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什么不听话?因为你不会批评!

孩子犯了错,上帝都会原谅。家长之所以总不能原谅孩子,大概是因为离上帝太远了吧!每个人都会犯错,可惜在现实中,只有孩子犯了错可能更容易招致批评。为什么呢?目录:1.孩子为什么不听话?2.无用的批评3.什么时候批4.应该批评什么5.怎么进行批评孩子为什么不听话?

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构成了孩子无形生存空间。由于这个空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要有足够的智慧才能看得见它的存在。

当家长们与孩子在一起生活一段时间后,彼此双方就会形成对对方固定的印象和看法。在他们之间,当一件事情发生时,彼此都会根据以往的经验,按自己对对方的印象和看法来预测对方的行为反应,然后再根据这个预测来决定自己的行为。

比如,孩子在学校惹了祸,与同学打架或与老师吵架了,不论他是否有理,他只要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认为,回家我要是跟我爸妈说了实情,他们根本就不会听我解释,而会对我一顿臭骂或一顿打。这样他回家后,就绝对不会把学校的事情告诉家长,他会千方百计地隐瞒实情。而在我们家长看来,这个孩子撒谎。

同样的事情,如果这个孩子,根据他以往的经验得出结论,回家只要跟爸妈解释清楚了,他们一定会理解并且他们会帮助我分析解决问题。那他回家后会急不可耐地找爸爸或妈妈来说明学校里发生的事情。

我们的文化和习惯使我们单纯地从一个方向看待孩子的行为,几乎没有人想到,这个孩子的所谓“撒谎”行为或“诚实”的行为是由家长的原因引起的。

在这里,左右孩子行为的关键因素是已往的生活经验在孩子头脑中形成的对家长的印象,同样家长对孩子的固定看法,也决定了家长对待孩子的方式。家长与孩子双方都会根据这些预先存留在其头脑中的“东西”来决定自己的行为,我们把这种现象表述为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也即“亲子关系”。

家长与孩子之间形成的亲子关系,对孩子的行为起着核心的制约作用。它就象一条看不见的绳索,规范或束缚着孩子的行为。

如果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是正常的,也即家长与孩子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关爱、相互支持,那么孩子的行为表现正常,他的外在表现为对人有礼貌,听家长老师的话,学习自觉、好学上进、体贴关爱他人等等。

如果家长与孩子相互猜忌、缺乏信任、相互敌视、关系冷漠、彼此误解、相互奴役,那么孩子的行为就一定扭曲,外在表现可能是不听话、看电视没完没了、上课说话、对家长的批评指正有逆反心理、与老师顶撞、上网吧或经常与同学打架等等。

无用的批评

让我们先看看家长在批评孩子时的几种现象与特点。

1、批评情绪化:一旦孩子出现过失的时候,家长的表现通常是情绪激动,脸色发青,手舞足蹈,念念有词,眼睛发直,声音分贝高,语言速度快,一阵狂风暴雨,真可谓酣畅淋漓!好了,说完了,骂完了,心里也痛快了,也平衡了。而您可能不知道,当家长大费口舌的时候,大多孩子心里算计的却是:“现在是骂到一半了!”“再忍耐一下,就快骂完了!”家长在呵斥孩子的时候也会突然停下来问:“你听明白没有?”孩子马上反射说:“听明白了!”“记住了没有?”“记住了!”“以后还犯不犯?”“不犯了!”这时候如此痛快地敷衍只是为了早点结束这场暴风雨。如果有摄像机的话,家长看看自己的表情和表现,真可以说是不堪目睹啊!而孩子对您说的话往往不是能倒背下来,就是根本不知道你说过什么。只知道一点:我错了,所以你骂我!就连错 带来的愧疚、不安也随着批评的咆哮声烟消云散了。因为他们很明白一点,骂完了一般也就没事了!孩子惟一做的和感兴趣的事就是等待,等待这番责备的结束!最后的结果就是“口服心不服”,“你骂你的,我做我的”。您能指望这种更多带着个人情绪化的宣泄,主观的批评有多大作用呢?其实,很多时候,沉默远比这样的批评更有效。批评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理解和接受正的建议,并在行动中改正。作为对一次过失的分析和评价应该是非常理性的。在这个过程中,发点脾气难免,发点牢骚也能接受,发泄就有失分寸了。试想,这样的一种情绪如何博得孩子的尊重,如何使孩子信服,又如何能让孩子听从呢?

2、批评泛滥化:有时候,我们的家长在批评孩子的时候,声音慷慨激昂,语速飞快,大脑活跃,思维跳跃,联想丰富,上纲上线。比如说本来就是个打了碗的事情,就能从这件事想起从前丢钥匙、丢钱、丢面子(因为测验考砸了),还能扯到打架、看电视、玩游戏等。总之,只要能想起来的事就可以像电影镜头一样重放。真可谓,旁征博引,引经据典,直说得孩子眼皮一翻,嘴角一撇,脖子一扭,脑袋一低,心想:你爱说啥说啥吧!也不嫌口渴?哼!批评要有针对性,对当前的问题有什么说什么,就事论事就好了,而绝不可责备这次过失,连带以前老账也一并算上。这种把“陈年老账”重提的做法只会让孩子对家长感到厌烦、讨厌和憎恶,而且由于其他事情拉扯得太多,冲淡了当前主题,主要矛盾就容易被弱化和忽视。令人失笑的是,往往有家长说着说着就停下来了,怎么了?原来是一下子忘了该说什么了!只好自我解嘲地说道:“哼,看看你,把我都气糊涂了!”试想,这样令孩子怀恨又游离主题的批评怎么可能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3、批评简单化:很多时候,孩子犯错后,家长的表现往往是该批评的时候不批评,不该批评的时候乱批评。很多家长都遇到过孩子赖床的现象,往往是一边催促,一边数落,而孩子却把这当作是背景噪音。根本没有起到批评的作用。因为孩子很清楚一点,如果走着上学会迟到的话,家长一定会有办法让孩子按时到学校的,有车可以送,没车可以打车啊。曾有个家长问我这种情况怎么办?我说很简单,你不管他就完了,迟到了自然会有学校批评他。就是因为你有种种办法可以不让他迟到,是承担孩子赖床后果的挡箭牌,所以他才有信心地沉着地赖床,你骂他何用?像这类的情况有很多,就是家长只对现象做批评,而没有采取实际有效的解决办法。

4、批评急躁化:有许多时候是这样的,孩子甚至还没意识到错误即将或已经来临,还不能深刻意识到错误能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我们的家长却已经急不可耐,气不打一处来,通常是眼到、口到,甚至手也到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再者“不知者还不为过”呢!人犯错误是正常的,而头一次经历某些事情的时候犯错更是正常的!但家长却没有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体验错误,尝试挫折,孩子甚至都不知道犯了什么错,批评和责备就已经接踵而至。这种急于求成、急功近利、急躁冒进的批评,往往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限制了孩子的发展。

12

孩子,你为什么不听话

寻找一个“支点”

父亲把学到的东西总结在本子上,就好像他已经在运用这些方法一样:

一分钟批评会非常有效,只要:

1.事先告诉我的孩子们,当我不能接受他们的行为时,就会批评他们。同时,我也鼓励他们同样坦诚地对待我。

2.我在事情发生后要立刻批评孩子。

3.我具体地指出他们做错了什么。

4.我明确地告诉孩子,他们的行为带给我怎样的感受。

5.我沉默几秒钟,制造出让人非常不舒服的气氛――让孩子们好好体会我的感受。

6.等我平静下来之后,就用肢体语言让孩子知道我始终站在他们这边。

7.我告诉孩子,虽然他们刚才的行为是不对的,但我觉得他们还是好孩子。

8.我对孩子说:“我很爱你!”然后拥抱他们。批评完了,一切都过去了。我不会再提这件事。

9.当天晚些时候,不论孩子们想对我说什么,我都认真倾听。

10.我发现,虽然我只用一分钟来批评孩子,但这一分钟的批评带来的好处却可以让他们终生受益。

回到自己车上,这位父亲想:“这种方法听上去很简单,但我知道,首先必须改变我自己的行为。这样的话,事情就没那么简单了!

不知道我能不能在孩子面前表达出我的感受,我一直觉得那样做很难。

而且,我不知道自己在明确地说出他们的行为带给我的感受之后,还能平静下来。真希望我能记得说他们还是好孩子,告诉他们我有多爱他们。”他想起自己小时候是非常喜欢别人这么说的。可是,一想到要改变方法来管教孩子,他又觉得心里没底,变得坐立不安起来。最后,他还是下定决心,为了创造一个更好的家庭环境,暂时忍受尝试新事物所带来的不适。他知道自己必须试试看。

坐在车里,他开始在头脑中寻找一个“支点”――一个可以支持他开始尝试新方法的信念。

很快地,他写下了一条重要的笔记。

当时他并没有意识到,这宝贵的第一课将引导他最终找到一个更完整的答案,就像他当初希望的那样。

他把这句话重复读了几遍:

孩子们越自爱,就越愿意循规蹈矩地做事。你愿意听,孩子才会说给你听。

回家后,父亲把5个孩子叫到一起。

“我想成为一个更好的父亲。”他坦白地说,“而且说实话,”他笑了笑,“我希望你们也能有所改进。为了事业能够成功,过去我一直都很努力地工作。”他说,“但忽略了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你们!”接着,他把自己学到的一分钟批评讲给孩子们听,也坦诚地回答了他们的问题。

本文Hash:ed3ebb443006f6b8483de830df0cd624f6263153

声明:此文由 Scarlett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