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成为专才还是通才

20世纪80年代中期,哈尔滨市掀起了一股“钢琴热”,许多家长都节衣缩食,甚至东拆西借,为自己的孩子购置了钢琴,聘请了家教,期待着一批小钢琴家的问世。当时有些老邻旧舍的朋友也劝我们给陈磊买一台。

陈磊从小乐感很强,手指也长得细长,悟性又好,没准真是块“钢琴家”的好材料。但当时的家庭财力的确难以承受这方面的投入,因此,我们只得放弃了。至今提起这事,我和爱人都颇觉遗憾,这也算是一次失误吧!

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哈尔滨市少年宫小雪花合唱团招收小演员,陈磊受学校推荐参加考试,被录取了。从此,我和爱人也加入了“陪练团”,一周几个晚上都泡在了练歌厅外的走廊里。偶尔,我们从门缝儿看看练歌的女儿,虽然她个子最小,但蛮认真,蛮有精神头儿。看样子,她将来也许真会成为一名歌唱家吧!

不知不觉一个月过去了。我和爱人合计,该与教师沟通一下了。辅导教师告诉我们:“陈磊这孩子很可爱,表演能力不错,但嗓子条件一般。”还有什么可说的,“可爱”代替不了我们所期望的东西。尽管陈磊唱得挺来劲,我们还是到此“刹车”了。

人的成才有很多先天的、后天的和环境的因素,孩子成才之路也不只一条,能“专”则“专”,宜“通”则“通”。只要将孩子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和身心健康的人,人尽其才,就是最大的成功。如果不从实际出发,一味地追求孩子的“拔尖”、“专长”,在认识上陷入误区,在行动上进行误导,就会出现误事的后果。

打那以后,我们不再琢磨培养她的“专长”了,而把着力点放到她的学业进步和争取全面发展上。比如帮助她从小立志,让她逐步养成一种不甘落后、争先向上的精神。我们给她买来了很多中外名人少年时勤奋学习的故事书籍,介绍古人“头悬梁”“锥刺股”的精神,告诉她任何一位学业上出色的孩子和事业上成功的伟人,都是下苦功努力拼搏的结果,鼓励她与同学们比高低。

从7岁到14岁,这是孩子智力发展的又一个高潮期,而这段时间孩子是在小学和初中度过的,主要又是小学阶段。这段时间,如果只注重对孩子某一方面专长的培养,而忽视对其综合素质的开发和教育,便失去了素质教育的又一个“黄金期”,培养出的孩子很可能是个“半成品”。

因此,我们特别重视让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求她上课注意听讲,课后按时完成作业,字要写得工整。为激励她自我约束,我们从不限制她在外面玩,但讲明前提条件是必须完成学习任务,结果她从没因为玩而影响完成作业等。

针对小孩子学习上容易马虎的特点,我们要求她从小学习上就要认真,要求她心要静、坐要稳、看要细、写要清、算要准。我们还经常自编一些练习题让她做,这些大都是容易马虎出错类型的题目,或者是运算比较复杂的题目,对她很有帮助。

为了使她能在学习上拔尖,我们较早地注意了她思维能力方面的培养,主要着眼于学习上的灵活性。

小孩的思维比较简单,不易拐弯。我们就买了一些智力测验方面的书籍出题让她思考,反复训练。还有意地找来一些比较复杂的数学题,让她演算,以拓宽她的解题思路。这样做的结果,一方面使她总感到自己还有许多不足的地方,不沾沾自喜,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她学习上的应变能力。

我们还注意培养她良好的思想品德,支持她参加班级和学校的各项活动,增强集体荣誉感,鼓励她在活动中为班级、学校增光。她在小学一直是学生干部,后来还当了学校少先队的大队长 ,我们就引导她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样样事情走在前头,发挥表率作用。结果,她在同学中间很有“人缘”,大家都很拥护她。

就这样,一直到小学毕业,虽然没有开发出她的特长,也没给她定向,但她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却明显高出同龄的孩子,为以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高中毕业前,陈磊曾对我们讲:“我实际上属于各方面、各学科均衡发展的综合实力型的学生,我若是集中精力攻某一科,也是可以创造成绩的。”

我们的女儿虽然在早期教育和学校教育阶段没成为什么“特长生”,但她走的仍是一条成功之路、成才之路,用她常引用的一句话叫“条条大路通罗马”。

想让孩子成才打还是不打?

多数人信奉不打不成才

记得女儿刚出生时,我们夫妻谈起打的问题。妻子直截了当地说:“你要敢碰她,我就打电话叫警察。”在美国生活过一段的人都知道,这可不是闹着玩儿的。她当然不需要叫警察。因为我也反对打。

不过,打孩子对不对,远还没有定论。美国大部分州是禁止打孩子的。但在许多州,对孩子体罚还是合法的。根据一个调查,在巴西,19%的人相信合理的“打屁股”是必要的,这个数字在美国是55%,希腊是87%,全世界平均是52%。当然,这种调查未必准确。但是,说世界上大致一半的人口支持体罚,恐怕不过分。《今日美国》采访了2位企业总裁,发现他们都是在体罚中长大的。甚至有人说,体罚使人懂得守纪律,办事严肃认真,尊重权威,有组织性,这些都是企业总裁的必要素质。有世界经理之誉的前GE总裁JackWelch,很感念母亲的教育。他的母亲是个动不动要用鞋子来揍他的严母。SaraBlakely从小经常被打屁股,甚至把所有的内裤都穿起来作为防护。如今她长大成人,成为内衣公司的总裁。她做的内裤也许并不为防止打屁股而特别设计,不过,她有一亿美元销售额的公司的名字叫Spanx,就是从“打屁股”(Spank)中来的。

然而,我们需要知道,这些企业总裁,大多是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长大。当时体罚很普遍,他们受体罚并不能说明他们有什么特殊,更不能说体罚造就了企业家。我说这些,无非是想提醒大家,体罚的事情,尚无定理,即使在美国,信奉“不打不成才”理论的人大概还是多数。

不打孩子更要掌握教育方法

体罚是建立在大人和孩子之间体力不对等的基础之上的暴力行为。当你体罚时,你就是向孩子灌输了以强凌弱的合理性。这有两个后果:第一,孩子接受暴力原则,长大了会欺负人,甚至会欺负到老子身上。第二个后果,对现在的来说就非常实际了。从体罚中,孩子知道大个子可以欺负小个子,以后在外面碰到大个子,就会有恐惧感,觉得人家可以合理地欺负自己,影响其自信心。

当然,仅仅坚持不打孩子,但不知道在不打孩子的情况下怎么教育孩子,也是不行的。打不打孩子其实涉及到一个更深的哲学问题: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应该是相对平等的,还是权威式的?这直接关系到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打孩子,其实是父母和孩子之间权威关系的一种表述。如果仅仅放弃打孩子,却保持这种权威关系,并用其他的形式表述或重申这种关系,那么孩子的成长还是会受影响。

了解孩子的心智发育过程

父母应该了解孩子的心智发育有一个过程。比如一个两三岁的孩子,做错事情不是出于有意,而是能力不到,就像晚上尿床一样,自己无力控制。父母的职责,是帮助他们逐渐认识到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而不是靠体罚培养他们一种动物式的本能、不加思考地回避某些事情。另外,暴力的方式,还会产生两种“抗体”:第一,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信任和感情纽带被破坏,等孩子长大真需要父母指教和帮助时,他们就不来找父母了。第二,体罚频繁后,孩子对体罚不当回事,体罚也就失去了棒喝的作用。

我不能否认,权威式的教育培养的某些品性,如服从,纪律等等,在某些领域还是有用的。比如军队,工厂,都更需要尊重权威而不是挑战权威。但是,世界在变,创意型的工作越来越多。特别是在中国,过去是计划经济,你听父母、老师和领导的话,服从权威,权威会给你安排职位甚至你的一生,用不着你操心。现在是市场经济,大 毕业学校不包分配,从学什么、怎么学,到走什么人生道路、选择什么职业,都要自己决定。所以,孩子还是从小学会在和父母的对话中独立思考,自己为自己做决定比较好。

最近美国有项研究证明,从小挨打、挨骂的孩子的平均智商为98,那些不挨打或几乎不挨骂的孩子平均智商为12(人口的平均智商为1)。这四分之差很可能是因为不打孩子的父母花了比较多的时间讲理、解释,增加了孩子和大人之间的互动。换句话说,不打孩子更符合“常青藤原则”。

本文Hash:c74ab89e3ce43ef19279768ee6b5ef68c6123593

声明:此文由 飞舞九天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