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孩子学会独立?

父母都希望孩子早日学会独立,但是这个时间以及方法,很多父母都难以把握。今天小编将为大家讲述一个真实案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说来容易,坚持起来很难。周周刚学吃饭时非要自己吃,会吃了要喂;蹒跚学步的时候非要自己走,会走以后赖抱;刚学穿衣服鞋袜时非要自己穿,会穿了要我帮她穿……小孩子就是这样,有挑战性的事情对她才有吸引力,当这件事情失去挑战性了,她就不感兴趣了。如果家长在相应的敏感期给孩子足够的机会来练习,并且趁热打铁让孩子坚持一段时间,“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则较为容易养成。如果没有好好把握其敏感期,事后再来“培养”,难度则要大很多。生活自理是孩子走向独立的开端。试想,倘若一个成年人生活不能自理,事事要求助于他人,这个人谈得上自由吗?称得上独立吗?谈得上强大吗?同理,对于进入自理阶段的孩子,却不能掌握自理的基本技能,或者思想上存在依赖性不愿意自理,他们也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自由,不能走向独立。而且,自己的事情由父母代劳会令孩子丧失起码的责任感,没有担当。这一点是某天周周对我大吼“怎么还不给我穿衣服”时我感受到的。那是周周快3岁的时候,我们换衣服准备出门。我找了一条裙子给周周,让她自己换上。我和周周爸都换好衣服了,周周坐在床边,振振有词、理直气壮地质问我:“怎么还不给我穿衣服?”她那气急败坏的表情、理所当然的口气让我着实吃了一惊。那时她已经完全能自己穿衣服了,她一定认为给她穿衣服是我们的职责,所以她才如此理直气壮地来质问我。正常情况下,对于3岁的孩子,她完全可以自己穿衣服,这件事应该是她“分内”的事,而不是妈妈的事。她得对她没有按时穿好衣服一事负责,而不是由妈妈来负责。我反思,周周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表现,是由于我们没有让她意识到“自己的事情就该自己来做”,没有形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这个错在我,有时赶时间或嫌麻烦或心有担忧,我偶尔帮她做了本该她自己做的事情,譬如喂饭、穿鞋、穿衣服。有时我控制不住出手相助的冲动,偶尔包办代替,那时候她的感觉是:这件事可以由我做,也可以由爸爸妈妈做。这样,依赖心理就形成了,难以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我决心控制自己出手相助的冲动,要求周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她能做的我们决不插手。这其实是与自己的抗争,我必须要克服潜意识里想帮她的冲动。譬如吃饭,周周1岁2个月的时候开始对小勺舀饭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她开始拒绝我们喂饭,要自己舀。往往一顿饭下来,桌子上和地上的饭比她吃到肚里的多。饭后打扫的难度增加了好几倍,看到白花花的粮食被浪费,外婆心疼不已。我顶住外婆的压力,坚持让周周自己吃。终于在1岁4个月的时候,周周可以完全自己用勺吃完一碗饭了。这种情况持续了1个月。好景不长,正当我为她如此小就会自己吃饭而沾沾自喜的时候,周周病了,上吐下泻,食欲很不好,不肯自己吃。那时我的心态比较焦虑,最害怕周周生病。这种内心的恐惧让我放不开,在她不肯自己吃的时候就喂一点,一定要看着她吃点东西我才觉得病情不是那么重,才心安一点。后来想起这些事情,觉得那时太过担忧了,有些庸人自扰。孩子有食欲自然会吃,没食欲就不必勉强,在腹泻的时候,孩子的食欲本来就差,少吃或不吃只能顺其自然。病中的喂 留下了“后遗症”,让我前功尽弃。病愈后,周周不肯自己吃饭了,在我的要求之下,她前半碗自己吃,后半碗便不肯吃,由我喂完。这真是“学好三年,学坏三天”,养成一个好习惯难,破坏一个好习惯容易啊。这种情况直到周周两岁多,我的心态步入正常才得以改观。后来的方法是:坚决不喂。想吃就吃,不想吃就收了。在收走之前我会告诉她,要到下一餐才可以吃饭,中途除了喝水不能吃任何东西。不知有多少次,周周一口饭都没吃,只吃几口菜便下桌走了。我说服外婆,不给周周吃任何东西,让她尝尝饥饿的滋味。往往到了下一餐,周周早早地等着开餐,饭一上桌,她便迫不及待地开吃,不用多久就吃完了一碗饭。这样坚持了一段时间,周周的吃饭完全能自理了。周周2岁就学会了穿鞋袜和裤子,那时要是我帮她穿的话,她会哭着要求脱下来,自己重新穿。一段时间后,周周对穿鞋袜、裤子这些事不感兴趣了,每次都等着我穿,而我,不知不觉间就给她穿了……好像一种思维定式一样。那次周周的一句“怎么还不给我穿衣服”把我惊醒了。我自嘲,这真是“自食恶果”啊!后来,在周周要求我给她穿衣服的时候,我说:“这是你自己的事情,你必须自己做。”周周哭了,哭得很伤心,大概是觉得我拒绝了她的要求。我有些心软,但转念一想,如果她现在不独立、没担当,日后会比今天痛苦一万倍!我说:“你现在长大了,学会了穿衣服的本领,你自己能做的事情就不要妈妈帮忙,这样才是能干的孩子。”周周见我的态度非常坚决,一边抽泣着一边穿衣服。待她穿好后,我大大地肯定了她一番。在周周快3岁的一个晚上,我试着让她自己洗脸(取毛巾、开水龙头、拧毛巾、洗脸、挂毛巾)、刷牙、洗脚(脱鞋袜、洗脚、擦脚),她完全可以自己胜任。我对周周爸说:“今天晚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周周会自己洗脸、刷牙、洗脚了。”周周满脸自豪地在一旁补充,“我还会自己擦脚呢!”看来,她感受到自己做事的成功和喜悦了。在养成自理习惯上面,我没有一贯坚持,由于诸多担心而不敢放手,有时嫌麻烦忍不住包办代替,走了不少弯路。把这些“教训”写出来,希望对大家有所启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意义非常重大。有家长认为“孩子长大了自然就会”,这种观点极其错误。良好习惯是在幼年形成的,等孩子大了就难以纠正了。我一个朋友的小孩,11岁,成绩不错,就是不会自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每次吃饭都是妈妈盛好端到桌上,他拿起筷子便吃,吃完放下筷子就走人。他不是一般的懒,不是一般的依赖。有次我在他家,他妈妈上班去了,家里就剩下我和他。早餐是馒头稀饭,馒头是我买回来放在餐桌上的,他吃了两个。稀饭我已经在他起床前吃过,我便没有特意去给他盛。我问他要不要吃稀饭,如果要吃的话,电饭煲里有。他说要吃,但就是不起身去盛,那架势似乎是等着我给他盛。我心想,11岁的孩子早就应该自己盛饭了,我就装糊涂,不给他盛,看他吃不吃。结果,到了中午他都没去盛稀饭!中午做饭时,我问他还要不要吃稀饭,如果要吃,赶紧自己来盛,不然我倒掉了。他这才不情愿地过来盛了稀饭。这样的孩子不少,孩子若没有在幼年养成生活自理的习惯,大了就更加难以养成。有的孩子上了高中还要父母挤牙膏、叠被子,这样的孩子纵然考试成绩再好又有什么用?他们严重依赖于父母,心理上没断奶,精神上不独立,缺乏基本的生存能力。他们适应环境 能力很差,离了父母便无法生活。不少家长只重视孩子的智力和成绩,不重视自理习惯的养成。孩子上学后,家长辞职陪读,在学校附近租住,照顾孩子的日常生活。这些孩子的未来实在令人担忧——一个连自己的日常生活都照顾不来的人,今后怎么立足于这个社会?孩子能不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完全取决于家长的态度。如果家长放手,信任孩子,坚持做到“孩子能做的决不插手”,不用家长刻意培养和说教,孩子自然会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反之,如果家长不放手,不相信孩子,担心孩子吃不好、穿得慢、洗不干净,这也担心那也担心,孩子就无法做到自理。重点提示:做父母的总是很矛盾,既希望孩子能够早点在生活上、思想上、行为上独立,又害怕孩子没有这个能力而心软,出手“相助”。“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父母可以这么教孩子,但是说来容易,坚持起来很难,主要是父母不能坚持。既然父母都不能坚持了,孩子肯定乐于依赖父母。也有些父母是这样认为的——“孩子长大了自然就会”,这样的观念是极其错误的,良好习惯是在幼年形成的,等孩子大了就难以纠正了。这样的孩子是不能走向独立的。教孩子独立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呢?生活自理是孩子走向独立的开端。小孩子就是这样,不管是生活上的事情,还是行动上的事情,有挑战性的事情对他才有吸引力,当这件事情失去挑战性了,他就不感兴趣了。这个时候,父母要控制自己出手相助的冲动,要求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能做的父母决不插手。这其实是父母与自己的抗争,父母必须要克服潜意识里想帮孩子的冲动。

父母该如何让孩子学会独立

孩子不能永远在父母身边,因此父母一定要让孩子学会独立。那么如何才能让孩子学会独立呢,不如从今天开始让孩子自己做选择吧!

孩子不能永远在父母身边,因此父母一定要让孩子学会独立。那么如何才能让孩子学会独立呢,不如从今天开始让孩子自己做选择吧!

现在许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是含在口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掉了,孩子在家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什么事只要喊一声“妈妈”或“爸爸”就万事大吉。可是,在现实生活中,竞争激烈、压力重重,孩子一旦离开父母亲人建造的水晶宫,走向社会,就会像离开水的鱼一样难以生存,难以适应社会需要。

依赖心理主要表现为缺乏信心,没有主见,能力不足,甘愿处于从属地位。缺少独立生活的勇气与能力,做事祈求他人帮助,性格优柔寡断,难做决定。在学校,他们表现为听老师话,对老师的要求奉为圣旨,如果老师没有提出具体要求,他们就会茫然不知所措;在家里,处处让父母包办,处处让父母代劳,动手、动脑能力极差。

让孩子自己做选择

“今天穿灰裤子还是红裤子?”在处理孩子自我生活管理的问题上,父母基本上可以放手,让孩子学会自主选择,培养他们的自主能力。当然,一些比较难的事情,如系鞋带,家长要教孩子一些基本的技巧,当孩子成功系好鞋带之后,对孩子所做的努力要及时做出肯定。要正确看待在生活技能学习过程的反复现象,记住父母的期望值与孩子的能力相匹配时,才能调动孩子的自理积极性,促进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

允许后果的发生

父母也许都有这样的经历,您越是不冷静、越是督促、批评、越是替孩子着急,可事态的发展往往却不能随着您焦急的心情而顺利进展。那么您不防保持冷静和快乐的心情,放弃与孩子的权力斗争,把责任交给孩子自己,这也本应该就是孩子自己的责任。放开手让孩子去做,允许孩子做错,允许一些自然后果的发生。关键的是后果发生后,如何让孩子在补偿后果中尝到东西,如何去锻炼和实践社会。

别急着告诉他们答案

“这是个有趣的问题。你是怎么想的?”在孩子自己第一次学习时,父母就应该让孩子养成自己学的习惯,遇到问题让孩子学着自己去思考;而对于那些已经养成依赖性的孩子,父母抱着逐渐放手的原则,不能指望孩子一下子就到位。孩子在学习的整个时间里,给孩子独立的时间和空间,不要看管学习过程,要看结果。父母要做的是:帮助孩子找到学习途径和方法,总结失败,吸取教训,鼓励他上进。做孩子学习的指路人、帮助者、鼓励者,而不是孩子学习上监视者、批评者、管教者。

鼓励孩子善用外部资源

“我觉得可以去动物园实地考察一下。”行为依赖于别人是可怕的,那么思维依赖于别人是更可怕的事情。想是做的前提,不会思考,不知道去思考的人,如同没有灵魂一般。因此,父母要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鼓励孩子善用外部资源,让孩子学着自己去思考,让孩子的思维活跃起来。

本文Hash:650626b20c6c5d7287097d80b0a213e24a0412d9

声明:此文由 链世界-开阳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