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听话”未必好

  造成孩子“听话”、“服从”有许多家庭因素。我们有些家长往往给孩子定下宏远的大目标,甚至把自己未能实现的理想强加在孩子身上。在这种前提下,让孩子听话就成了必然。家长忽略了孩子人格的成长,一方面在生活上过度溺爱、过度保护,造成了孩子过度依赖父母的心理,使孩子不能发展自强、自立、自主的人格;另一方面,在其学习和成长上又让孩子的理想与目标和自己强行保持一致,忽略了孩子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心理专家认为,7~15岁正是孩子社会认识、道德判断、演绎归纳、价值观念等思维能力形成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喜欢观察、幻想和假设。家长和老师应该鼓励孩子多提问题,甚至提出与成年人相反的观点。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孩子,同时培养孩子的认知能力和学习的内在动力。

  冰心老人曾用她特有的语言告诫家长和老师们:“淘气的男孩是好的,调皮的女孩是巧的。”发展孩子的个性,培养孩子的兴趣,激活孩子的潜质,是培养新世纪未来主人的重要课题。“听话”的孩子不仅会产生心理障碍,还有可能会碌碌无为。

更多推荐:

“早教”扼杀孩子数学兴趣

雷!夫妻背着宝宝玩游戏

专家解答:孩子社交能力培养

培养“守信用宝宝” 家长需要怎么做?

一岁宝宝适合“握笔”?

听话的孩子更危险?听话的孩子未必好!

听话的孩子更危险?听话的孩子未必好!日前,父子类的亲子秀节目――《爸爸去哪儿》正在湖南卫视热播,此节目的火爆程度绝对不亚于《中国好声音》等歌唱类节目,不仅首播“零差评”,开播以来的收视率更是节节攀升。Kimi的天真,王诗龄的天然萌,石头的爷们气质......无一不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影响。而这个堪称“80后育子样本”的节目,更是让网络上关于亲情和爸爸的话题不断发酵。有网友感叹:“做了10年爸爸了,好像今天才懂得,儿子是这么需要我,儿子到底在想什么。”而节目中明星爸爸和孩子单独相处遭遇的困境,以及他们的教育方式也在家长中引发热议和讨论。回归正题,什么样的育儿方式最适合自己的家庭,这也许才是明星爸爸们和家长们想了解的。中国人一直崇尚“好孩子”。在中国人眼中,好孩子的标准无非是“成绩好”、“乖”、“听话”,孩子不必有太多自己的主意,听家长的话就行了;相反,调皮捣蛋,凡事有自己的主意和想法的孩子,却不一定能受到老师和家长们的欢迎。不可否认,“成绩好”、“乖”、“听话”这样的评价标准有他的合理之处,但具备这些优点的孩子,将来真的就会出人头地、成龙成风吗?答案却是不一定。因为凡事都具有两面性,一味地“听话”也是有它的弊端的,相反,不听话的孩子,有时反而会更加有“出息”。一、一味地“听话”是一种盲从的表现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中,父母都喜欢根据自己所谓的“过来人”的经验来教导孩子,让孩子走他们的“老路”,孩子也并不反抗,并照着父母说的做,这就是“盲从”。虽然父母在阅历与经验上,都比孩子要丰富得多,但是时代是在变化的,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观念也在变化,如果父母不考虑自己孩子的性格,就强迫他去做一些他或许不喜欢做的事情,而孩子也许迫于父母的威严也不敢反抗,久而久之,他们就“被盲从”了,也就代表他们失去了自主性,失去了选择的自由。二、一味地“听话”让孩子没了主见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会比父母更爱自己,父母总是把最好的东西毫不吝惜地留给孩子,所以孩子们往往对父母都是敬重甚至崇拜的。当父母在某件事上没有征求孩子的意见就为孩子做出决定时,孩子也许会不悦,但是他们完全信任父母,相信父母都是为自己好,也就听之任之了,这就使孩子失去了自己的主见,也会让他们养成惰性,更习惯依赖父母。三、一味地“听话”还会扼杀孩子的创造力由于我国实行了30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现在大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所以他们就成了父母手心里的宝,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出于安全考虑,或者因为某些条件的限制,父母会阻止孩子干一些事情,把孩子的“奇思妙想”扼杀在摇篮中;也有的父母习惯用暴力来解决此类问题,这不仅会压制孩子的创造力,也给孩子做了不良师范,更会给孩子的心理留下阴影。既然这种教育方式缺点多多,我们不如逆向思维一下,不要以把孩子培养成“乖”孩子为标准,适时地“放样”孩子,给他们一定的空间,让他们不仅学会听话,更要懂道理、讲道理。这时候,父母怎么改变就尤为重要了。一、尊重孩子,不要老想着控制他/她父母要把孩子和自己放在同一地位去对待,不要总摆出一副长辈架势,用长辈的威严去震慑他/她,而是要像《爸爸去哪儿》中的林志颖和张亮父子,把孩子当成朋友,放低姿态去了解他们,不随意替孩子决定事情,尊重他们的选择,并和孩子一起去完成他们想做的事。12/2页下一页

本文Hash:605234593664ac424eb8819d4fa0df12c1975b86

声明:此文由 梦相随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