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当“争斗”有益于培养自我意识

当宝宝去上学时,父母都会嘱咐孩子不要去其他同学争斗,让他做个乖宝宝。但专家表示,适当的争斗”有益于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幼儿园里宝宝间的磕磕碰碰是难免的事儿。小朋友成成在幼儿园没犯事儿,却还是被老师电话叫了家长。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最近成成妈把这件闹心的事发布到网上,引起网友热烈讨论,记者联系上了成成妈,还原了这个新妈妈们纠结不已的幼儿园“打架事件”。事件:宝宝没打架,却被“隔离”了接到幼儿园老师电话的时候成成妈心里一惊,难道宝宝在幼儿园里又捣蛋了?电话那头的幼儿园老师怒气冲冲,“成成在幼儿园里带坏了小朋友尧尧,尧尧今天和小朋友打架了,很恶劣。”成成妈听得一头雾水,尧尧和小朋友打架,和自家成成有什么关系呀?电话那头的幼儿园老师丝毫不吝惜自己的口水,“成成平时很调皮,而且和尧尧走得很近,尧尧以前从来不打架的,自从和成成一起做了好朋友,他也开始打架调皮了。成成以后最好不要和尧尧做朋友了,他会把好孩子尧尧给带坏的。”听到幼儿园老师的这番理论,成成妈一下子替儿子委屈起来。幼儿园的小朋友打闹这不是常有的事情嘛,再说了是尧尧打架,这和成成有什么关系呢?话说回来,成成和尧尧的确是有过“过节”的。下午吃点心的时候,两个小家伙为了一张小板凳抢得不可开交,成成性急之下就推了尧尧一把,在尧尧手上抓出了一道长长的血痕。两个小东西哭着回家要妈妈的时候,尧尧妈和成成妈都做出了比较理性的反应,小男孩嘛,磕磕碰碰很正常的。两位妈妈都没在意,但宝宝的幼儿园班主任还是因此遭到了幼儿园的处罚。“会不会是因为这个打人事件所以幼儿园老师就记仇了啊?”成成妈不解了。成成妈开始担心起来,3岁的宝宝正好是最调皮的时候,对于什么是打架,什么是好孩子坏孩子还没有基本概念呢。成成的确是个爱捣乱的小皮蛋,平时在小区里就是个大闹天宫的孙悟空。但调皮归调皮,对于是非善恶还是能分得很清楚的,幼儿园老师这样平白无故给孩子贴上“坏孩子”的标签,至于么?宝宝在第一学期还是个优秀儿童,但是不能因为一次打架事件就将他的好朋友全部隔离,打架就真的和问题儿童画上了等号么?网友:家长和老师都有责任十分生气的成成妈把事件的经过都发在了网上,甚至在帖子里爆出了想让宝宝“退学转园”的想法。跟帖的网友也随之“开战”。网友“七夕玫瑰灰”认为,幼儿园老师在这件事情上需要承担很大的责任,“不管孩子做了什么,老师都有责任,在幼儿园他们才是监护人,这个老师居然还会给小孩子贴标签?”而另一个名叫“不再会沉默”的网友也力挺成成妈转园的做法,“转园是肯定的,以后我就要教育儿子,老师说的话不是全对的,一定要有自己的判断,在我眼里这些事情已经不是很小的事了。”也有网友在充当和事佬,“其实每个人的处事原则和标准都不一样,为什么非要和别人一样呢?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但一位名叫“豌豆的妈妈”的网友却站在教师的角度对于成成妈的做法提出了不同看法。豌豆妈勇敢地“自爆”了自己的育儿方式,“这点事你都要退学,那你以后要生气的日子还在后面呢”。在豌豆妈看来,宝宝应该在幼儿园学会“察言观色”。“不管怎么样,老师都是最好的老师,老师为了你们,很辛苦,你们必须尊重老师,爱老师。”而幼 儿园老师一个人要照看30多个小孩,肯定会有失误照顾不周到的地方,所以做家长的必须学会理解,让孩子知道怎样去“哄”老师。小豌豆在幼儿园的时候从来不会对老师有所怨恨,甚至在一次老师发火的时候还冲到讲台上抱住了老师的腿,对老师奶声奶气地笑着说“不要生气哦。”豌豆的老师感动得稀里哗啦,对于豌豆便格外宠爱。专家:适当“斗争”对孩子有益孩子间的冲突、纠纷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孩子在纠纷中可以提高与人交往、适应社会的能力,同时也能锻炼坚强的意志。因此,家长应理智地看待孩子之间的矛盾,积极引导,帮助孩子正确处理。当孩子被人“欺负”后,家长首先要镇定自己的情绪,并想法稳定孩子的情绪,心平气和地引导孩子讲出真相,和孩子一起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确定相关责任。接下来家长应鼓励孩子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以培养孩子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如果孩子的方法很合理,家长应及时肯定鼓励。如果孩子的方法不妥,家长应帮助孩子分析不妥之处,并和孩子共同商量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爱打人的孩子,千万不能以暴制暴,要给予孩子充分的关爱,多和孩子交流,当孩子感受到被爱之后,内心的安全感逐渐增加,慢慢地就会改变自己的行为,表现出好的一面。此外,对于爱打人的孩子,幼儿园的老师或是孩子的父母生怕孩子惹事,就减少孩子和其他小朋友接触的机会,甚至是把小朋友“隔离”,这样也是非常不妥的。爱打人的孩子更需要多参加集体活动,需要在父母的引导下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

内省智能是指对自我有相当的了解,能意识到自己内在的情绪、意向、特点等,这种自我把握的能力是婴儿出生后逐渐发展起来的,最初的萌芽便是“自我意识”的产生。

初生的婴儿意识是混沌的没有明确的主体和客体的区分,基本没有自我意识,只有生理需求提示着我的存在。因此,喂养方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积极的喂养,不但能促进婴儿身体的发育,还能促进其心理的发展,使婴儿尽快摆脱混沌状态,逐渐耳聪目明,并且客体清晰,主体明朗,从而促使自我意识的发展。

1“我”的存在

自我意识的核心是“我”,这个看来不成问题的“我”,对于幼小的婴儿却是很成问题的。“我”这个概念不是与生俱来,而是从无到有逐渐发展起来的。初生的婴儿完全没有“我”的意识,分不清主体和客体只不过是在以后与外界事物不断地交互作用中,才逐渐“发现”自我。这个发现自我的过程开始是模糊的,以后渐渐清晰起来。

自我意识的认识过程是可以促进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界对婴儿的刺激。在积极的环境里,婴儿能较快地耳聪目明起来;而在消极的环境中,婴儿却久久地停留于混沌状态。

为让处于混沌状态中的孩子尽快启蒙,就应该尽快让孩子眼睛明亮起来,耳朵灵敏起来,手、脚活动增多等。为此,适当而丰富的刺激是很有效的,需要注意的是:

(1)不要忽视孩子的“看”,要想办法引起孩子的注意,让孩子多看,喜欢看,小眼睛骨碌骨碌转起来,从而逐渐意识到“这是我看见的”;

(2)不要忽视孩子的“听”,要多对孩子说话,还要夸张地说(伴以夸张的动作和表情),让孩子听各种好听的声音,引起孩子对声音的兴趣,从而逐渐意识到“这是我听到的”;

(3)别以为孩子的手、脚不灵活就图式孩子的“动”,小手和小脚是孩子重要的感知觉通道,要刺激孩子手和脚的肌肉,让小手多触摸,小脚多活动,从而逐渐意识到“这是我的手和脚”。

游戏活动

碰碰小手碰碰脚

做法:婴儿要多活动手和脚,当孩子醒着的时候,大人可以有意识地触动孩子的小手,例如捏捏小手指,点点小手心,握着小手摇一摇等,促使孩子的手部肌肉产生反映,逐渐能做出屈伸、握拳的动作。大人常常碰碰小脚掌、推推小脚、挠挠小脚心,促使孩子做屈伸和蹬腿动作。这样做能有效刺激孩子手部和脚部的肌肉,引起孩子相应的反射动作,有利于中枢神经的发育,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四肢的存在,同时让孩子获得愉悦的感受,高兴起来。此活动最好在给孩子喂奶之前进行。

看人脸

准备:妈妈的大幅照片,彩色人像,会眨眼、动嘴的娃娃等。

做法:大人坐在孩子旁边,微笑着注视孩子,稍后,对孩子伸伸舌头、张张嘴巴、眨眨眼睛(一次只动一个部位),动作要夸张一些,重复做几次。然后把准备的照片、人像、玩具等一一呈现给孩子,每种物品持续呈现10秒钟左右,同时伴以生动的话语,引起孩子对所呈现物品的注意,从而发生兴趣,出现愉快的反映。从出生起,孩子就能看某一目标,在外界事物的刺激中,孩子最喜欢注视人脸,说明孩子天生就有社会交往的潜能。

这个活动有利于孩子的视觉启蒙,发展其注意力。

照镜子

准备:镜子(手举的镜子和穿衣镜)

做法:大人把孩子抱在自己的腿上,举一面镜子面对孩子,让孩子照一会儿,然后把镜子拿走,再照一会儿,再拿走,如此反复几次,每次照镜子都对孩子说:“宝宝,你看,谁在镜子 里呀?是宝宝在里面。”

逗孩子对着镜子笑一笑,摇摇头。把孩子的手放在镜子上,让孩子摸摸镜子,看看镜子里自己的手在动。也可以抱着孩子在穿衣镜前玩“藏猫猫”,抱着孩子照一下镜子,让孩子看镜子里的宝宝,然后抱着孩子移开,同时说:“宝宝不见了。”然后再照镜子,同时说:“宝宝又出来了”。这样,孩子对镜子里的自己就发生了兴趣。对着镜子给孩子化装。例如,在镜子前给孩子戴帽子,拉着孩子的手摸摸帽子,摸摸自己的五官。对着镜子,给孩子的脸上点一个红点,给孩子柔软的纸巾,“宝宝把红点擦掉。”开始,孩子很可能去擦镜子里“宝宝”的红点,不要去纠正他,让他去擦镜子,擦不掉,红点原来在孩子的脸上,然后示意孩子擦自己的脸。反复这样做,孩子就逐渐会区分真实的自己和镜子里的自己。这个活动会让孩子情绪愉快,对自己的身体产生兴趣,发展自我意识,同时提高孩子的感知能力。

2“我”的变化

自我意识强的人,对自身的变化是很敏感的,有比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人的一生会发生许多变化,但是身心变化最活跃、最迅速的时期,是出生后的头一二年,几天不见孩子就不一样,一下子会笑了,一下子会爬了,一下子会咿呀学语了……这些变化令他人惊异,而孩子自己却懵然不觉。家长无时无刻不在关注孩子的成长,而孩子并不能意识到自己在长大,家长有必要将自己的关注渗透给孩子,使孩子也能意识到自己的成长与进步,从而对自己有良好的自我感到,有利于萌发孩子的自尊与自信。

在孩子自我意识薄弱的时候,他们的对自己的认识,主要来自于环境,来自于环境的反馈。所以大人要有意识地促使孩子认识自己,用多种方式让孩子了解自己的变化,意识到自己在长大,自己越来越强了,越来越棒了。

大人有很强的回忆能力,能回忆起自己一生中许许多多的往事和所经历的历程,只能感知真实的现在,对于已经逝去的过去是很模糊的,所以让孩子认识自己的成长,不能凭抽象的“想”,要与具体的事物联系起来,才能使孩子有明确的意识。

每当孩子有长进的时候,大人会十分惊喜,请不要只是喜在心里,要把惊喜告诉孩子,“哇,宝宝,你爬得更快了!”“哇,你不用扶也能走了,”“瞧,鞋子小了,宝宝的脚变大了!”……用语言激励孩子,使他对自身的变化留下深刻的印象。

游戏活动

长高了

准备:不干胶标小标记。

做法:在房间的一个固定地方,测量孩子的身高,例如门柱、墙角等地方,若可能的话可标上刻度。定期给孩子量身高,用不干胶小标记贴在量好的身高处。每次在同一个地方给孩子量身高,先让孩子找到上次量身高的标记,量完了让孩子看这次身高的标记,比一比,这次的标记比上一次的标记高了,“哟,又长高了,都到这儿了。”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身体在不断的变化。

听录音

准备:录音机、磁带

做法:把孩子的各种声音录下来,隔一段时间放给他听,孩子会好奇地问:“是谁呀?”告诉他,这是他自己的声音,孩子会兴奋异常。让孩子因此认识录音机,对录音发生兴趣,鼓励孩子主动录下自己的声音,再放给自己听,借此手段发展孩子的口头语言,可以录下孩子的一段话,或录下孩子说的儿歌,讲的故事等。

学念《手指歌》

两个拇指,弯弯腰,点点头;

两个食指,变公鸡,斗一斗;

两个小指,钩一钩,做朋友;

两个手掌,碰一碰,拍拍手。

这个儿歌是围绕手的动作展开的,有很 的动作性,要边念儿歌边做相应的动作。先是大人念儿歌做动作给孩子看,引起孩子的兴趣,然后,拉着孩子的小手边念边做动作。这个活动能让孩子有多方面的收益,在学说儿歌的同时,认识自己的手指,意识到手指能做不同的动作,发展手指的灵活性和语言能力。

本文Hash:7110a6647062afe7edfc5f9428d924b04347d2aa

声明:此文由 梦相随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