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孩子学得好家长要学会放手

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有一个共同目的:教育好我们的孩子,成为优秀的一代。但是很多情况下,双方都是对立的一方。孩子入学了,作为家长,应该如何配合老师教育孩子呢?

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有一个共同目的:教育好我们的孩子,成为优秀的一代。但是很多情况下,双方都是对立的一方。孩子入学了,作为家长,应该如何配合老师教育孩子呢?

“教师和家长应该成为通力合作的双方,不应该总想着要通过压倒对方来执行自己的教育方式。”

“开学一月摧毁家长坚持6年的教育观”。近日,一位家长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的自述文章《6年后我将收获怎样一个孩子》引发热议。家长在文章中称,如今部分小学对于学生的要求过于整齐划一:回答问题都把手举得一样高;打开书包所有书皮都一模一样;所有的铅笔笔尖都一样粗细……这位家长担忧,这将摧垮对孩子的个性化教育,遏制孩子成长中的创造性。

家长担忧的背后,值得我们反思的地方很多,以下三个方面更应引起关注。

学段之间的衔接教育,应该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段的每一次变化,对孩子来说都是一次考验:新的学习环境、新的老师、新的同学、新的规则和要求……新生进校之后,学校不用着急让学生立刻进入新的课程、新的学习之中,应该拿出一段时间让孩子逐渐适应新的环境、新的学校。

当下的教育,有一个很大的弊端,就是缺乏“一致性”。每个学段的学校都在思考设计本校的课程、教育内容,但很少去考虑前一个学段做了什么,后一个学段需要什么。结果造成孩子在前一学段里学到的一些好的习惯没有得到继承,后一学段需要的东西学校里又不重视。每个学段都花费了不小的精力,但难以形成教育的合力。这位家长的苦恼和忧虑,很大部分是因为不同学段之间教育缺乏一致性而导致的。

自主发展与规范要求之间,需要找到一个契合点。

家长用了6年力图把女儿培养成“她自己”,告诉她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这样的做法有错吗?没错。教师面对的是40个人的班级,在开学之初希望能够做好“规矩”,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打下基础,这样的想法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因为家长和教师所持教育观的差异,导致了双方在孩子教育着力点上的巨大反差。

对此,我觉得有几点是可以改进的。第一,家长自己要意识到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之间的巨大变化。相比较之下,孩子适应环境的速度要比家长快很多,家长本身的适应显得更加重要。第二,家长可以主动和任课教师做一些沟通,或者通过家长委员会的途径和学校做一些沟通,从探讨的角度来分析孩子进校之后的教育问题,取得相互之间的理解。第三,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让教师明白涉及到孩子今后公民素养方面的行为习惯,要有非常明确的要求予以规范,像芭蕾舞鞋的颜色选择、包书的书皮颜色、笔尖的粗细等事情,应该给孩子留下一些自主的空间。没有一定的规范,也就无所谓自主发展,规范太多太滥,就会限制孩子的发展。

教育的转型发展,需要家长自身的觉醒。

家长是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最有可能实现“一致性”。这位家长努力培养孩子的行为背后所孕育的教育价值观,与今天的教育系统所倡导的教育核心价值是完全吻合的。教师和家长应该成为通力合作的双方,因为大家的目标一致,而不是对立,不应该总想着要通过压倒对方来执 自己的教育方式。如果有更多的家长都持有相同的价值观,教育变革的速度必将大大加快。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不同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之间的碰撞,不是一件坏事,很有可能促进教育的进一步觉醒和转型。正如这位家长在文章中所说:“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当更多的家长对教育有深入的研究与思考,当有更多的教师能够从家长的眼中看清自己的教学行为、反思自身教育得失的时候,教育转型就不会仅仅停留在口号上了。

家长要放手,孩子才能学会独立

家长要放手,孩子才能学会独立。我们抓的越紧越是抓不到。是不是很多时候都有这种感受。这也适用于教孩子。只有放手。孩子才能学会独立。

家长要放手,孩子才能学会独立

核心提示

在学习、就业的双重压力下,家长、学校第一看重的还是独生子女的学习成绩,洗衣、叠被等整理内务的事情统统不管,他们独立学习、生活的能力渐渐退化。如何培养独立的孩子?本报该话题发出后,参加讨论的老师、家长、学生人数众多。

家长观点

逼出独立的孩子

小时候,由于父母子女多、忙于工作而无法一一顾及,被逼无奈之下,小学四五年级就学会自理。

其实,并非那时的父母狠心。正是因为受当时多种条件的限制,才被逼得学会了独立生活的能力。

父母应该狠下心来,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孩子自己干。只有这样,孩子才能逐渐摆脱依赖心理,搞好学习,料理生活。(河南郑州崔清林)

变规矩为习惯

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所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家长一定要转变观念,变溺爱为立规。结合孩子实际,从小就制定符合孩子身心发展特点的生活、学习上的规矩,让他明白何对何错,哪些事情是需要他独立完成的,逐步培养孩子独立生存、思考的意识。家长坚持不懈,敦促孩子将独立的意识转化为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河南郑州吕贻晓)

大人放手孩子动手

家长要本着“大人放手、孩子动手”的原则,让幼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家里,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和能力因势利导,通过具体、细致的示范,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由易到难,教给幼儿一些自我服务的技能,如学习自己擦嘴、擦鼻涕、洗手、刷牙、洗脸、穿衣服、整理床铺等。这些看上去虽是小事,但实际上给幼儿创造了很好的锻炼机会,无形中增强了幼儿独立生活能力。当孩子完成后,父母要给予适当的赞赏,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进孩子的自信心。(河南郑州晓王)

家长舍得放权

家长舍得放权,多创造一些孩子动手的机会。早晨,你可以和孩子一起买早餐。在和小贩讨价还价的过程中,就影响到孩子。回家时,你可以向孩子提出,帮爸爸提油条。下班时,偶尔也会说,今天爸爸很累,想休息一下,帮爸爸拿拖鞋什么的。孩子就会感受到父母的辛苦,懂事地为你做一些事情。

读小学时,就给他属于自己的空间,培养他为了有一个干净温馨的个人环境,经常打扫卫生,养成保持清洁不乱扔纸屑的习惯。带孩子参观独立性很强、会收拾自己房间的同学家里,肯定内务做得好的同学,指出自己孩子的差距,鞭策孩子继续努力,做得更好。(河南郑州红蓝铅笔)

不当“拐杖”当“向导”

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需要有适宜其生长的环境和适当的教育。家长的责任是为孩子创造各种独立做事的条件,不当“拐杖”当“向导”,帮助孩子强化自我意识,激发孩子的主观能动性。

家长要放手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孩子只要愿意做,家长就应该鼓励,使孩子获得自信。

家长还应当注意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凡是孩子自己能够想的就应该让他自己去想,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家长要培养孩子自己做决定的能力。凡是可以让孩子参加谈论做决定的事情一定要让孩子参加,比如双休日到哪儿玩,让孩子作为平等的一员参与意见,如果可行就采纳。

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品质。孩子很容易遇到困难,受到挫折而放弃努力,这时家长就要坚持、 励、帮助孩子。(河南郑州李中华)

教子故事

学会放手

我女儿6岁时就开始学做饭。当她拿起刀切菜的那一刻我的心提到了喉咙眼上,我所能做的就是把自己的技巧示范给她,然后站在旁边静静地看着她操作。她炒菜时,我帮厨。她做的饭没有放盐,我也吃个精光。女儿看着我问:“妈妈,是不是有点儿淡?”我轻描淡写地说:“少吃盐对身体有益。”

有人说孩子还小,等大点儿再放手。但早晚总有一天要放手,我们何不早一天放手,让孩子因多锻炼而自信呢?(郑州陈俊红)

从身边小事做起

在女儿两岁多时,我和妻子就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她的独立能力。比如让她学会自己洗手绢、洗澡、穿衣服。

女儿五岁时,我们和她商量分床睡。晚上,离开了父母的怀抱,刚开始女儿不乐意,但慢慢也就接受了。有时去市场买东西,一些小物品,我会把钱交给她,告诉她需要买哪些东西,然后站在不远处,让孩子自己去买。其实,有很多事情是孩子自己力所能及的,家长不要事事包办,多给孩子独立做事的机会。

根据孩子的特点,让孩子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小事做起,学习独立。(河南鄢陵王伟锋)

我逼儿子做家务

我儿子十六岁,是个油壶倒了都不扶的主。高一暑假,我决心逼他干家务。

从洗碗开始。开始,他推三阻四,有时碗能放一天,就等着他来洗。其实,他洗完碗,我还得到厨房,把湿湿漉漉的台面、满是垃圾的面盆再收拾收拾。

我做饭时总叫上儿子,我炒菜就让他择菜、洗菜。后来,我又试着让他炒菜,我打下手。

我去买东西也叫上他当搬运工。我们附近刚开了一家大商场。我只负责开车、选商品、买单。其他事项如把商品从推车搬到汽车里,再从汽车里搬回家都是他的活。通过锻炼,儿子表现好多了。(河南郑州彭保红)

孩子视角

适时放开手脚

记得三年前,母亲送我到外地求学,办饭卡、交各种费用、买生活用具、选寝室都是母亲一手操办的,事后一想,其实那些事情我自己也能办理,只是在母亲的庇护下,我根本就没有动手的机会。

所以我认为,父母适时放开手脚能逐渐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如独自睡觉、做饭、洗衣扫地,在孩子做这些事情时适当给予表扬奖励,满足孩子的“虚荣心”,以激励的方式“促其”形成独立生活的好习惯。

有的父母担心孩子受苦,一再过分庇护甚至溺爱,这样做只会使孩子更加娇生惯养,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孩子迟早有一天要独立自主地生活,适时放开手脚,孩子就会越早独立成长,其性格也会坚忍不拔,人格也会更早完善。

但是,为慎重起见,在孩子年龄尚还幼小或在特殊环境的时候,为了孩子的安全,父母必须随时守候在身旁。(河南商丘李春英)

本文Hash:abd382771c6dc01410bb96a1a13a0ac48105f0ff

声明:此文由 区块大康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