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一定非要听家长的话

培养听话的孩子,要孩子听话,这是大部分中国家长的观念。听话的孩子好带,能省去许多麻烦,长大后执行力强。但听的孩子在家长的指挥下放弃了童年的欢乐,早早地开始学习各种各样的知识与技能。

●苹果不一定是红色

一位幼儿教育专家到国外看到一个幼儿用蓝色笔画了一个“大苹果”,老师走过来说:“嗯,画得好!”,孩子高兴极了。这时中国专家问教师:“他用蓝色画苹果,你怎么不纠正?”那个教师说:“我为什么要纠正呢?也许他以后真的能培育出蓝色的苹果呢!”

其实外国教师或家长这样容忍孩子“不听话”是有道理的,它可以保护孩子的想象力,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当然允许孩子“不听话”指的主要是思维上的“不听话”,孩子们看到的世界是独特的,他们的想象力是很丰富的。如果我们用成人的思维方式对他们粗暴地干涉,就会扼杀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乖孩子更多是庸才

著名的德国心理学家海查曾做过如下的实验:他对二至五岁时有强烈反抗倾向的100名儿童与没有这种倾向的100名儿童追踪观察到青年期。结果发现前者有84%的人意志坚强,有主见,有独立分析、判断事物和做出决定的能力。而后者仅有26%的人意志坚强,其余的人遇事不能做决定,不能独立承担责任。

综合来看,“乖孩子”真正成为社会精英、业界尖子的不多,他们大多在一般劳动岗位上工作。当然,并不是说“不听话”的孩子就一定聪明,出尖子。孩子的“听话”应更多体现在生活规矩、行为道德上,而孩子天性好动,鬼主意多,父母应做出正确的引导,用于在学习和对待事情上。当孩子出鬼主意时,父母可以与孩子一起挖掘更多的乐趣,引导他们应用在实际生活上。

●不要让孩子盲目听话

童话大王郑渊洁说他从来没有对自己的孩子高声说过一句话,也从来没有说过“你要听话”。“因为我觉得把孩子往听话了培养那不是培养奴才吗?”心理学家认为,三岁的孩子不反抗,就不是正常儿童。即使五六岁的孩子,他们的反抗行为也是很明显的。

我们应该培养的是一个不盲目听话的孩子。孩子不但不盲目地听我们的话,而且对所有值得她怀疑的问题,她都会有自己的思考,并且可以无所畏惧地说出来。而这个“无所畏惧”依赖于平时一个宽松的环境,假如她面对的是一个严厉的环境,她不敢说。我们只要从小告诉他一个原则,一个标准。在这个标准下,他知道什么东西去执行,什么东西坚决反对,掌握好这个度就可以了。不是不管他们,而是怎样合理地管的问题。

相关链接

常常听到父母抱怨:“我真不知道该怎么说我们家的孩子!不管我好说歹说,他一概不理,事事都和我们对着干,真是个十足的叛逆者。”

幼儿心理学家认为,三岁至六岁的孩子,本来就处于反抗阶段,无论你多么有权威,只要不合他胃口,他就会反抗到底,用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话来说,这个时期叫“自我中心”时期。曾有专家做过这样的研究:将两岁至五岁的幼儿分成两组,一组反抗性较强,另一组反抗性较弱。结果发现,反抗性较强的幼儿中,有80%长大以后独立判断能力较强;反抗性较弱的幼儿中,只有24%长大以后能够自我行事,但是独立判断事情的能力仍比较弱,常常依赖他人。因此,专家认为,反抗行为有时侯意味着孩子有其独立自主的想法,不受干预也不受支配,这正是孩子发展判断力的良好时机,值得父母重视。若只一味要求孩子服从你,那么他的判断力自然就难以发展。 文/恒初

家长一定要知道孩子不听话“打”不是最有效的

刘老师班里有两个特别的孩子,他们共同的特性是记不住教训,属于记吃不记打类型。年龄小点的是又又,总是隔三差五地忘记把作业本带回家。开始妈妈还可以原谅他,屡教不改后,少不了挨顿打。这一天刘老师接到又又妈妈的短信,让刘老师转告又又说:“如果今天再不把作业本带回来,我请你吃红烧皮带!”刘老师真是哭笑不得。

年龄大一些的鹏鹏,经历的“暴力”可是不少,很少有二年级的孩子会挨这样多的打。鹏鹏从小跟着爷爷奶奶,很受宠爱,在上学后才回到父母身边。上学后他三天两头和同学发生冲突,同学告状,刘老师只好请家长。家长很生气,回家就狠狠地打他一顿。以后形成恶性循环,他打人,家长就打他。一年多过去了,鹏鹏没有长记性,一不如意就打人,回家里再挨打。

刘老师不知道怎么办好。这两个孩子真让刘老师伤脑筋。

孩子为什么会这样

这样的事情在很多孩子身上都发生过,这不是简单的记忆力问题,更趋向于情绪问题,甚至是心理问题。

人的记忆很多时候受意志左右,意志告诉自己一定要记住什么,自己就会记住;如果意志让自己忘记或回避一些问题,它就会告诉大脑“忘掉它”或者“不去想它”,于是人就会真的暂时忘记,或者不去想这件事,甚至还会刻意地做其他事情冲淡对此事的回忆。

什么状态下人会如此呢?当感受到压力或者威胁时,人就会形成一种自我保护的自觉防御行为,以缓解眼前的压力。孩子在压力或恐惧状态下,就会让自己忘记这些教训。

请妈妈注意

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要施加压力

孩子记不住把作业本带回家,最初的时候是意外,但由于孩子胆怯,又没有应变的办法,只好等着妈妈批评。当有第二次、第三次的遗忘发生时,孩子已经很小心了。再多给孩子几次机会,孩子就会记住,而妈妈往往等不及孩子自己建立提醒机制,就开始批评、打骂孩子了。

人都有情绪。在情绪不佳的时候,意志就会想办法控制情绪。为了让情绪平稳,意志往往告诉孩子一些方法,求得心态的平衡,最好的办法是报复,用“错误一直延续”来报复家长。当挨打或者被惩罚的时候,意志会让孩子学习遗忘,忘掉痛苦,在报复的成功中找到快乐。这就是孩子记不住教训的重要原因。

抵触和逆反情绪往往来自于童年的烙印

孩子屡教不改,很多事情要归结到内心。说得通俗点,就是孩子心里有一个没有解开的疙瘩,这个疙瘩像依然会流血的伤疤,只要有人碰触就会让他内心疼痛不止,这就需要孩子把内心压抑的痛苦宣泄出来。

案例中的鹏鹏很可能就是一个内心充满伤痛的孩子,在没有人了解的情况下,他自己在伤害和被伤害的旋涡中挣扎。这里的原因有很多,每个孩子都爱妈妈,因为妈妈是安全岛,有妈妈就有一切,离开这个安全岛,孩子就会忧心忡忡。建立这个安全的纽带应该在幼儿时期,牢固地确立这个关系是在孩子一岁半到两岁时。如果孩子这段时间和爷爷奶奶生活,几乎看不到妈妈,就会把心里的依恋和老人拴在一起,形成牢固的纽带。

当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被要求回到父母身边的时候,心却留在了老人那里。如果父母恨铁不成钢,经常训斥打骂孩子,孩子就会觉得委屈、不平,他压抑的情绪就会选择一种方式宣泄出来。有的孩子会打人,有的孩子会想老人而哭泣,等等。

强化训练

给孩子积极的暗示

心理挫折会唤起孩子的心理防御机制,从而使他想要忘记曾经的痛 苦和忽视将要发生的痛苦。要想让孩子树立起信心,就要给孩子积极的暗示,告诉他:“孩子,这对你来说可能有困难,但你还是有很多天做到了,不是吗?你一定能做到×××!加油!”再给孩子画一个表格贴在墙上,一天没有忘事,就和孩子一起在上面画一个红旗,或者贴一个小红花,忘事的时候什么都不做。

本文Hash:84224524bc3f3e8192f945d2749885221065af8c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