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童话让孩子学会面对悲伤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总会遭遇这样或那样的曲折,特别是遭遇到一些特别悲伤的情景,遭遇生离死别的时候,家长们应该如何给孩子讲述呢?许多家长觉得很苦恼。善用童话故事,可以教会孩子如何去面对。亲人的故去,心爱宠物的死亡……遭遇这样的时刻,孩子常会问“奶奶到哪里去了”,甚至会问“我将来也会死吗”,不能认识死亡,就无法认识生命。很多家长觉得孩子还太小,不愿意和孩子讨论这个话题。但禁忌往往被赋予神秘的光环,只会加重孩子的好奇心。涉及这一主题的优秀图画书是最好的教材,虽然它们讲述的都是令人伤感的故事,却能安慰每个曾经经历失去的心灵。善于运用童话故事1、《鸟儿在歌唱》青蛙弗洛格快乐地走在路上,却发现地上躺着一只黑鸟。鸟儿昨天还在歌唱,今天却已死去!弗洛格感到非常难过,他与朋友们一起埋葬了黑鸟,在惋惜和怀念中更加领悟到生命的美好和快乐!2、《再见了,艾玛奶奶》一本很罕见的关于死亡的纪实童书。一位日本摄影记者赴美采访时,长期受艾玛奶奶的照顾,征得艾玛的同意后,用相片记录了艾玛奶奶临终前一个月的生活过程。这个过程,从容而安详,没有留下任何叹息与悔恨,而是将很多很多的爱留在了人间。她的家人说这是奶奶留给他们的“最后的礼物”。3、《活了100万次的猫》一只虎皮斑纹的猫,活了100万次,也死了100万次,他的主人都很爱他,都为他伤心落泪,可他从来也不在乎。直到他成为一只野猫,直到他遇到了一只白色母猫……多年以后,当白猫死去时,他哭了100万次,然后静静死去,再也没有活过来。一次至情至性的生命,远胜过100万次的浑浑噩噩!4、《长大做个好爷爷》小小熊每周五都会去看爷爷,爷爷最喜欢带小小熊爬上树顶的小屋,给小小熊讲故事,和他一起看风景。可是有一个周五,爷爷不能起床了,随后他住进了医院。妈妈带小小熊去看望爷爷,小小熊为爷爷讲故事,可爷爷永远地睡着了……小小熊随妈妈爬上树屋,他们相拥而泣,然后小小熊对妈妈说:“长大后我也要做个好爷爷!”5、《獾的礼物》也许是目前关于死亡的图画书中最好的一本。充满智慧的獾离开了自己的身体,也离开了所有的动物朋友,虽然他在生前已常常告诉朋友他只是到了隧道的另一头,大家不要为他难过。但是,在寒冷的冬天里没有了獾,大家还是难过极了。直到春天来临,所有的动物聚在一起怀念獾,说着獾以前与大家相处的种种,大家的悲伤才慢慢抚平。因为獾虽然永远离开了,但他所留下来的“礼物”却像宝藏一样,永远都在帮助有需要的人。小编总结:许多家长都会感觉,生活中有许多不愿意让孩子去面对,难以启齿却必须让孩子慢慢去了解的事物。这时候,善于运用一些童话故事,以童话的视角去告诉孩子一些难以解释的事物,能够让孩子自己去体会理解。那么,当他们真的遭遇这些挫折的时候,也会懂得了如何去应对。一本童话故事,可以安慰孩子们受伤的心灵。

利用比赛让孩子学会面对失败

在现代的生活中。不少的孩子被父母宠溺,常常不知该如何对待失败,有的孩子平时一帆风顺惯了,一旦遇到小小的不如意,就手足无措心慌意乱,不知该怎么办才好.还有的孩子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一碰到点小小的问题,就求助于父母和老师.更有甚者,因为不能正确地看待挫折,在有的孩子身上酿成了悲剧。

暑假里,为孩子们举办的各种比赛如火如荼。钢琴赛、唱歌赛、绘画赛……据统计,从今年7月放暑假到现在,广州市大大小小的少儿比赛已经超过了百场。涉世未深的孩子,从小就要面对各种各样的竞技比赛,而作为家长又应该怎样引导孩子面对比赛呢?

让孩子明白参赛目的

有很多孩子是被家长拉到各种比赛场的,他们并不太清楚站在一个大大的台子上被四周的人看,还要卖力地表现是为了什么。事实上,有时候为什么让孩子参加比赛,就连家长自己都不太清楚,他们只是觉得,最好什么东西也别让孩子错过。放假在家准备升小学三年级的明明对记者说,放暑假以来,他已经参加了包括围棋、英语和钢琴的三项比赛,每次比赛前都是紧张地准备,“这个假期过得不开心”。

专家认为,应该说,让孩子多参加比赛有很多好处。比赛所传达出的竞争观念也是现代社会的基础组成部分。“比赛”和人类的诞生一样自然而来,人类的一生其实都离不开比赛。但是让孩子多参赛不是为了追求名次和功利性的结果,而是让孩子学会如何利用比赛提高自己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学会面对竞争,甚至面对失败。

中山大学心理学教授肖计划认为,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任何情况下,让孩子先知道“为什么要做”是最重要的。因为,明确的动机是前进的动力,而盲目地参加比赛只会让家长和孩子一起陷入徒劳无益的陷阱里。

参赛目的

利用比赛调动积极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自然的状态下是容易散漫懒惰的,而比赛则创造出了一种特殊的氛围,具体表现在时间的有限性、条件的限制性和结果的排他性。其实,比赛把人生的很多问题浓缩在其中,在比赛的过程中,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自我的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都会得到提高。

据专家介绍,小孩子最容易有“磨蹭”的毛病,其实这就是人类自然性的一种体现。而如果家长善于利用比赛带来的竞争气氛,孩子的积极性就容易被调动起来了。其实,在比赛中锻炼孩子的能力未必限于大家熟知的特长比赛,生活中也可以想办法创造比赛的氛围。比如说,如果早上孩子不爱起床,刷牙也磨磨蹭蹭,聪明的家长就可以和孩子搞个“起床比赛”或者“刷牙比赛”,小朋友的好胜心都比较强,如此一来,孩子的小毛病就容易被改掉了。

分析、鼓励胜于比赛结果

对于大型的特长比赛,比赛后的总结远比比赛本身更有意义。家长应该帮助孩子分析:我成功了还是失败了?成功的原因是什么?有哪些经验可以总结?失败的问题在哪里?哪些“门槛”成为了前进的障碍?然后帮助孩子找到答案。

专家提醒家长,对于比赛的结果,家长要多鼓励,少批评,尽量使用积极、正面的语言来进行总结。比如说,孩子在一个赛跑活动中只拿到了最后一名,家长应该肯定孩子说:“哇,宝贝你太棒了,你参与了比赛,本身就是值得表扬,而且妈妈也看到你尽了全力,妈妈真为你骄傲!”小孩子的心灵是非常敏感的,如果经常用正面的、肯定的语言来进行教育,就容易养成孩子乐观向上的性格和自信的态度。家长要理解孩子的心 ,因为事实上,没有人愿意输。家长要让孩子知道,虽然他不是胜者,但是爸爸妈妈一样爱他、重视他。

此外,家长也不要拿自己孩子的失误和其他孩子的成就做比较。孩子很清楚自己在哪方面不如别人,这样的比较只会让他对自己更没有信心。在引导孩子参赛的时候,还要注意尽量让孩子先从简单的、容易的比赛做起,逐渐向比较困难的项目进发。专家提醒:帮孩子家长别犯糊涂据专家介绍,在引导孩子参加比赛的过程中,有的家长们容易犯以下的错误:“包办代替”、“带头犯规”和“失望呵斥”。要警惕哦!你不要成为其中之一。

包办代替型:

小学四年级的刚刚被妈妈视为“掌上明珠”,从小就被呵护备至,也被妈妈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因此,在刚刚的记忆里,“所有的大事发生的时候都有妈妈的影子”。最近刚刚的班上搞了个手工制作比赛,妈妈觉得刚刚笨手笨脚做不好,干脆大包大揽,帮刚刚剪了个剪纸让刚刚送去参赛了。

专家酷评:大包大揽的家长其实是非常不自信的。真正有水平的父母,能够微笑面对孩子的“无能”,让孩子自由选择如何去行为,亲身感受行为带来的酸甜苦辣,因为“包办”的结果只能延迟孩子的幸福。

带头犯规型:

“下面,3岁组宝宝的拿球比赛开始,请妈妈和宝宝们做好准备!”在一场“开发宝宝智力”的比赛活动中,主持人规定,妈妈可以跟在宝宝后面保护宝宝,但不能帮助宝宝拿球。可是“预备-开始”的口号喊过之后,好几个的妈妈基本上是“越俎代庖”,两只手几乎是“提”着宝宝前进,有一个宝宝差点被自己的妈妈给弄摔了。

专家酷评:带着孩子以犯规的方式取得比赛的胜利,其实是得不偿失的。虽然宝宝只有3岁,但是小小的心里已经有了最初的记忆。即使一时没有印象,在这样的家长的教育下成长,孩子以后也会养成投机取巧的习惯。

失望呵斥型:

欣欣的妈妈和爸爸感情不好,于是妈妈把所有希望和快乐的来源都寄托在欣欣的身上,从欣欣很小的时候就带着她到处赶场子般地参加各种比赛,从学校组织的演讲赛,到社区组织的各种游戏,为了培养欣欣的“能力”,妈妈试图让欣欣不错过任何一个比赛。而如果欣欣表现不好,就会得到妈妈非常严厉的训斥。

专家酷评:欣欣的妈妈采取了一种“似是尽力培养孩子的方式”。其实孩子无形中成了爸妈不幸婚姻的牺牲品,不但要被迫做很多事情,还要因为做得不够好而被训斥。这样的孩子成年以后可能会非常不自信,甚至产生严重的逆反情绪。其实,对孩子来说,“呵斥”也是一种暴力。(冯秋瑜)

小编总结:小编认为,经常让孩子参赛,不仅能锻炼脑力、行动力,更重要的是能学习得到在比赛中失败后,如何调节自己心理的能力。不过,总有些父母赛前鼓励孩子,赛后孩子失败把责任推卸到孩子的队友上面,这种行为万万不可,这会使孩子学到推卸责任的行为,而遇事不是自己承担;或者有些父母在孩子失败之后,说孩子蠢、不行之类的教训,呵斥智能让孩子失去信心,应该多多鼓励孩子,让他继续参加。

参赛的积极性

本文Hash:b2869f963c00f008dba9a99596d4dc5c37b19f6f

声明:此文由 clif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