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待孩子不要说“但是”

在家长和孩子的对话中,我们可能见到过这样的情形:

女儿对妈妈说:“妈,你们周末带我去游乐场吧?”

母亲回答:“我知道你周日休息,很想去玩……”

话听到这里,女儿脸上露出了充满期待的笑容。

结果老妈话锋一转,道:“但是,这周末你得在家学习。”

刚刚还兴高采烈的小脸,马上变得黯然无光了……

只是简单的两个字,却让孩子的脸色由晴转阴,“但是”的威力真的有这么大吗?

提醒身为父母的您,千万别小看这两个字,心理学上,有个很重要的避免亲子冲突原则,就是:不说“但是”法。

有些父母听从心理学家的建议,常找机会和孩子交流,要听孩子说话,于是他们耐着性子听完了孩子要说的事儿,接下来就说:“是,我了解你的意思,但是你的想法是错的。”

有些父母也的确花了时间称赞孩子,说出口的却是:“你很聪明,但是太懒了些。”

这些原本想传达善意的沟通,会因为父母所用的“但是”一词而导致前功尽弃。因为孩子老早就知道,“但是”二字之前都是场面话,只有“但是”后面接出来的话,才是父母真实的心声。

不说“但是”,那该说什么呢?

建议父母用“如果……会更好”来取代:

“想打球是件好事,如果你能先把功课做完,那就更好了……”

这样听起来是不是很清楚了呢。

举个例子,我们一起来练习一下这一沟通技巧:今天是朋友的婚礼,本想一家人去祝贺,可儿子放学回来说他不想去了……

不当的做法是,对儿子说:“我知道你累了,但今晚的喜酒,你一定得陪我们去。”

正确的做法是,对儿子说:“我知道你累了,如果能够在稍微休息后,你还能陪我们去参加婚礼就更好了!”

别老是对孩子说“我不要你了”!

别老说“不要你了”

“你再调皮,妈妈就不要你了!”这是很多家长在教育不懂事的孩子时经常说的一句话,甚至有的家长还故意藏起来,直到孩子停止了某种行为后,妈妈才出现在孩子面前。然而,这个被很多家长惯用的招数,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有很大伤害,甚至不亚于对孩子体罚。

心理学家认为,家长假装遗弃孩子的做法,大大破坏了孩子的安全感。发展心理学认为,儿童在很小的时候,会强烈地依恋父母或其他的养育者,这种依恋关系会让儿童的心理得到安全保障,他们在探索外部世界时,会有一种安全感做支持。同时,当他们遇到危险,感觉到恐惧的时候,父母的怀抱又会带给他们抚慰和保护,为他们再一次去探索外部世界提供支持。良好的依恋关系,是孩子在与父母或抚养者的接触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如果假装遗弃孩子,那孩子会认为,最值得信赖的人都不要自己了,保护自己的人没有了,这对他们幼小的心灵是很大的伤害。心理学大量研究表明,依恋关系遭到破坏的儿童,均会出现行为退缩、敏感、自卑、多疑、情绪不稳定、难以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等表现。

当然,家长并不是真的要抛弃孩子,只是想通过骗孩子来达到让他听话的目的。但是,对于不懂事的孩子来讲,是无法区分家长的表面行为与内在动机的。两岁左右的幼儿,对别人情绪的理解很有限,他们往往通过别人的面部表情、外部行为去认知别人的情绪,而对成人一些复杂的内心体验难以理解,他们会把爸爸妈妈的离开,当成是真的离开。

因此,心理学家建议,在惩罚孩子的时候,也要在保证孩子安全感的前提下进行,否则,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将得不偿失。

本文Hash:7d851865a7b92285b83d64d6bda4a89ef294736c

声明:此文由 clif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