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需用科学教育法来教育培养宝宝

以前的爸爸妈妈什么都不懂,乱用方法来教育宝宝,可现在不同了,爸爸妈妈可以利用教育的方法来培养和指导自己的小宝宝。

现在,人们越来越重视用科学的教育方法来教育培养孩子,但科学的教育方法多种多样,怎样才能收到有效的教育效果?教育孩子应该宽严有度,严要严得恰到好处,宽要宽得有分寸,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孔子带领他的弟子们到鲁国参观学习,看到了一种专门对人示警的特殊器皿一欹器。孔子认为这是教育学生的一个良机,于是便让学生分别向里面注水。

结果发现,当欹器没注水时是倾斜的,注满水后却翻了过来而盛不住一点水,只有当注水到一半时它才能垂直竖立。据此,孔子总结出了“适度。的道理: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能够坚持适度原则的人,才是真正聪明,能够避免挫折和失败的人。

故事之中的欹器,要想让它竖立起来,里面的水不能多也不能少,必须是适度的。心理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之为“适度法则。”但是,很多人往往不懂得这个道理。家庭教育中,经常会看到这样两类父母:一类是放纵型父母,这类父母对孩子非常疼爱,常常是孩子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想要什么就给什么,另一类是苛刻型父母,他们对孩户要求十分严厉,不许孩子做这做那。事实上,家庭教育也应该坚持适度法则,否则,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

很多父母认为,对于末成年的孩子来说,因为他们不成熟,还没有足够的人生经验,自我约束以及自我教育能力很差,因此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作为父母,应该用一颗宽容的心去包容孩子的这些错误,选择批评则会让孩子离自己越来越远。不可否认,在宽容力量的感召下,很多孩子会意识到并进而改正自己的错误。但是如果对孩子的宽容没有坚持适度原则,则容易让孩子是非不分。

有一对父母特别是父亲,在教育孩子上则走向极端——对自己孩子的教育宽得没有分寸,事事都迁就孩子,甚至认为,若是对孩子管教过严,会使孩子失去天赋和个性。所以,任其孩子我行我素,大吵大闹,即使是乱摔家具,碗筷等,也无关紧要。渐渐,父母在孩子眼里没了威严,以后父母怎么说都没用了。

上述案例中,父母面对儿子的行为只认为这是儿子调皮的一种表现,并没有意识到这样做有什么不对,也很少因为这种事情去责备孩子。而且,他们总是想方设法地为儿子的-调皮”善后,掩饰。结果,父母的纵容让儿子是非不分,不认为自己的做法有什么不妥。

心理学家认为,教育孩子时,“宽”不能毫无理智,没有限度。例如,孩子犯错误的时候,父母总是对他们持包容的态度,久而久之,孩子就不会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而且这样下去,家长在孩子面前失去了恒久的威信,孩子也会逐渐变得任性,自私,甚至是非不分。所以,父母在对孩子采取宽容的教育方式时,一定要把握好一个度。

与宽容相对的另一类父母是太过严厉,这类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总喜欢给孩子画出很多条条框框,这也不可以,那也不能做。父母管孩子,足出于对孩子的爱,是必需的,不管孩子则是父母的失职。但有些父母对孩子管得太多,管得不当,这样下去就会适得其反。闪为父母对孩子过度管教,会扼杀孩子的天性,令孩子窒息,甚至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不必讳言,有一些父母在教育子女上,确实是没有掌握好宽严的分寸。有这样一对夫妇,总是认定“严父出孝 ”,“严师出高徒”,对其孩子的要求十分严格,严得有些过分,事事都得遵从父母,若孩子没听从父母教示,便动辄拿出父母的威严,不是责骂批评,就是竹条,棍棒相见,弄得孩子终日忧心忡忡,感受不到童年的乐趣,幼小的心灵受到严重的扭曲,不仅对学习和人生的远大理想失去了信心,而且因为畏惧父母而对父母产生一定的思想隔阂。过于严格也是难于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的。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我们要把他们培养成才,就要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做到宽严有度地教育好孩子。因为年幼的孩子,对于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大都不懂得,只有在老师和家长的教育辅导下,才能分清是非,辨别好坏,学到知识和做人的道理。这就既要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科学教育方法来教育培养孩子,防止用简单化的粗暴的教育方式,将孩子管教得过于严格,以至于抑制孩子的天赋和个性,又要以说理的方式,及时纠正他们的缺点,履行教育好子女的职责,不能姑息迁就。这样才能教育好孩子,使孩子茁壮成长。

对子女督促过严的父母,也许可以迫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却也会使子女有不安、依赖,胆怯,敢怒不敢言,不爱做劳心工作以及不喜欢参加有创造性的活动等缺点。比较起采,这种教育方法是得不偿失的。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父母不需要刻意约束孩子,把孩子管得越紧,孩子的压力就会越大。教育孩子,要做到该宽则宽,该严则严,宽严相济。只有这样,父母才能在教育孩子上表现得游刃有余,且能够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父母培养宝宝艺术特色的教育

宝宝天生就有艺术的细胞,天生就有艺术创作的动力,他们对美好的事物有着美好的表达。

当“艺术”变成一顶象征着身份和能力的博士帽,成为一种谋求名利的手段后,它对孩子来说也就自然成了一种压力和负担。而且,单纯而机械的技巧训练会使孩子的天性逐渐消失。

儿童时期的艺术教育不应该是让孩子掌握技巧。对于孩子而言,在艺术的氛围和环境中开启心智,拓展思维,培养自主的创造性,增强艺术与艺术、艺术与生活之间触类旁通的能力,这才是最重要的。所以,艺术对于孩子来说,就应该是游戏,让孩子在“玩”中培养兴趣,在“玩”中提高素质!

4岁的莲蓬,在过去的日子里,除了音乐感知课之外,没有参加过任何训练班,也没有学习过任何专门的技能,他每天要做的就是玩。

我会和他一起拜访很多艺术界的前辈、学长和朋友。莲蓬在他们的画室里,尽情地玩耍,而且还一边听我们的谈话,当然,听不听那是他的事情,我不会勉强。

我会和他跑到河边寻找粘土,一起和泥巴,他按照自己的设想,自己捏出各种各样的小动物来。

我会和他比赛捡树叶和小石子,然后一起摆弄这些“战利品”,随意摆出不同的图形。

我会和他一起调许多颜料,用手、脚或瓶盖、石头等蘸颜料往大画纸上印画,印出各种图案。

我会和他每周参观一、两次画展,而且去得很早,大概早上8点半左右,因为这个时候,展厅里基本上没有什么人,他在里面疯闹,也不会打扰其他人,我在作品前安安静静地参观,一切随他去。偶尔,他会跑过来,问我一些关于这些画的问题,我就蹲下来给他讲,他会认真地听,听完后,他继续闹,我继续看。

这些做法,对于那些期望孩子功成名就的家长来说,也许很不可思议,然而实践证明,正是这种“玩”让孩子受益匪浅。

逐渐地,他会自己用粘土捏很多动物,而且很有耐心;

逐渐地,他会躺在我怀里,静静地听我和艺术家朋友聊天,直到离开,或许还会用人家的画笔肆意涂鸦;

逐渐地,在看展览时,他会叫我将他背到肩上,从展览的第一幅作品开始,一直到最后,并会偶尔发表自己对这些作品的意见和看法;

逐渐地,当他嗑瓜子时,会突发灵感地用瓜子摆出身边物品的形状。

前两天,我问他:“莲蓬,我们去学陶艺吧?”

“不!坚决不!”这就是他的回答。

“那么,我们不学陶艺了,我们在一起和泥巴吧!”

“好!非常好!”赞成也是如此干脆。

陶艺不就是和泥巴吗!

玩往往比正式的学习更容易让孩子接受,对孩子艺术气质的培养也更有效。原因是,当艺术成为一种娱乐和游戏时,孩子更能感受整个活动的乐趣。

本文Hash:db820383b8b3bac37112057b34d4a525daf4219e

声明:此文由 Mike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