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好孩子不一定要“打”

相比于西方的教育,中国的传统教育很大程度上更趋向于“棍棒教育”。那么,真的是要“打”才能教育好孩子吗?教育专家表示,教育孩子首先应当尊重他们,对他们动之以情。动之以情——用尊重让孩子学会自我控制下午,李思正在主持公司销售会议的时候,他儿子小胖的班主任刘老师来电话,说小胖今天在班上不守纪律,跳皮捣蛋,等等。放下电话,李思满腔怒火,决定今天回家后一定要给小胖一定颜色看看,让他长长记性。李思回到家时,小胖已在看电视了。李思双手扠腰问儿子:“今天你在学校做了些什么?”小胖懒洋洋回答说:“我什么也没做!”李思说:“我不信!老师才不会无缘无故打电话向我告状。你到底做了些什么?”小胖不予理睬。李思更愤怒了:“小胖,这事你到底想怎么办?”小胖一副无所谓的样子说:“你爱怎么办就怎么办吧!”这臭小子越来越猖狂了,现在不好好教训他一下将来还不要翻了天?想到这里,李思上前拦腰抱住九岁的小胖,在他屁股上一顿猛揍。要不是张珊从厨房跑出来抢过儿子,李思是不会停歇下来……虽然李思爱自己的儿子,但是他的原则是:孩子不打不成材,棍棒底下出孝子!像李思这样,家长们信奉用巴掌和棍棒的教育政策,除了相信它们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事实上这种效果是短暂的——之外,就是他们不知道还有什么好的方法代替自己的巴掌或棍棒。他们担心对孩子不严厉孩子就会变得无法无天,他们没有尽到做家长的责任。家长使用拳头或棍棒来教育孩子,目的的确是想让孩子学好,但是,在这个时候家长也很容易变得意气用事。如果说有些孩子在遭到家长的严厉惩罚时好胜心会越来越强,那有些家长在处罚孩子时好胜心也会越来越强,他们总在想自己无论如何不能输给孩子。家长们虽然嘴上不说,但心里都承认揍孩子时的感觉很好,因为这给了他们一种胜利者的感觉,他们相信孩子从此会变得很“乖”,然而,他们不知道,这种严惩并不能鼓励孩子积极向上。事实上,要鼓励孩子积极向上,还有很多比用拳头或棍棒更好的方法。有很多家长总是这么认为:孩子之所以屡教不改,就是因为他们没有从家长的巴掌或棍棒中吸取教训。因此,很多家长会用更严厉的方法来惩罚孩子。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孩子则会找到更聪明的方法来补偿自己受到的惩罚,这样,家长与孩子之间的相互报复就会恶性循环,永无休止。这样,直到孩子长到十几岁以后,他们就以离家出走等极端方式来报复,然而这时家长才如梦方醒,但悔之晚矣!为什么家长的巴掌或棍棒在家庭教育中作用有限,不能一劳永逸?因为家长的巴掌或棍棒对孩子来说只是一种行为的外在力量,在这种外在力量的控制之下,孩子不得不好好学习或与人好好相处,他们这么做一切都是为了让家长满意,反过来说,就是家长时时刻刻在为孩子的行为负责。在这种家庭教育方式中,家长必须随时看住孩子,一旦失去了家长的控制,孩子就不知道如何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没有这种外在力量的威慑,他们就有可能逃学或与人打架。当然,有些家长不是用巴掌或棍棒来教育孩子,而是用金钱或其他物质以奖励的方式教育孩子。这种方式在本质上与巴掌或棍棒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都是对孩子的一种外在控制,没有让孩子学会自我控制,学会自律。面对家长的巴掌或棍棒,孩子肯定是“弱者”,但他们大多口服心不服。现在很多家长错误地认为 如果孩子不听话不让他们吃些苦头,那他们就不会长记性。让孩子吃些苦头的确能让孩子长些记性,但它极大地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他们在家长的巴掌或棍棒的严管之下会变得越来越不自尊和自信。家长采用巴掌或棍棒进行家庭教育,实际上是他情商不高的表现,因为打骂孩子只是对孩子的一种外在控制,它不能让孩子在内心产生美好的感情,只是暂时抑制了孩子复仇的愿望。一旦脱离了家长的控制,孩子们就会用各种办法来对自己遭受的惩罚进行补偿,将报复的念头化作实际行动,再次打架,旧病复发,屡教不改。家长的高情商的做法是引发孩子的感情共鸣,使他产生一种内在的动力,从而进行自我控制。如果李思情商比较高的话,那他在回家看到小胖后会采取这么几个步骤以发挥情商的作用:第一步:发挥情商中识别感情的能力的作用。李思要问清楚老师为什么要批评他。于是小胖说出了事情的经过:他的同桌把废纸扔到他的课桌下面,老师就批评小胖,小胖说是同桌丢的,老师不信,严厉地说废纸在你脚下就是你丢的,并命令小胖拾起来,小胖就是不捡,于是与老师争吵起来。最后,小胖说:“我们老师特差劲,总是偏袒女生(小胖的同桌是女生)。”于是,李思说自己能理解这种被人错怪的感受。第二步,发挥情商中利用感情的能力的作用。李思要表达出对小胖的同情,但是不能认同。同情小胖,是因为小胖被冤枉了,但这并不表示自己认同孩子顶撞老师的行为。这时,如果李思告诉小胖自己小时候也有过类似的感受或行为,那效果会更好。比如,李思说:“我记得我上四年级的时候,有一次我同桌的橡皮不见,老师就当着全班的面说是我拿了。我非常生气,觉得特丢人。”家长必须记住,不管孩子做对还是做错了,都要向孩子表示自己的同情,但这种同情并不表示家长认同或宽恕孩子的行为,而只是表示家长理解孩子现在的感受,如果家长告诉孩子自己也曾有过类似的行为或感受,那效果会更好。第三步,发挥情商中理解感情的能力的作用。李思要告诉小胖你的感受。如果李思平等地与小胖进行了前两步的交流,那小胖这时就肯定会愿意听李思说了。第四步,发挥情商中调整感情的能力的作用。父子两人心平气和之后,李思要让小胖自己想办法如何解决他与老师之间的问题。比如,问小胖明天见老师后应该怎么做,如何避免将来再出现这类问题,等等。如果小胖没有想法,那李思就可以提出一些建议,直到两人意见一致。反思:你是否赞成“孩子不打不成器”这句老话?

要把孩子教育好家长一定要做到管教孩子十三戒

家庭教育其实对于孩子来说是很重要的,然而如今很多的父母都不懂得如何教育好孩子。平时总是烦恼孩子为什么不听话,孩子为什么总是一而再,再而三的犯错误呢?究竟要怎么样做才能教出一个优秀的孩子呢?有育儿专家告诉家长朋友们,教育优秀的孩子,请家长务必做好以下这十三戒吧!!!

1戒过度保护。

有时候,由于父母太注重孩子表面的需求,忽略了孩子看不见的心理需求,纵使孩子具有优秀的先天条件,却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当孩子想跑、想玩时,有的父母会害怕孩子受伤而禁止他。如此的话,孩子便会养成不好动的习惯,身体变得迟熟、孱弱多病,心智的发展也必然受到阻碍,性格也会变得退缩胆小、缺乏自信、无法面对困难。父母必须明白,关怀是心灵上的沟通,并不是行为上的干预。过分的干预既令孩子反感,也妨碍孩子潜能的发展。

2戒过分宠爱。

父母事事顺从孩子的要求,替他完成所有事情,孩子什么事情都不必动手,于是容易变得以自我为中心、任性、依赖、迟熟、不能忍让、也不懂自己照顾自己。即使表面看来柔顺温和,但当孩子长大,需要面对难题时,就可能出现性格突变。

父母的包办代替是孩子形成性格软弱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些父母对孩子百依百顺,不让孩子做任何事情。这等于剥夺了孩子自我表现的机会,导致了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萎缩……

3戒揠苗助长。

有的父母不顾孩子的发育情况,强迫他提早学站、学走路、学写字……造成孩子身心严重失衡,导致孩子出现脾气暴躁、焦虑、冷淡、退缩等问题,还可能会出现拒绝学习的问题,也不懂与人和谐相处。

4戒过分专制。

经常以权威口吻规范孩子的举动、限制他的自由、否定他的想法,会使孩子长期处于恐慌之中,无法表达自己,只懂唯唯诺诺,并使孩子失去自信,失去尝试新事物的勇气。另外,为了发泄不满,孩子会欺负比自己小的孩子。当孩子长大,他更可能会对父母存有怀恨的心理,把以往积压的不满,发泄回父母身上。

5戒脸孔严厉。

孩子无法在严肃当中感受到父母的爱,摆出严厉的脸孔,只会令孩子对父母却步。父母应避免用苛刻字眼责备孩子,即使孩子做得不够好,也应温和地给他意见,使他容易接受。

许多父母对孩子期望很高,却又很吝啬赞美自己的孩子。他们常常摆出一副长者的面孔责备孩子,以为这样才是教育,其实却忽视了赞美所带来的奇妙的教育效果。

6戒忽略孩子优点。

觉得孩子没什么长处,就算有,父母也视之为理所当然。中国人比较谦逊,所以有些父母不习惯在人前称赞孩子,有时还会不经意地批评孩子。其实,父母对孩子的评价是孩子建立自我形象的依据,如果经常提及他的缺点,孩子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不仅影响其自信心,甚至会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则会不思进取。

父母要及时、对应表扬孩子的良好行为。否则,孩子会弄不清楚为什么受到了表扬,因而对这个表扬不会有什么印象,更起不到强化好的行为了的目的。表扬要具体,表扬得越具体,孩子越容易明白哪些是好的行为,越容易找准努力的方向。

7戒限制孩子说话。

孩子喜欢问问题,有的父母会觉得很烦,而打断孩子的话,或要孩子安静。当别人问孩子问题时,有的父母却经常替孩子说话。这样做,会剥夺孩子练习说话的机会,导致孩子自我表达能力差,并会渐渐不再跟父母说话,严重影响亲子间的沟通。

8戒经常对孩子唠叨。

有的 母误以为多对孩子说几次,孩子就应该懂得如何做,即使在安慰孩子时,也是喋喋不休地指出孩子的过失,叮咛告诫他应该如何做,而忽略孩子的难处。父母这一做法会让孩子感到麻木,变得了无生气,没有自信。另外,唠叨还会使父母自己的脾气变得暴躁,情绪变得无法控制。

假如你一定要重复地说,那么就改变一下说话的方式和语气,将唠叨的语气改为提醒。唠叨让人厌烦,易招致怒气,提醒的语气听起来则有帮助的意味,孩子会感到父母和自己是在一起的。

9戒嘲笑挑剔。

父母挑剔孩子的过失,经常把孩子的缺点挂在嘴边,说话刻薄,用骂人的字眼嘲笑孩子“笨手笨脚”“没用”等,甚至在别人面前斥责数落孩子,均会使孩子感到丢脸,严重损害其自尊,变得退缩、胆小、缺乏自信。须知道,孩子的自尊心一旦受到伤害,是需要一段长时间来恢复,甚至永远无法重新建立起来的。另一种可能是,孩子会对父母产生怨恨,不但不会尊重父母,长大后还会找机会报复。

10戒对孩子乱发脾气。

父母情绪不稳定、乱发脾气,会令孩子的性格变得扭曲、行为变得极端。孩子有可能变得反叛、是非不分、缺乏责任感;或是变得自闭、缺乏安全感;也可能同样爱乱发脾气。

11戒低估孩子能力。

父母质疑孩子潜能,处处要求孩子跟随自己意愿行事。使得孩子不能从失败中学习,变得习惯于依赖、习惯于被命令,变得缺乏思考力。

有的人智力过人,但意志薄弱、志趣低下;有的人是智力平平,但意志顽强、目标远大、百折不挠。任何一个正常的孩子,总有这样那样的优势或潜在的优势。因此,作为父母,应客观而清醒地分析自己孩子的特点,善于发现自己孩子的优点,让自己的孩子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12戒以偏赅全。

父母用主观的情绪和期待去看待孩子,自以为是地认定孩子的发展,并以孩子的一个特点概括其全部性格,限制了孩子的发展方向。例如,有的父母经常指责孩子“你又给我惹麻烦”、“总是这样”、“没出息”等,暗示了不能改变,会让孩子也认定自己比别人差,因而放弃改正。慢慢地,孩子便会向被认定的方向发展,做个没出息的人。认定,也容易变成偏见,导致父母经常错怪孩子,使亲子关系变得疏离,甚至使孩子变得反叛。

13戒漠不关心。

对孩子表现出漠不关心,孩子为了引起父母注意,会做出种种叛逆的行为,这些行为有可能让孩子不幸误入歧途。另一可能是,孩子觉得父母不关心他,对生命感到失望,因而走上绝路。

()独家稿件请勿转载如需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路径!

本文Hash:152846f1cec2384ed731e89b2f9e5d4d68e25e69

声明:此文由 链世界-开阳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