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让孩子在家庭里感到安心

美国人看了我的孩子们的电视访问,都觉得不可思议。当记者问他们怎么才走到今天这一步时,他们都回答说是因为东方式家庭的价值观。

在韩国,很多人特意把孩子送到美国留学,但是在美国出生、接受美国教育的人竟然如此推崇古老的东方式教育。

因此,许多人都对我们的家教方法很好奇,特别是生活在美国的韩国父母。

但是,我想告诉他们,我们家的教育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我们夫妇只是将我们从父母身上学到的东西,结合西方文化,并从中找到适用于孩子们的方法。

我父亲很推崇西方式的社会奉献精神,他也从来没有男女差别的意识。当年我出生时,家里的老人感到很失望,但他却夸下海口,说一定会把女儿教育得比儿子还好。我不到20岁就被父亲送到美国留学,当时正是家里比较艰难的时候,由此可见父亲对我有着怎样的期待了。

相反,我先生的家庭受儒家思想影响很大。他出生在济州岛的书香世家,家里代代都是老师,据说其十三代祖先文卿公还做过朝鲜国王的老师。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很多儒家的传统思想在他那里根深蒂固。

比如作为家里的长男,他有很强的责任感。工读期间,没有经济能力孝敬父母,但即使是去银行贷款,我先生每月也会给父母寄钱过去。后来我才知道,我公公并没有花这些钱,而是都存了起来,再加上自己的钱,以儿子的名义去买地。每次想到这美丽的父子之情,我仿佛领悟到了儒家式家庭主义的精髓。

作为一名历史社会学者,我十分了解儒教社会。我先生也通过留学生活吸收了西方价值的优点。我们身上的这些价值观念,自然地渗透到了孩子们身上。所以,在我们夫妻的教育下,孩子们等于说是同时接受了西方现代教育和东方传统教育的洗礼。

当然,教育的过程并非总是一帆风顺,东西方的差异和碰撞,一不小心就会产生极端矛盾的价值观,我们尽量去调节,虽然这样做起来并不容易。

令人遗憾的是,当今社会上接受美国教育长大的孩子,一说起东方式教育,首先的反应就是就“不合理、不恰当”,他们觉得父母那一辈所持有的儒家价值观是陈旧的、保守的。当然,孩子们抗拒东方式教育,自有他们的理由。比如,父母们没有真正地将东方式价值观的优点在生活中表现出来,或者,父母也没有真正理解东方式价值观的精髓。

真正的东方式价值观,是让我们在家庭里感到安心,让家庭成为我们的骄傲和进取的原动力。家庭是一种回归,是我们的根基所在,不管遇到任何困难,家庭是支撑我们走下去的力量。

而我们的东岩文化研究所,也主要是对东方式价值观进行比较文化的研究,希望通过这样的努力,让孩子们找到自信心和自豪感。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持续进行演讲、召开讨论会、出版月刊、开发网页,做了大量的工作。在过去50年中,通过东岩文化研究所的社会服务活动,孩子们理解了自己的父母,同时也找回了自我身份和自信心。

另外,在东方传统中,孝顺父母很重要。我的父亲就是个大孝子,我也受到同样的教育,把“孝”字作为我平生的座右铭,尊敬和孝顺我的父母。

还有,不管是美国式教育,还是东方式教育,都很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记得小学三年级的暑假,父亲就让我独自去黄海道的爷爷家。当时还没有现在这些大众交通工具,我又领着两个淘气的弟弟,从首尔去遥远的黄海道平山的爷爷家、瑞兴叔叔家、南川大伯父家,还有沙里院外婆家等。即使现在看来,这些距离也 近,但在那个年纪,我却能够平安来回。这样的机会和经历,让我获得了很大的自信心。

在20岁前后,孩子就要独自开拓自己的人生,父母能够给孩子影响的时间不是很长,所以,在孩子离开家之前,父母应该尽全力去培养,在此之后,例如选专业啊、工作啊、择偶啊,就靠孩子自己去决定吧。毕竟,父母不可能一直陪在他们的身边。

所以要培养孩子独自判断的能力,这样,离开父母,孩子也能好好生活。

另外,要说的一点是,不要一开始就期待能从孩子那里得到回报。“养儿防老”的观念并不怎么时髦,在很多时候期望越大,失望也越大。

很多父母在抱怨,说子女对待他们照顾不够周到,不知道回报。其实,作为孩子,他可能因为事业正处于上升期,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回家探望父母;他可能还没有发展太好,没办法给父母太丰厚的条件,让父母享清福。当然,他也可能并没有尽到心。

但是,培养孩子是做父母的责任,责任尽完,就可以安心了。至于回报,那是孩子的事情。

为什么不换个思维方式呢?养育孩子的过程、孩子在身边的日子,就是孩子对父母的回报。因为,作为父母,我们都因为有了孩子而倍感幸福。孩子带给我们生命的安详和愉快,是其他任何人都替代不了的。

不要让孩子窝在家里成为宅宝宝

网络时代蹦出了“宅男”、“宅女”。可让人担忧的是,现在的孩子也喜欢“宅”在家里。在调查中发现,寒假近六成的学生喜欢呆在家里玩,上网、看电视的时间多于运动,成了名副其实的“宅宝宝”。

“宅”成了孩子的时代特征

开学了,家长们交流起孩子的寒假生活,大多摇头叹息。一位母亲说,她10岁的儿子寒假只想在家上网玩游戏,连门都不想出,父母要用半强迫的方式才能把他带出门;而她同事的女儿8岁,整天只想闷在家里看电视、吃零食。这位妈妈感叹,小时候贪玩,父母的惩罚就是不让出去玩,而现在想带孩子出去玩,反而好像在惩罚他们。

女儿还在上幼儿园的谢女士也抱怨说,最怕孩子放假。在幼儿园,女儿能和小朋友一起玩,每天还有老师带着进行户外活动,可一回到家里,和小朋友的互动少了,户外活动也少了,在家就是看电视、看动画片,但自己又工作繁忙,看着越变越“宅”的宝宝也只有一声叹息。

孩子容易“宅”出病

武汉市儿童医院儿童心理行为问题专家林俊主任说,“宅宝宝”一般有三大显著特点:一是十分痴迷于某件事,娱乐活动过于依赖电视或电脑游戏,足不出户。二是父母忙于工作,孩子交给长辈照顾,长辈呵护较多,孩子自我意识强。三是宝宝对户外活动提不起兴趣,不乐意主动和小朋友们交流。

林主任介绍,这样的宅宝宝将让人产生一连串的担忧:孩子窝在家里上网看电视视力急剧下降,总有一天会变成“小四眼”;大量零食加上缺乏运动锻炼,孩子体重暴涨,家长又不得不找医生寻觅“减肥”妙方;而孩子长期足不出户,不交流不说话,难免变成“闷葫芦”。

林主任说,现在城市生活方式的改变,让孩子们能成群结队一起玩耍的机会十分少,而孩子们一起玩耍是锻炼孩子社会适应性和相关能力的最佳机会,“宅宝宝”们因为缺乏群体活动,心理问题就十分值得关注,这部分孩子一旦走出家这个小小的空间进入学校,接触陌生人、陌生环境就容易缺乏安全感、不会交往,出现人际交流困难、行为退缩。加上自我意识强、社会容忍度较差,一旦回到学校,有较强的纪律性,孩子就容易出现逆反情绪。

帮助“宅宝宝”大改造

“宅宝宝”们形成有许多因素,缺乏交流和沟通是主因。林主任说,要改造“宅宝宝”首当其冲是要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对“宅宝宝”的生活进行合理计划和安排,按时作息,看电视、上网的时间多控制,规划出更多的时间专门用于带宝宝走进自然或参加与其他孩子们一起的活动,和宝宝多交流,增加他们对户外活动的兴趣。同时,让孩子多动手做,代替用钱买,找回孩子的动力,也帮他们找回玩的快乐。另外,各类假期兴趣班、学校或社会组织的儿童活动也值得参加。只有让“宅宝宝”走出去,多参与人际交往和社会活动,才能从根本上消灭他们的健康隐患。

本文Hash:7bb99ba5c36a7bd67b8c57f7b41644e25cdb25ef

声明:此文由 链世界-开阳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