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拥有一颗感动的心

让孩子拥有一颗感动的心,让孩子体验各种情感,也会带给孩子不一样的感觉,丰富孩子的内心世界。这样才会给孩子一个健康的人生和良好的心理状态。

那么,为了不无聊地度过每一天该怎么做呢?答案是体验感动。拥有一颗会感动的心是不会觉得无聊的。例如,可以是在学习上实现一个目标,自己不擅长的运动变得上手了;可以是兴趣方面的,像采集昆虫标本、读书、下围棋象棋之类的;也可以是学习做饭或串珠手工艺等。不管是什么事情,只要有目标,那里就应该有体验感动的种子。在户外活动时,有的孩子仔细观察小生物拼命挣扎活着的情形而深受感动,感慨活着是多么美妙的事。所以父母要培养孩子寻找感动的种子。感动的种子到处都有,只要你用心去寻找,就会发现它一直就潜伏在那里。

对于老是感觉无聊的孩子,一次家庭旅行也可以是很好的契机。一年一次的长途旅行还是不错,但经常去近郊玩会更有效果。比如,在夏天,可以去周边的野营基地或家庭旅馆旅行,通过野外的真实生活体验让孩子发现,平时司空见惯的场景竟也充满惊奇和趣味,就连点燃篝火这样的小事也可以成为感动的契机。又或者是在家庭旅馆,父母和孩子之间可以边看着忙碌的服务员边探讨一下饭菜之类的感想,也可以在上午出门散步时观察欣赏下路边的花草昆虫。在这种时候父母就尽情享受当向导的乐趣吧。“这是地榆,爸爸小的时候一直叫它蒜头鼻子,你看,长得多像小丑的鼻子。”“这花叫三叶草,虽说看起来像杂草,但这个世界上却没有叫杂草的草。”父母可以跟孩子进行类似的会话。会话主题可以是白云、树木、小鸟等等,只要是能让孩子注意到平时不曾留心过的事物就行。这样的话孩子们就会发现,原来任何世界都藏有小小的物语。

在城市小型旅行的话也是可以的。偶尔一次在高级餐厅的家庭聚餐也不错。这样可以让孩子观察周边忙碌着的工作人员,让孩子了解到世上有多种多样的工作。

但是并不是说无论孩子做什么,只要能打发无聊的时间,父母就可以放任不管,这是很失败的教育方法。曾经有这样的一个例子,在野营地,有个孩子很无趣似的把捕捉到的昆虫扔进篝火里。由于给人感觉实在是过于随便,不禁让人怀疑他只是因为无聊而已。他的父母在旁边却什么也没说。

当忧心的熟人说不应该把活着的小动物扔进火里时,他的父母却如此回答:“我家奉行的是自由放任主义,孩子做什么我们从不多嘴。”听了这对父母的话,我心情很差,孩子只因无聊就轻易夺取动物的生命,这样的事本是不能容忍的,却被这对父母说成是奉行自由放任主义,这是他们及其不负责任的做法。话说回来,这个孩子肯定是内心非常空虚、并且平时很少体验到感动的孩子。野营地藏有这么多感动的种子,而他却从没想过去寻找,而是残忍地把昆虫扔进火里。或者是因为他平时很少关心外面的事物,所以才会无动于衷地把活着的东西扔进火里吧。相反地,意志力坚强的孩子懂得温柔,知道怜爱生命珍惜生命,像昆虫之类的微小的生命也会懂得去怜悯。

这样的孩子是不会觉得无聊的,即使无聊也懂得如何通过正确的方法打发无聊,比如做运动或者是热衷于某种爱好,就是不错的消除无聊感的方法。

让孩子拥有一颗感激的心

“妈妈,这个六一儿童节送我什么新礼物?”、“妈妈,六一儿童节我想要一个和隔壁明明家一样的遥控飞机行吗?”、“妈妈,我还想要那个……”六一儿童节带着美丽的笑容来临了,当孩子提出这样那样的要求,作为父母,你是接受还是拒绝?你怎样能让孩子懂得感激而不是一味要求,怎样让他们了解,最值得珍惜的不是五光十色的礼物,而是亲人,是快乐,是爱。

六一儿童节是孩子们的节日,很多父母都会精心为孩子选购节日礼物,现在的孩子一般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大多是在蜜罐里长大的,在家享受着“小皇帝”、“小公主”般的待遇,然而由于父母的爱是无私的、不图回报的,久而久之,孩子们便对各种各样的爱习以为常,并认为是理所当然,只知接受,不懂回报;只知道享受,不知道感激。甚至有些孩子在每一个节日都理所应当地向父母索取礼物,如果没有达到目的就大为不满。

毫无疑问,孩子喜欢礼物。然而作为父母,最应该送给孩子的礼物是一颗学会感激的心。希望孩子可以对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有一颗感激的心,教给孩子学会珍惜身边的爱,而不是迷失在这个五光十色的物质世界里。

那么,如何让孩子拥有一颗感激的心呢?方法有很多,但是都需要持之以恒。

让孩子感受缺失和满足。对于刚刚出生的孩子,爸爸妈妈会一听到哭声就去照顾他,让他感到满足和安全。但是如果到了五六岁还这样,孩子可能就会觉得父母给自己的一切照顾是应该的,自己想要什么就是什么。此时,体验缺失、体验挫折是他们需要开始学习的内容。例如当孩子玩完玩具不收拾的时候,可以先不管他。等他下次找不到玩具焦急的时候,再帮他找出来,一来可以让孩子体验缺失,二来可以让孩子形成良好的习惯。另外,父母要让孩子在生活的物质条件上有些不足,也不要提供最好的享受。这种些许的匮乏感,会激起他珍惜物力与福分之心。

给孩子树立榜样。模仿是孩子的天性,榜样对于孩子的作用是巨大的。如果经常看到自己的爸爸妈妈细心地照顾爷爷奶奶,孩子也可能会学着给爸爸妈妈倒茶,学会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如果他能经常听到其他人施恩和报恩的故事,他也可能会照着做。因此,爸爸妈妈的以身作则和感人的故事都能帮助孩子形成感恩观念,并付之以行动。

在不同的角色体验中成长。自我中心,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是儿童思维发展的一个典型特征。孩子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可以体验不同的人物,从而理解身边人对自己的关心和帮助,学会感激和关心别人。有过扮演家庭成员经验的孩子更能对父母产生感谢,更愿意帮助爸爸妈妈;经常在角色游戏中扮演帮人者和被帮助者,都会让孩子更愿意去关心他人。因此,鼓励孩子多进行角色游戏,并在游戏中指导孩子学会感激和帮助他人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

另外,父母还需要学习在节日里如何处理礼物。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妨参考一下西方父母的做法。美国心理专家建议,如果父母们知道孩子将从亲戚那里得到很多礼物,那么他们完全可以考虑减少自己在送给孩子的礼物上的开销。玛丽。夏洛克是《与孩子简单生活》一书的作者,她建议在过节时用游戏的方法代替传统的礼物馈赠:每个人都带一个包装起来的礼物,可以是二手的或者便宜的。每人抽取号码,可以在一堆礼物中选择一件,也可以选择别人已经打开的礼物。或者,也可以考虑用自己制作的礼物代替买来的礼物,比如相册、镜框、孩子唱歌表演时的录像带等等。

每次 子向你索要礼物时,你就告诉孩子:“把它写下来,列成一个愿望的单子。”随着节日的临近,孩子会给你一个愿望的清单。你也许有能力购买孩子愿望清单上的所有物品,但这并不是问题所在。从幼年起,孩子往往从电视和朋友那里得来一种观念,认为拥有最新最好的玩具会让他们更快乐,更受欢迎。“孩子索要东西是种情感需要―――需要被接受、被喜爱,或者成为群体的一员。”心理学家说,“所以你需要让你的孩子了解:他是怎样的人与他买了什么或拥有什么没有任何关系。讲明白这个道理的最好的方法是示范,你自己做事或者评论他人的时候千万不要物质至上。”

也许年幼的孩子发现,他从父母那里索要不到的礼物,每次都能从祖辈那里得到。于是,他会直接找爷爷奶奶要玩具,通常都能得到。在某种程度上,老人容易溺爱孩子,但这不能以牺牲你要灌输给孩子的价值观为代价。你要对老人的礼物表示感谢,同时表示,你愿意你的孩子不把任何得到的东西都视为理所当然。对你的父母你也可以这样说:“我知道从小你们就教育我要节俭。现在我希望教给孩子同样的美德。”

另外,要鼓励你的父母和孩子一起活动,比如在院子里玩捉迷藏游戏,或者翻看以前的照片,这些都不需要买什么东西。“孩子最想要的是家人的陪伴、关注和爱。”心理学家说,“礼物不会长久,但回忆却会永存。”

本文Hash:f92a4c90f5a7edf5e5ca78dfc8d3e1d7c378ab25

声明:此文由 梦相随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