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思考还是让孩子自己思考

一起思考或让孩子自己思考

那你觉得应该怎么办才好呢?你想怎么做呢?

“今天发生了……事!”当孩子主动开口时,父母只要在一旁侧耳倾听,然后适时地回应一句“太好了”,表示自己对孩子有所共鸣,然后就可以结束这个话题。这种情形非常普遍,若是平常的话,或许这样也就足够了!但有些时候,依据对话内容来看,恐怕不适合就这样随便让这个话题结束。

例如听到孩子抱怨“大家好像都要推选我当班长,可是我不想当”时,恐怕就需要跟孩子再进一步地聊聊,听听孩子的理由,甚至与孩子一同思考该如何面对这件事情。如果此时父母回应孩子:“你在说什么啊?既然大家都想选你当班长,你就应该好好地当啊!”这样恐怕根本就无法解决孩子的问题。而若是回应孩子:“连当个班长你都怕,那你以后还能做什么呀?”那孩子一定会觉得“早知道就不跟你说了”,反而更加沮丧。

此时应该采用下一个步骤来应对,也就是“和孩子一起思考”。你可以问孩子:“你为什么不想当班长呢?”“那你觉得应该怎么办才好呢?”设法让孩子自行思考,同时认真地与孩子一同思考对策。

请不要急着说出结论

举例来说,当孩子的数学成绩考得不理想时,此时应该设法让孩子自行思考,例如跟孩子说:“数学这种东西,不懂的时候,还真的就是很难懂!不过如果真的考零分就不好了,你觉得要怎么学才好呢?”

此时的重点,在于父母不可以急着直接说出答案或结论,而是应该耐心等候孩子自己思考出结果来。另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那就是不论此时孩子所想到的结果为何,即使完全不符合父母所期望的答案,也绝对不可以彻底否定孩子的主张,而是应该重复之前所提的“倾听”→“产生共鸣”的步骤,然后再继续引导孩子。

例如当早上经常赖床的孩子说:“不然我以后每天早上都提早一个小时起床写练习题好了。”这时请绝对不要劈头就泼他冷水:“你根本就办不到,还敢这样说!”“你又来了!只是嘴上说说而已!”“你怎么跟你哥哥差这么多!”

此时维护孩子的自尊,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忍住自己的情绪,设法引导出孩子自己的想法,才是父母最重要的工作。孩子本身究竟想怎么做?身为父母,应该扮演好倾听者的角色,设法引导孩子自行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才好。

父母也应和孩子一起思考

“嗯,不过会不会是你的读书方法不对呢?”在设法让孩子自行思考的同时,身为父母不妨也适时地提出让孩子有办法更进一步深入思考的提示。

此时的重点,在于不将自己的意见强加在孩子身上,有些父母虽然常常在孩子面前表现出一副很专心在听孩子说话的样子,结果最后都只是在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想法。这种做法其实很狡猾,也会让孩子觉得“自己被设计了”,甚至会在心里反驳父母“你自己虽然会这么说,结果还不是做不好”。

以此为例,你可以说,“说不定前一页有解答的提示喔!要不要回前一页去看看”或者“与其做新的题目,要不要彻底将教科书里的题目再重新做一遍呢?说不定反而可以考到高分喔”。

给孩子重要的提示或想法,之后完全让孩子自行思考,好设法引出孩子想“试试看”的意愿。

最后由亲子共同承担结果。如果事情得以顺利解决时,亲子之间就能共享成就与喜悦。

让孩子的思考力动起来

国际著名数学家、哈佛大学教授、浙江大学数学中心名誉主任丘成桐,早些时候曾在《人民日报》发表了《多思考比会考试更重要》的文章。文中指出,第四届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宣布,新设立的“泰康中学生数学奖”启动。这个奖项不同于传统的数学竞赛,它的评奖标准注重创新与实践,鼓励团队精神。我们希望通过这个新的奖项,鼓励年轻人多思考,而不单是会考试。

一年一度高考、中考期间,有关如何更好地培养孩子的思考力,在备战好各类考试的同时,让孩子的思考力“活”起来,成为许多关注教育问题的有识之士思考的大事,而这,对于当今教育的发展亦是意义重大的事!

让孩子的思考力“活”起来

思想是思维活跃的见证,是创造力生根发芽的土壤,是敢于另类、不满现状、善于挖掘的创造性思维,更是打破死气沉沉社会现状的“新鲜亮色”“思维震撼”和“观念更新”。它给社会进步、行业发展带来推陈出新的可持续发展。古今中外,凡是有成就者,多具有标新立异的思考能力,具有善于思维的“生成性智慧”。

遗憾的是,在应试教育的“训练”下,现在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质疑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急剧下降,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孩子的大脑成了“知识容器”,课堂成了“满堂灌”,教育注重标准答案,缺乏必要的思考氛围和思想性激活。教育者怎样教育,学生就很驯服地言听计从,不敢、不愿对老师的教导和既定结论提出真知灼见,提出建设性见解。

学生多成了“考生”,成了“知识掌握者”,而不是 “敢于怀疑者”,思考力久之就会“生锈”“钙化”“淡化”,就会成为 “思维死水”,而孩子也成为逆来顺受的“思维呆子”。这种缺乏思想活力的学生将来走上社会,大多满足现状,循规蹈矩,难以有创造性成果。正如丘成桐所言:“年轻人是未来中国科技的主力军,可如果中学不能为我们输送很好的苗子,那就培养不出人才。”

而西方教育就很注重对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只要是言之有理,对问题认识不全面,也能得到认同和赏识,他们的教育评价对偏才学生还给予制度倾斜和关照,充分发扬他们的思考天性。美国的“西屋科技奖”专门面向高中生,就是要注重挖掘其思考能力的。

据统计,“西屋科技奖”得主中有5位后来成为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27人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我们的学生中学时代在国际性比赛中屡屡优于西方孩子,而成人后就“泯然众人矣”,与这种思考能力的钝化不无关系。

让学生拥有“我思考,我存在”的思维特点,具有“我思考,我进步”的性格养成。社会对这种标新立异、善于思考给予认同和敬仰,而不要一味追求“规矩”、标准答案,思考力张扬、挺拔、站立起来才会成为可能!

本文Hash:132f861f1b413b34ad18bc14054448184da8b6bc

声明:此文由 maylee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