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博士是如何培养的?

很多父母都希望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优秀的人才,但是如何能成功却是一门博大的学问。今天小编将为各位父母推荐一牛津博士生的非典型成长路径,希望对大家教育孩子有所启发。出身普通家庭,上学读书没有择校,没有上过补习班、兴趣班——杭州男孩张维加最近却成了当地媒体的新闻人物。这位1989年出生的男孩如今正在英国牛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因为在天体物理研究方面取得的成绩,成为了富有盛名的英国皇家天文学会会士。浙江几乎没有教授能第一时间读懂他15岁时写的论文张维加出生于杭州一个普通人家,母亲是中学老师,父亲是电脑工程师。张维加的母亲孙秀红告诉记者,张维加没上过幼儿园,小学、初中也没有择过校,就在镇上的普通公办学校就读,“从家里走过去就5分钟。”孙秀红说,学校里也有由“尖子生”组成的“实验班”,“我们是普通人,读普通班就行了。”这个普通学生唯一与众不同的是,初中期间的作息时间非常“另类”:每天放学吃过晚饭,17点30分左右睡觉,凌晨1点起来做作业,看课外书;7点洗漱,吃早饭,上学。在此期间,张维加兴趣广泛:“热爱阅读,爱看历史书,也爱写写小诗。”张维加的母亲说。2004年,在普通班就读的张维加以全市第一名的中考成绩进入杭州市第二中学。高中开学不到一个月,张维加就找到校长叶翠微的办公室,问有些课能不能不上?“他说已经自学过了。”叶翠微说。在请班主任和任课老师评估后,学校决定让张维加的部分课程免试。此外,学校也没有动员他参加任何学科的奥林匹克竞赛。就在这样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中,张维加在高二时写出了论文《寒武碰撞性大陆起源与生命进化的研究》,这是一篇跨越了生物、化学、物理等专业范围的论文。论文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前三名的好成绩,并获“明天小小科学家”称号,张维加也因此获得了保送北京大学元培学院的资格。“当时在浙江没有教授能在第一时间读懂一个不到15岁的孩子提交的论文。”叶翠微说,论文中涉及的物理、化学等科研专业知识已达到大学程度,也足以说明张维加所下功夫之深。据北京大学介绍,本科4年中,张维加发表第一作者论文27篇,其中SCI与EI论文7篇。入读英国牛津大学攻读工程物理专业博士学位后,他侧重于航空探测的研究。不到一年的时间,张维加又发表了3篇SCI期刊论文,并被成立于1820年的英国皇家天文学会吸收为会士。孩子是自由的小鸟,不给空间怎么行?张维加是以专业课第一的成绩直升英国牛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并拿到了全额奖学金。聊起在国内时的学习生活,张维加说,现在回想起来,很感谢家庭、学校给他提供的自由空间。他说,思想是需要一个空间的,“就像一株野草,如果植于野外,自然茁壮成长,如果置于盆内,或许就衰败了。有了兴趣,才有自控能力。”在妈妈孙秀红眼里,张维加只是个普通的孩子。孙秀红说,张维加最大的特点就是爱看书,曾经一口气把《上下五千年》全吞下“肚子”。“他记性特别好,我看一个星期的书,他一天能看完,而且还能说出其中的场景细节。”小学二年级时,张维加就把父亲的《传统相声集》翻得纸都快掉了下来。“家里三个大书架都放满了,他还不停地往家里搬。”孙秀红说。初中时,他去图书馆借书,往往一借就是一大袋,有几十斤重,“因为还得及时,图书管理员也都会开这个‘绿灯’,多借书给他 ”到了高中,张维加也喜欢泡在图书馆里。叶翠微说,到了晚上,常常满学校找不到人,后来才知道,这孩子蹲在计算机房里学习呢。张维加也玩电脑。也许是与父亲的工作有关,张维加家里1996年就买了电脑,但孙秀红说,电脑游戏,儿子基本不打。高三时他玩过一段游戏,很快停手,说没意思,却“转而背起了牛津大词典”。从小到大,张维加没有上过兴趣班、补习班。小学到初中一年级,家里也从不催他做作业。但宽松并不意味着不闻不问。父亲张云东从小就给孩子讲历史故事。张维加爱作诗,用毛笔在家里的白墙上写诗,张云东也任他写,不打不骂。到了小学高年级,张维加兴趣激发起来了,中国通史、古典名著全都自己看。张云东说:“让孩子连喘气的时间都没有,怎么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孩子是自由的小鸟,你不给他空间怎么行?”孙秀红说:“现在很多家长动不动就让孩子学这个学那个,我是强烈反对,孩子就是这么被搞坏的。”这才是教育本来应有的面目在叶翠微这位教育工作者看来,张维加的成长有着非常典型的意义:不功利,不为分数专门训练,追求自己的兴趣,把兴趣当做志向。“这才是教育本来应有的面目。”叶翠微说。而在孩子成长中,家长的定位也很高明:因为始终围绕着孩子的兴趣发展,不硬让孩子上辅导班,结果是孩子兴趣广泛,也不偏科,历史、艺术等人文方面,也有兴趣。叶翠微认为,“钱学森之问”是中国教育之痛,张维加的成长轨迹也是能令教育工作者思考的——如何在教育中尊重孩子的天性,少谈一些分数、竞赛,多关注孩子的天性、兴趣,并通过合理的方式,把孩子的兴趣固化、提升、转化成为孩子的志向,这样的教育才有希望。总结孩子成长的历程,妈妈孙秀红说得很简单,就两个词:宽松、自由。而叶翠微也认为,正是学校和家庭给予的宽松、自由的氛围,让张维加没有因为过早的学科训练,而对自己感兴趣的学科变得钝化。张维加5岁时,家搬到杭州,在三墩落户。单位的幼儿园就在父亲张云东的办公室楼下,儿子说没意思,不想去。父亲张云东就在办公室里教他,自己准备教材,出题目。“做算术,100以内加减,小学一二年级的题目也做了不少。另外就是看小人书,几天就能看一本。到了小学,一二年级课程他早会了。”孙秀红说,那年快到中考,孩子有保送资格,但他不要,说要参加中考。我们也支持他,希望他经过考试历练,尝试去实现目标。“现在很多家长怕影响孩子学习,不让孩子用电脑,其实用文档输入、写东西、上网查资料等这些能力很重要。而且,电脑背后是个非常广阔的世界,不能因为担心孩子玩游戏,就不让孩子使用电脑。”“养成好习惯,整个读书阶段家长都会很轻松。”孙秀红说,要让孩子多看书,“书读得多了,他就有了自己对事件的见解。”“还有就是对孩子的限制不能太多,现在有些家长因为考试不考课外书,就限制孩子看书。父母也要给孩子作好榜样,别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要多与孩子沟通。”

美国BB的能力是如何培养的

家长们都很重视孩子能力的培养,有很多家长都很羡慕美国人教育孩子的方式,比如说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我们是可以学习美国人的培养方式的,那么下面来看看美国孩子的能力是如何培养的。

美国孩子的领导能力在全世界是非常知名的,连小孩子或者中学生,他们的领导能力,都让很多人惊叹不已!他们的父母、老师从小就注重培养孩子的领导能力,如参加各种演讲、演出,让小孩子自己组织活动,比赛等。

我在LovellElementarySchool就看到非常有意思的一幕,那时老师刚好不在,教室里较吵。

一位才4岁多小男生站起来,走到大家前面,搬一张椅子站的高高地,并且从容的告诉大家,请安静!老师不在,我现在就是你们的老师,你们要听我的。

后来随着我在美国教学的时间越长,就越来越了解了美国孩子的领导能力是怎样从小培养的,能力的培养和语言一样,不能通过突击达到很好的效果,从少儿阶段培养“未来领导力”,看似太大,实则对孩子一生影响非常重大。

“未来领导力”乍一感觉有点空,表达起来比较难以具体化,它其实是欧美现代教育学理论中的一个概念,主要指少儿阶段锻炼和积累的演讲演示、团队协作、项目管理意识和能力。

在美国的课堂上,孩子从小就有很多参与课堂表达的机会,可以想象,当孩子怯生生地第一次站在讲台前,害羞是难免的。但这样的语言能力训炼,对孩子未来的成长,则是十分宝贵的。在美国,经过“浸入式学科英语”和“未来领导力”教育的儿童,基本都能够使用流利自信的英文,加以丰富的肢体语言,针对不同的命题进行公众演讲。

我们看到的美式课堂都看似很轻松,但里面学问却很多。一个游戏,就是一个学习内容,一个分享合作的项目。每个孩子都有自己不同的个性特点与擅长,在团队合作的过程中,可以发现A的组织领导能力,B的执行计划能力,C的耐心细致的特点,D则专注于一件事情并做到最好。他们因为各种发挥自己的特长,通过和谐的相处与配合共同完成了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都非常有成就感!

从教室的布置就可以看出,孩子们基本都是4-6人一桌,成为一个小团队,很多学习内容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小组中的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参与管理设计、分工协作和演讲活动,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成为小“Leader”,每个环节都是管理与协作能力的锻炼和培养。作业完成后,小“Leader”还要进行演讲,锻炼其面对众人的演讲演示能力。这样,孩子的领导力和创造力不仅得到培养,在这个过程中还体会到合作和分享的价值和乐趣。

总之,家长们培养孩子的能力时,可以学习美国人的教育方式,孩子都是靠培养的,家长们要有耐心的培养,让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

本文Hash:2814068df48cfc0575c9ac189e0ada7f9cc0d3f3

声明:此文由 链世界-开阳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