可少一项作业,不用罚写、不用订正,不是很好吗?或许他有想通~或许他感受到话中真意~错误确实一直从等差级数慢慢减少中…….

当每次小考结束,跟孩子聊天,我绝对不会噼头就问「今天考试几分呢?」取而代之的……会先问「今天考试你会不会呢?有没有不会的呢?」有时候会回答:有一题不会!有题目看不懂!有一些忘记了~透过这样的 一问一答,孩子能够自我反省、检讨每次学习不够的地方,进而更努力复习,让自己每次都有些许进步,孩子是要学习对自己负责,而通常最后分数也跟他回答的(疏失)相距不远【代表他很诚实的面对自己】。

为了培养以上的过程……老实说~恩哥哥的作业、或是平时考很少100分,不是哪一题没写,就是错个几题…..但我看到绝对不会问:「你怎么没有100分呢?」反而询问这题为什么错?不懂?还是算错?然后对错误之处加强练习、提醒…..

时时告诉自己的孩子并强调,分数不是不重要,而是我更重视的是学习态度,错了没关係,但要从中记取教训~下次不要再犯,最后成绩到底是多少?我还是会问……还是要知道,更会附加问问孩子满意吗?毕竟真实的数字对于家长、老师、甚至孩子自己,还是最具体、直接的语言,瞭解学习的成果有多少?成长才有明确的进度表。

经由上述的训练,小一生的恩哥哥,可以让我去煮饭他自己独立完成作业,查生字的作业,可以自己查字典写出成语或语词,写数学可以自己完成,不懂题意再来问,写造句时也不会用我的例句,喜欢自己创意发想,英文作业听CD,自己播放repeataftertherecording,考试自己复习、我只帮他安排评量进度,我永远不告诉他答案,但我会教他方法去「找」出答案,期末考最终也考了一个令自己满意的成绩!

他很开心问我:妈咪,你觉得满意吗?妞妈不改其淡定态度:「满不满意分数是你的事!而我很开心是…..老师教的你有抓到重点!」

父母是孩子学习的榜样

朋友女儿1岁多了。他告诉我,虽然自己不喜欢读书,但每天他都会强迫自己坚持看书,目的是让年幼的女儿看到爸爸在读书,女儿也会喜欢上看书,喜欢学习。

在感叹做父母不易的同时,对朋友这方面的认识很赞同,这个举动对年幼的孩子的确可以起到一个很好的榜样作用。然而,很多父母并不了解这点。

强强妈最近很烦心,强强才3岁,却经常便秘。问及强强的饮食情况,才知道强强只爱吃肉,不怎么吃青菜、水果。再深入了解发现,原来强强的挑食是有原因的,强强的父母也有同样的饮食习惯。

生活中这样的情景比比皆是。难道饮食习惯、言行举止会遗传吗?当然不会,但这些可以模仿和学习。父亲对儿子实行拳脚教育,儿子在幼儿园会经常跟小朋友打架;要求女儿举止端庄、礼貌待人,母亲却对邻居恶语相向。

加拿大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认为,儿童可以通过观察、阅读、听他人讲述来学习模仿人类的行为。班杜拉及同事的一项著名研究证实了这个观点。研究中,72名幼儿园儿童分组观看两个成人榜样:一个对充气玩偶拳打脚踢,另一个安静地玩玩具,对旁边的充气玩偶置之不理。此后,让儿童玩这个玩偶,观察过暴力榜样的儿童模仿了攻击行为,他们不仅像“榜样”一样对玩偶施以暴力,而且发明了新的攻击玩偶行为,譬如用玩具枪向玩偶射击。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也是最重要的生长环境,可能会伴随孩子一生。中国的一句俗语“有其父,必有其子”,印证了父母的行为处事对孩子的影响。几个月大的儿童就开始跟父母“咿呀”学语,一岁左右蹒跚学步,孩子学会了说话、走路后,其说话的语调、走路的姿势都可能带有父母的痕迹,这一点在幼小的儿童(幼儿园之前)身上尤为明显。儿童3岁前处在“图谱时代”,他们把人们的行为模式看成一些图谱,照着这些图谱学习各种行为。

比如父母见到他人问好打招呼,分手挥手再见,对帮助过自己的人说“谢谢”等等,这些都是人际交往中的基本图谱。红灯停,绿灯行,横穿马路走斑马线,把垃圾丢入垃圾桶等等,这些则是社会规范图谱。在儿童的早期生活中,大量的行为图谱来自于父母,他们对父母的行为看在眼里,听在耳中,记在心上,并照此行事,这些行为图谱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行为习惯。如果父母行为不端,对孩子造成的不良影响也可想而知。

本文Hash:390883f3f457d484e55783753f458df391261b11

声明:此文由 ninja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