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要学会和孩子做朋友

传统的旧式家庭观念里,父亲常扮演的都是严父的角色,这样很容易让孩子与大人缺乏交流,以致给孩子心理蒙上阴影。在现代的家庭教育里,注重提倡父子应该做朋友做伴侣,这样才能为孩子创造更好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我们旧式家庭里面的父亲,大概是不同小孩子做伴侣的。不要说别人,就是我的父亲对待我也非常严厉,从没有和我做伴侣。我在6岁以前未曾和他一同吃过饭,我独自吃饭或同别人一同吃的时候,倘使高兴起来说说笑笑顽皮顽皮,那么别人就立刻说:“我要喊了!”或吓我说:“你爸爸来了。”我听到他们这种声音,正如同听见轰雷一般吓得魂飞九天之外。现在我父亲早早死了(当我6岁的时候),不过那种可怕的景象,还时时印在我脑筋里,永远不能忘却。现在我对待我的小孩子一鸣是这样的:有时候同他到旷野里去散散步,有时候同他到街上去买东西,有时候同家人和他举行野外聚餐。总说一句,我有空闲的时候,总同他做伴的。我觉得我们天伦的乐趣,父子间的感情,也来得格外浓厚。父子不做伴侣,则父子间容易发生隔膜。父不十分爱其子,而子则竟不知爱其父,因此名虽父子,实同路人了。有时候做父亲的偶然高兴起来,要和子女说笑说笑,但是他的子女一见了他的父亲,就一声也不敢出。父亲问他一句,他就说一句,不问则不说;叫他立则立,叫他坐则坐,叫他进则进,叫他退则退。天真烂漫的一个小孩子,此时竟同木鸡一般了。我想做小孩子固然乏味,就是做父亲的,在这个时候,也未见得有趣。在头脑顽固的人说起来,以为做父亲的应当不和小孩子做伴,使得小孩子怕;做小孩子的也不应当同他的父亲做伴,须要怕他的父亲。不知道怕到极顶,大家就要发生恶感,做父亲的打骂他的子女,做子女的就讥讪他的父亲,因此就父子相夷了。这样愈说敬而愈不敬,愈说孝而愈不孝,推其原因,一部分实由父子不做伴侣的缘故。父子不做伴侣,于感情上既然如此,于训育教育两方面也有很大的害处。我常看见有许多小孩子喜欢吃烟吃酒以及做种种不卫生、不道德的事情,而他们的父亲实在是一个很有规矩、很有道德的人,那么做父亲的为什么不去训他们的子女呢?他们并不是不喜欢去训他们的子女,实在是因为没有和子女做伴,不晓得子女种种事情的缘故。我又看见许多家庭的子女,知识缺少,人情不懂。他们的父亲并不是不愿意去教他们,而是因为不和他们做伴,不知道他们知识缺乏、人情不懂的缘故。即使知道了,去教训他们,但是因为大家不相接近的缘故就往往发生隔膜。我上面已经将父子不做伴侣的害处说得许多了,现在我再将父子做伴侣的好处说一下:(一)没有隔膜,父子间就会产生浓厚的爱情;父子一同做伴侣,那么常常在一起就没有隔膜。做父亲的知道小孩子的性情,而小孩子也知道他父亲的性情。大家既知道性情,彼此就发生适当的反应,不会有什么恶感发生。我和我的小孩子一鸣时常做伴的,所以他对我时常有亲爱的表示。他有时候见我回家来,就跑出来欢迎我,有时候还拉我的手,嘴里“爸爸,爸爸”的叫着。有一天,他祖母把他抱在手里,一看见我进去,就闭嘴而哭要我抱,好像诉苦的样子。有时候他穿着美丽的衣服,欢天喜地的走过来给我看;倘使我说一声好,那他就更加喜欢了。有时他唱歌给我听,拍球给我看,一种爱我的样子真令无子者见而生羡。(二)容易训育小孩子。和小孩子常常做伴,那小孩子不好的行为,做父亲的就可以 道,就可以训育他,而小孩子因为爱他父亲或怕他父亲的缘故,就能听父亲的话而改他不好的行为。一鸣有一天,用右手去拿墙上的一张挂图,我看见就轻轻地把那只手打了一下,他现出痛苦的样子。又用左手来抚摸打的地方,并且嚷叫着“ē——”的声音。后来他又用右手去拿鸟笼,我又打他的右手,他现出痛苦的样子,就缩手。歇了一刻,他又要去拿鸟笼,我又阻止他。第四次他又伸手去拿,但是才伸出去,立刻又缩回来,恐怕是因为怕我打他的缘故。还有一天,他把猫的耳朵拉得很重,而且显出很快活的样子。这是因为他不明了他的那样动作于猫是很痛苦的;后来我看见了,就立刻代猫表示痛苦的模样,而且禁止他不要再做。又有一天同他的母亲到野外去玩。玩的时候他要撒尿了。那块地方离家很远,来不及回来,他的母亲就叫他在草地上撒,他对他母亲说:“撒勿得格,爸爸看见要骂的。”他不肯在野外撒尿,是因为我同他在一起的时候,常常对他说不要随地大小便的缘故。所以做父亲的应当常常同小孩子做伴侣,以改正他不好的行为。(三)小孩子是容易教育的。小孩子的知识是很缺乏的,做父亲的应当常常同他做伴侣灌输给他一点知识。我有时候同一鸣看看图画,讲讲故事,有时候同他到野外去走走,有时候同他到街上去看看,随时随地多少总使他增些知识,得些快乐。这种例子,不胜枚举,所以我也从略不举了。有人说,做父亲的同小孩子做伴,那么小孩子慢慢儿就要轻视父亲了,父亲的斤两都被小孩子称过了,那做父亲的以后就不能教训他了;假使做父亲的不同小孩子做伴,除了应当见面的时候,就不同他说笑一句,那么小孩子就怕父亲了,骂也听了,打也不敢恨了,长大起来,就会可以成好人了。我说不然。做父亲的同小孩子做伴,并不是同小孩子轻狎。轻狎则小孩子容易生藐视心,而做伴则不要紧。以前颜之推先生说“父子之间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颜氏家训·教子篇》)。我说颜先生这几句话说得真不错,我们做父亲的实在应当如此。我们中国以前有几家旧家庭,也不是父子不做伴的。清朝乾隆的时候,有一位崔述先生,他的父亲是常常同他做伴的。有时候教他书,有时候同他到城墙上去玩玩,同他看看山呀,讲讲故事呀(北京大学《国学季刊》第二册)。你看崔先生父子间几多快乐。至于父子不做伴的,外表上做儿子的虽然怕父亲,但是他心里未必是爱父亲的。我看见有一位60多岁的钱老先生,他对待他的儿子是很严厉的,儿子也很怕他。有一天他的儿子在赌场上看赌,被他知道了,他立刻叫人去找他儿子回来,叫他自己脱去衣服跪在灶神面前。钱老先生就举起可怕的藤条在他30多岁儿子的身上大打而特打。你看这种威严,威到极顶了,似乎他的儿子以后永不敢涉足赌场了。不料过了10多年,这位钱老先生死了,他的儿子就大赌特赌了。现在我听说他的遗产,已去了一半了。你看这样严的父亲竞不能教好他的儿子,是什么缘故呢?我想这一位钱老先生只能一时禁止他儿子的行为,而不能够改他的儿子的心,所以到后来他的儿子非但去看赌,而且也要赌博了。倘使钱老先生当他儿子小的时候常常同他做伴,经常给他讲道理,教训他,那么父子间的感情就可以融洽,他的儿子也不忍背他的教训去赌博了。所以我说父子应当做伴侣的。

父母要和孩子交朋友

现代家长都渴望与孩子交朋友,但事实却难如人愿。为何许多父母和孩子成不了朋友呢?我们来探究一下原因吧!

要和孩子交朋友,就要多站在他们的立场想问题,体会在他们这种年龄状况下的一种心态,才能做到以心交流。而且,只有在同一立场上规劝才有效。有一次,老师向肖先生反映,他女儿上课吃泡泡糖。肖先生先问明原因,才知老师怀疑女儿抄同桌作业,暗地里调查她。女儿很委屈,就在该老师的课上故意捣蛋。肖先生感受到女儿的苦恼,就站在她的角度劝她:“你只有用好成绩给老师看,老师才会明白真相。而用吃泡泡糖这种无聊办法,更会让老师觉得你不聪明。”后来,女儿的这科成绩果然出类拔萃。

许女士和女儿的关系一直都挺好,因为她时常想女儿所想、急女儿所急,积极为她铺好路,创造条件。这样女儿再处于逆反期也愿意跟许女士交心。女儿的作文特别好,老师常夸她有灵气,有想法,但是想往更深层次挖“潜”,还需要更多的生活。女儿还是学生,想法会单纯些,要她立刻在生活、社会的角度上得到提高比较困难。但是许女士时常利用一些节假日的时间,陪着女儿出去走走,增加一些各地游历的经历。远到海南、哈尔滨,近到崇明东平国家森林公园,都曾经留下过她们的足迹。虽然花了不少时间,可这样的机会很难得,很多在学习压力下谈不出来的话题,一到了陌生的外地,许女士就能很容易地从女儿嘴巴里“套”出来,而且人在外面也的确放得开,其实这些年跟女儿平等地面对面坐着聊天儿的情况几乎全都发生在旅途中。像这样的妈妈,女儿怎么可能不跟她交朋友呢?

孩子为什么喜欢和孩子玩?因为在孩子眼里,大人总是大人,和他们的一颗童心是不对接的。要想和孩子交朋友,最好的方法就是以“童心”对童心。只有这样,你才能进入孩子的世界,关注他们的关注,惊奇他们的惊奇,感受他们的感受,和孩子们共同快乐地成长!

和孩子朝夕相处,我们每天都要讲很多话。我们可以将关系亲密的人称为“朋友”,那我们对待自己的孩子时,是不是也应该用对待朋友的态度和感情去和孩子交流呢?只有将孩子真正当做我们的“小朋友”,才会用朋友的身份与孩子交流情感和看法,虚心征求和倾听孩子的意见,赏识孩子的优点和进步,从孩子的视角去看待他们眼中的世界,才能用一颗童心去理解他们的发现和行为。有了这种平等融洽的关系,最容易与孩子沟通,也最容易被孩子接纳。

随着网络游戏的风靡,一批父母,先是为了儿子,后是为了兴趣,也纷纷“征战”网络游戏,出现父子同打、母子同线、全家齐战网络大战的“景观”。

“许多网络游戏,是靠耗时来实现迅速升级和更新装备的,为了让住校的儿子安心学习,我有时间就帮儿子打。”罗女士向好朋友传授自己的经验。原来,儿子小海平时住校学习,但因为“热恋”网络游戏,常常不去上课。罗女士了解到儿子的心愿后,主动向儿子学习打游戏。

罗女士学会打网络游戏后才知道,儿子为什么对游戏“痴心难改”,原来许多网络游戏在线时间的长短,夺宝的先后,往往决定了能否尽快抢占领先地位,而迟一两天打到“宝”时,“宝”也许就一文不值了。现在,每到儿子打到关键的地方,罗女士都会利用业余时间帮儿子打。

现在一到节假日,罗女士全家会来个“同室竞技”,开心得“无与伦比”。他们事先确定一个目标等级,然后大家在同一基础上开始打升级,最后达到目标等级的人为输,会被 惩罚”拖地、刷碗、洗衣服等等。“除了竞争,我们全家最愉快的是合作,这是我们全家上阵最大的目标。”说起全家打游戏,小海喜形于色。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大人发现自己的孩子正聚精会神地蹲在路边观察蚂蚁,便问:“你在干什么?”孩子仰起稚气的脸得意地说:“我在听蚂蚁唱歌。”大人哈哈大笑:“蚂蚁怎么会唱歌?”孩子不高兴地回答:“你不蹲下来听,怎么知道蚂蚁不会唱歌?”

这件事给我们很大启示:与孩子平视,是每个家长应该遵循的原则。家长要被孩子所接受,是不是也应该找准自己的位置,蹲下来,听孩子说话,了解他们的思想,知道他们想什么、做什么呢?有许多事情,用我们成人的眼光来看,怎么也理解不了,这就需要做家长的有变换角色的意识,用孩子的眼光来看他们的世界,才能看懂孩子。其实,“蹲下来”不只是身体上简单的一个动作,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思想观念同样要“蹲下来”,改变居高临下的姿态,成为孩子平等自然的同伴,相处融洽的朋友,让他们感受到家长在和自己一起玩乐、一起成长。只有用心感受孩子纯真的笑容,用心聆听他们稚嫩的声音,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世界。

本文Hash:1e8146d3f26657366bb982e091cefbc3b542e512

声明:此文由 BitettFan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