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家长需要统一观点

宝宝在幼儿园吃饭很好,可到了家里却这不吃,那也不吃的;在幼儿园听话又勤快,能主动把桌椅摆得整整齐齐的,还能关心、照顾小伙伴,可到了家里,不仅什么活都不干,还非常淘气、任性。这样小怎么就会“两面派”?我们该怎么办?

为什么会出现两个环境两种行为,最重要的是家庭的环境和幼儿园环境不同,幼儿园有许多小朋友,他们都会共同这样去做,所以他也知道我必须也这样做。而在家,没有对比,只有他一个人,也就是说没有约束性,因此他的行为就改变了,那么怎样让他在家和在幼儿园出现统一的行为呢?最重要的是我们家庭的环境,我们家庭环境包括所有的成人,我们周围的成人是否也像在幼儿园一样与孩子共同去做事,如果我们创造一个和幼儿园一样,有秩序有规则的环境,我们父母的行为也都能够这样去做,那么你的孩子会改变的,所以要改变孩子首先先要改变我们成人自己,换句话说儿童的行为都和我们成人的行为是相关的,因为儿童他的一切行为表现是模仿了成人的表现,要想让儿童和我们愿望相同,那么我们就一定要统一步调,统一行为,大人孩子都一样去做,孩子也会这样去做的。比如吃饭,大家一起坐下来吃,他不吃,可以先不理他,吃完我们就收了,不再邀请他吃饭,也就是要允许让他饿一顿,到下一顿饭的时候他就会主动过来吃了。另外不要吃零食,他肚子真的饿了就会和你一起吃了,吃饱了情绪就好了,收拾桌子也不要只是妈妈的事,爸爸也要一起来做,孩子也会一起来做,要形成一种集体的氛围,儿童就会模仿我们成人,也同样会在家庭当中表现出在幼儿园的行为。所以希望爸爸妈妈一定要统一观点,共同行动,儿童的行为就会改变的。

幼儿教育需要家长的注意

小朋友学习需要家长的引导,如果引导错误可能使得孩子失去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兴趣培养孩子学习知识。“周一:国画,周二:舞蹈,周三、周四:英语……上课时间:下午放学后。”这是在某幼儿园看到的一份“特色班”课表。才五六岁的“小不点”,竟然也要补课,令人吃惊不小!当社会各方十分关注为中小学生“减负”的今天,幼儿园小朋友居然也要“减负”了!这是什么原因呢?苦赶鸭子上架幼儿园中班5岁的小月,以前下午4点左右就能被父母接回家了,如今几乎每天都要5点半以后才能回家,比中小学放学时间还要晚。原来他参加了园方开办的英语、舞蹈、唱歌等“特色班”。每天回到家,小月直喊累,吃完晚饭就想睡,连过去喜欢的卡通片也不想看了。幼儿教育据了解,这些额外的课,不是玩玩的,还有一定的课程目标,比如英语班要求孩子学习一定量的单词和口语;绘画、舞蹈班则要求反复训练,要掌握不少基本技能。有的还要考核评比。有些孩子没那个兴趣,回到家里,家长还逼着练。有的孩子对此产生厌烦心理,甚至不愿去幼儿园,家长们只好使出浑身解数,哄着、逼着孩子去上那些甜蜜但不喜欢的课。忧提前的竞争幼儿园的“特色班”是怎么冒出来的?如今已是公开的秘密。尽管幼儿园一般都要另外收取费用,而且不少孩子并不自愿参加,为何还要办呢?一些幼儿园也在叹苦经:像英语、才艺等“特色班”,其实是应家长的强烈要求而开办的,甚至办不办特色班,成了有的家长选择幼儿园的依据。因此一些本来无意办班的幼儿园只好“顺应市场”。那么,家长为何要孩子进特色班?一位家长实话实说:让孩子早学英语,比别的孩子“起跑”早,有好处,多学点才艺,将来比别人就多一点竞争力。人才竞争无情,我们得及早为孩子打算啊!还有一个社会现象是:一些民办学校违规招生,在为这种“提前竞争”推波助澜。为了争夺优质生源,不少知名的民办小学招生时,违规进行英语考试和才艺表演来“选拔”学生。家长要想让孩子进比较知名的民办小学,就只好提前为孩子“充电”。于是,本应该快乐玩耍的幼儿园小囡,也背上了沉重的课业负担。兴趣培养劝莫拔苗助长让孩子“多学点东西”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吗?幼教专家潘洁反对这种说法:由于大脑发育有它的规律,绝大多数幼儿的学习能力还不强,强迫他们接受长时间的课程化学习,而且不管其兴趣如何,样样都要他们学,无异于拔苗助长。且不论超强度的学习有害身体健康,一旦学习上遇到挫折,对今后的学习产生的负面影响不仅无法消除,甚至还会产生厌恶感。此外,幼儿的兴趣极易转移,爱好尚未定型,特长也未显现,过早进行定向培养,就可能出现现在所学的“特色”与孩子的潜在特长不合拍,影响孩子的潜能开发和全面发展。教育专家认为,幼儿园办“特色班”违反了教育规律,有可能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造成危害,不仅不可取,而且是应该制止的。边玩边学,是幼儿最适宜的学习方式,才艺教育应该融于平常的游戏教学中,重在陶冶情操,激发学习乐趣。此外,民办学校必须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规范招生行为,而不能搞考试招生的违规“小动作”。(兼职编辑:YAO)

本文Hash:cb13ba967ddc747728fc95ae0f4b5c19bed1dc8e

声明:此文由 区块大康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