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思考(四)

心痕的原帖:(接上文)刘妈妈用很少的文字记录了教训婷儿的场景,这个场景使我想起了当年教训儿子的样子。大概在儿子1岁多的时候,我母亲从家乡来看雨儿,当时雨儿正处于随心所欲发展自己的阶段,谁的话也不停,想怎么干就怎么干,母亲就提醒我,不能为所欲为,小时候就应该管教他。所以,后来,我用孤立战术来教训儿子,只要儿子不听话,我就将他抱到常人坐的板凳上并开始不理他。他坐在上面,双脚悬空,紧张得生怕自己掉下来,那晃荡晃荡着的双脚就一直这样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了。一开始还无所谓,时间长了,就开始喊“妈妈”,妈妈不答应,喊“爸爸”,爸爸也不理他,后来他就哭了,并在害怕中知道什么是惩罚,我虽然不理他,心中却很难过,背着他偷偷地哭。……婷儿的妈妈,也采取了孤立的方法,她将婷儿关在卫生间里。不知道为什么,看到这里时,我真觉得刘妈妈还是够残酷的,也比较后悔当初自己的做法。在幼儿时期,孩子最害怕父母将他们“遗忘”或“抛弃”,那种孤独无援的处境也许已经在他心中留下了阴影。所以,如果你的孩子也正处于调皮、不懂事的状态,千万不要利用他对你的眷念和依赖作为惩罚他的武器。婷儿在外婆那里度过了一段时光,这段的描述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用刘妈妈的话说,“先培训,在上岗”,我觉得外公外婆的配合真难能可贵。在她们的通信中,刘妈妈又指导外婆进行“主动教”的过程,并每天坚持看FOLLOWME为婷儿以后掌握英语打下了基础。由此想起前段时期,有个网友提出:“为什么要对孩子进行双语教育呢?”当时我也没有确切的回复,现在觉得,双语教育实际上也是训练孩子接受能力的一种方式,也许目前并没有什么特别功效,但是若干年后,在日益同化的国际环境中,掌握另一种语言的技能一定会让你的孩子受益无穷。在全书中,我比较佩服刘爸爸。总体来说,如果没有婷儿爸爸的加入,婷儿的教育也许不会这么成功。几天前,JUNE转贴的一篇文章中,就阐明了一个观点:父母在与幼儿相处时,不应将所有的时间都安排“智力开发”的内容,经常制造一种轻松相处的环境,更有益于孩子的成长。婷儿的妈妈一直马不停蹄地对婷儿灌输、训练,我感觉已经到了一种极端的状态,幸亏刘爸爸带来了宽松政策,使婷儿在有张有弛中完成了小学、中学的学习。所以,在教育孩子的同时,过分的急于求成不一定会有至善至美的效果,我赞成刘爸爸的心灵塑造观点。还有一点很值得各位爸爸们学习,作为继父,刘爸爸对婷儿的爱应该是没有隔阂的,他给婷儿讲故事,一讲就是六年,并根据婷儿的发展阶段选择适当的故事。孩子在小时候,对父母的依恋是很明显的,大部分孩子在每天晚上临睡前,都需要得到父母的陪伴和疼爱,如果你已经这样做了,一定会觉得:这段时光,真的很美好!我觉得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最成功的是婷儿的情商教育,虽然这本书中描述的章节不多,但是,婷儿确实是一个坚强、善良、勤奋的孩子,这些美德,往往是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自觉形成的,刘妈妈的刻苦自然形成了婷儿的刻苦,刘外婆的亲和培养了婷儿的善良,刘爸爸的宽容培养了婷儿的乐观,所以,做了父母,你就成了孩子的榜样,在孩子面前,你不能再为所欲为,不能再任性撒娇,为了孩子,你必须改变你自己!(也许这还有点过了,但是,有了儿子以后,我确实得时刻提醒自己为孩子做一个表率)。在婷儿上学期间,由于早期教育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使她很快 适应了各种环境,虽然婷儿的妈妈在择校上伤透了脑筋,但是婷儿还是进了一个二流小学。恶劣的班级情况并没有使婷儿的努力白费,她象一颗被乌云遮挡的星星,闪烁着自己微弱的光芒。在环境得到改善时,她很快跟上进度,脱颖而出。在竞争激烈的升学考试中,她又进入了外语学校。从此,她一路遥遥领先,珍惜每一个机会,使自己各方面的素质得到了综合发展。合上这本书,我的眼前依然出现婷儿在美国最高法院和大法官讨论的场景、在C-SPAN美国电视台的精彩表演、面对高考的压力顺利达到了托福640的目标……婷儿已经如愿进入了世界顶尖级的哈佛大学,这个哈佛女孩在高手如云的哈佛还是那样引人注目,哪一位做父母的不希望将自己的孩子也培养成刘亦婷呢?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不止一次对儿子说:“我们家要出一个哈佛男孩哦。”儿子的心目中已经将刘亦婷作为榜样了,先生就常常听见他自言自语的说:“哈佛男孩——陈泰雨”,哈哈,如果真的能够如愿,我一定会在儿子带我到美国时,亲自向刘亦婷致谢!相对于其他书来说,我几乎可以用“用心”、“投入”这样的字眼来形容我看真实的日子》和哈佛女孩刘亦婷》的情景。我想,在以后的日子中,因为有着和池莉一样的女人人生,我会很平淡地对待生活中的一切;因为有着和刘亦婷一样聪明的儿子,我也会尽力地帮助儿子实现他逐渐明朗的愿望!(完)

读书·思考(一)

心痕的原帖:(写于11/24/0011:06:53PM)喜欢在斜风细雨的午后,捧一杯香茶,听孩子先生欢快的笑语;喜欢在寂静萧冷的夜晚,执一本张晓风的散文,反复阅读体会她诗人般的情怀。而最近,我随身携着的手提包中,除了张晓风之外,还有一本池莉的真实的日子》文集,或者是哈佛女孩——刘亦婷在忙碌的空隙,我从书中体会到他人的人生,从书中体会到系统的家庭教育,这两本书已经象家常便饭一样,在反复的阅读中,使我不断吸取营养。激动时,我还会大声念出来给先生或同事听,让大家也知道我所感受到的乐趣。读出女人的精彩真实的日子》是一本池莉文集,池莉的写法还没有像现代小说来来往往》那样,让我感觉像是六七十年代的人用革命的口气、比较谨慎地叙说自己的生活和对现实的无奈,这让我很佩服作家们的勇气。我自己写的东西总是感觉良好才敢帖在网上,这种“良好的感觉”也只是彼时彼地的感觉,时间久了,回头去看时也会在文笔上或情绪上,感到有些可笑,而作家却能勇敢地将自己的作品及时推给读者,让不同时代的读者从他们的文字中了解他们当时的环境和风尚,并不管文笔是否是适合读者的口味,而我从多次的阅读中,一遍又一遍地深入到文章的内涵,最终忽略了写法带给我的尴尬。在真实的日子》中,有好多篇短文,其中最长的就算是怎么爱你也不够这是池莉描述她女儿出生前前后后的真实感受。以前,我就读到过其中的片断,深深被她的情绪所感动,也曾因此感慨要为自己的儿子写这样的一篇东西,因为从文中感受最多的就是“只要是真实的情感就会打动人”。这样的感受,让我一直有写作的冲动,甚至忘记在中小学期间,作文一直在班上倒数一二。可是,仔细读后,才发现在真实的背后,如果没有扎实的文字功底,是很难让读者(也就是我)产生共鸣的,其恰当的描述使我耻于写作的念头,虽然我也想对儿子说:“怎么爱你也不够!”文章的开头,描述了池莉出嫁的原因,这个开头我看了不下6遍。从小我就是个按部就班的孩子,我习惯从头开始读一本书,就象背英文单词一样,习惯于从a开头的单词开始,最后总是来不及背诵后面的单词。同时我也相信:后面的精彩是因为有前面的铺垫。池莉结婚的原因看上去很简单,但却是一个女人需要保护的真实写照。想起当初来到南京时,人生地不熟,四年的读书生涯使我还是和同学们各奔东西,由于受八九年六四运动的影响,按照规定,我们统统要回原籍安置,那时候,不管平时多么默默无闻的人,都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我那在原籍的父母一心要我回家乡做贡献,可是,我没有回去,我一个人拿着简历到电子厅找父亲刚牵上线的朋友,在他的帮忙下,我的档案被随意放到其下属厂去了,虽然那个鬼地方远离了南京市,但我还是很高兴,很高兴自己做了“南京人”!在工作后的两年中,我的“南京人”的自豪感一点一点地被侵蚀。现在看来,那里风景秀丽,很适合做老年公寓,但是当年的孤独感常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袭击我,加上偶尔飞进宿舍中的麻雀在迷途后惶惶扑腾,使我手脚冰冷地久久不愿入梦,至今我的脸上还留着当年被夏虫蜇过的印记。当别人给我介绍男朋友时,我唯一的条件是:“可以和我聊三天三夜!”一个远离父母的女孩在那时最想得到的是一种安全感,所以我理解池莉的决定,很庆幸,在她需要有人娶她时有一个可以娶她的人。怀了孩子的池莉真正体验到女人的幸福,那种幸福,在一句“可怜的男人”中真切的散发出来, 所有的女人都会受她的感染而自豪。我想大概每一个爱生活爱孩子的女人都会沉浸在这种幸福中,为了孩子的来临,池莉开始了“人生的奋斗”,她开始亲自为孩子做尿布、棉衣,为了给孩子准备足够的奶粉,她站着写她的不谈爱情》并赢得了大笔的稿费。也许人生的奋斗就是从这小小的奶粉开始的,为了孩子,很多人可以挖掘出自身的潜力,让自己在孩子面前成为一个真正的英雄!“怀孕使女人既造就了一个新生命又造就了一个新自己”——我同意。但我当时好像还没有她那样大彻大悟。怀孕期间最喜欢和先生在下班后流连在菜场,闻到街道路边上特有的烧饼的香味,我会忍不住买一个来吃,对面食的喜爱,使我们邻居老奶奶常常羡慕我,说我一定会生个儿子。对儿子的期盼和向往,也使我和先生常常陶醉。从刚刚知道有孩子的时候,我和先生一直坚信:我们会有个儿子!这种自信,有时使先生处于很尴尬的境地。因为当别人听说我没有什么妊娠反映并且面若桃花白里透红时,总是很肯定地预言:你会有个女儿!每当这时,先生就得装作很谦虚的样子来,打着哈哈说:“女儿好,女儿好”,回到家后再在我面前数落一通,发誓要生生个儿子给人家看看:)我常常说他:你自己还是个孩子呢,怎样带我们的孩子?其实,我何尝不是孩子?那一年,我刚满26岁!(待续)读书·思考(二)

本文Hash:6d4f10ec37c26f03cad90f8d3ee85066a587d549

声明:此文由 飞舞九天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