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孩子的动画片(二)

judy1222nn的回复:(写于3/12/20037:34:25PM)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觉得这是政治经济学的最大理论成果。你所说的文化不同很可能就是由于不同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在生产力落后的时代,资源特别稀缺,对资源的争夺就尤其激烈。贪婪的人因为要霸占别人的资源,在资源紧缺的环境下就特别不能被容忍,所以就被安排了不好的结局;你讲到的两个商案,出发点都是以较少的成本带来最大的收益,符合西方经济学中“经济人”的特征——利益最大化。而这种情况之所以不可能在目前的中国存在,也符合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如果哪个商家在中国采用这样的商业政策,会火速破产。不知为什么,想起前段时间讨论的颇为热烈的废除死刑问题。看了很多的讨论,一方觉得废除死刑才能体现人性的光芒,而另一方却觉得是助长犯罪。每每在看着讨论的时候,就想起一个熟人的玩笑话:“如果没有法律,我早就抢银行了”。对于所有的人而言,行为的约束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外界的硬约束(如法律、法规和舆论),一个是内心的软约束(个人信仰),好象是某个哲学家所说的“我敬畏天上的星星和心中的神明”。对于心中没有神明的人,再失去外界的约束,心魔会一发不可收拾。赞成的人认为失去自由也是一种惩罚,可人的需要是有层次的,在低层次的需求没有解决之前,更高层次的需求根本就不会出现。就个人观点,在目前的中国,我认为还不具备废除死刑的条件。发达国家经历过经济飞速增长的阶段,在资源的分配上就没有那么紧张了,所以他们的社会保障体系要比我们完善得多。而目前的中国刚步入发展经济的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人均GDP也比较靠后,可能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经济发展,才能形成你所说的那两个商案的环境。从这个角度看,对于现在“恶劣”的生存环境,我抱着乐观的态度,但从另一个角度,我就没有那么乐观了。基督教的历史超过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一直深入人心,而国内自文革后的信仰缺位,就是比较麻烦的问题了。主流信仰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至于动画片,我觉得没有那么严重,白雪公主》里的后妈皇后也是穿上小矮人的鞋子后不停跳舞而死的。而国内的动画片因为规模问题,还不能作为文化的标志。比如宽容,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也不缺乏啊,比如“浪子回头金不换”等等。何况文化的差异始终是存在的,即便是在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一致的国家和地区之间,比如在法国和美国、加拿大的英语区和法语区之间。在孩子不极度排斥前,多接触一些东西,了解一些差异,也不全是坏事。还记得小时侯,我们也是二元化的观点啊,人就是好人和坏人两种,但也没有让我们变成心胸狭隘的人啊。宁宁有一套什么经典童话集,他很喜欢听其中的一个蝴蝶和蚂蚁大意是蚂蚁看到蛹,嘲讽他难看,结果蛹变成蝴蝶后把嘲讽加倍地奉还给了蚂蚁。这个故事我非常不喜欢,想把那本小册子扔掉,可他很喜欢,也许只是喜欢其中的造型画面或者颜色。这个故事绝对不是中国产的。这是我不能容忍的尖刻。将来不想让宁宁看的,还有日本的动画片,除了绘画的技巧,很多充斥了暴力和色情,这是我要坚决杜绝的。悄悄的回复:(写于3/14/20037:36:19PM)根据孩子的心理年龄选择适当的动画片、书籍,是非常必要的。比如现在这个阶段,小蝌蚪找妈妈》可能比九色鹿》更适合孩子。同时,国外确实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比如迪斯尼的动画片中最适合0~3岁宝宝看的可能是小鹿 班比》了,但其中有班比的妈妈被猎人射杀的情节。虽然处理的很巧妙,但还是有很多宝宝有反应。后来他们在最新版的给婴幼儿看的版本里,根据建议,删除了有关内容。还有各种理论指导书籍,书已经出版了,作者发现某些观点需要修订了,一般会在再版时特别指出,以免出现误导。这都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有感于孩子的动画片—-从不同的文化谈开去(三)

有感于孩子的动画片(一)

WinifredWinifred原帖:(写于3/12/20033:00:43PM)孩子一直在看的VCD都是BBC和迪斯尼的,为了让孩子不要忘了民族文化,买了很多中国老的动画VCD。买的时候,很感慨,怎么只有我小时候看的那些呢?九色鹿三个和尚半夜鸡叫》……那么,那么多年,这三十年,中国的儿童市场怎么了?国家为什么不扶持?我们的孩子,这几十年来都是看着迪斯尼的动画长大的吗?买回片子,第一个看的是九色鹿片子的结尾是那个贪婪的家伙受到了惩罚:死亡。我感到可怕。贪婪,是罪过,但是,这是给孩子看的片子啊,他们才多大的孩子啊,如何让他们承受这般沉重的东西????上海市长提出要上海市民变地“可爱”,陈祖芬说这是多么可爱的提法啊。但是,如果我们的孩子成长于九色鹿》这样的文化之中,那么,他们会是可爱的一代吗?他们会苛刻,刻薄,他们不会宽容。给我们上战略管理的IMD的教授给我们讲了两个故事,两个在商业领域被称为“HERO”的故事:第一个,RON,我们的教授在17年前从某个著名的商店买了一件皮衣。17年以后他的皮衣的里料有一点点脱线。这个商店有著名的“10%SATISFACTIONGUARANTEE”,就是说,可能有10%的客人会对他们购买的商品不满意,而这个商店保证会让他们的客户满意。于是,RON就拨打了这个店的电话,告诉他们情况。商店表示了歉意并询问了他的尺寸,和地址。结果是:那个商店送了一件同样的皮衣到他家,同时并没有向他讨回坏的那件。也就是说,即便RON根本没有购买他们的商品,他们也不在意。第二个,一个穿着破烂的乡下人到一个商店,说他在他们这里买的领带坏了,而这个领带购买于5年前。营业员问他,还有发票吗?他说没有,那么记得多少钱吗?他说,25美圆。于是,这个营业员就给了他25美圆。而问题在于,这个店,从开店至今,从不销售领带。教授告诉我们这两个故事是为了说明几个商科的概念知识,无非是人文化的成本和实际成本。而我想到的是文化差异。这两个故事如果在中国肯定是不可能的。这是现实。美国的商业文化是为了告诉消费者,你是正确的,哪怕你说的错误也是正确的,因为你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它假设消费者是正确的。这是宽容的文化。而在中国文化的环境下显然不是这样的。然而,如果一个社会要进步,不仅仅是在于硬件,而更重要的是在于人的素养。所以上海的市长提出“可爱”二字。其实,就我自己的人生经验,一个人一生是否幸福,在于他的性格,他的内心,而他的那些货币化的成就真的不是充要条件。而养育一个孩子,我们的目标就是让他生活幸福。让他有生存能力和快乐的能力。所以,那些中国的动画片(当然不是全部)让我担忧,甚至让我愤怒。我希望我的孩子,所有我们的孩子,以后都能宽容,并且有一个宽容的社会宽容着他们。sugarfree的回复:(写于4/4/200311:23:34AM)我也买了很多国产“金猴系列”VCD给宝宝看,看来看去,只觉得“小蝌蚪找妈妈”“牧笛”两张还适合我家宝宝这么大的孩子(1岁半),其中还有“山水情”也非常非常好。这几部都是意趣盎然,充满生活情趣——对小孩子来说这些就足够了。而且这两张片音乐和画面都是精品。最难得的是其中没有过分的负面情绪,虽也有朋友和师生的离别、心伤,却“哀而不怨”。其它的片子我感到就“差”在这点,“九色鹿”“哪吒闹海”等等都有很多善恶斗争的表现。我个人不愿意让孩子从小认定什么是“丑恶”,我深感这句话的正确——“没有人是有意做恶,人都是凭着自以为的善行事”。 与其让孩子从思想里划分善恶、敌友、认定世界上有天生的残忍邪恶的坏人、敌人,对坏人、敌人要冷酷地惩罚,不如让孩子天真一点,傻一点,不要懂这些人为的区分,而学会体会不同的人的不同处境和反应。因为在孩子心智成熟之前,对“好坏善恶”的划分只可能是简单的,当他头脑里有了这种区分,很容易变成“对我好的就是好的,对我不好的就是坏的”这样的思路。说实话,一切以“正义”为名的冲突不都是这样产生的吗。从“儿童暴力片”里最直接学到就是暴力的方式和以暴力方式处置问题的正当性。我不怕这样孩子会太傻,吃亏,其实,善心和爱心才是幸福的根本和保障。。。我说远了。。。再多说一句:很多负面情绪,象发脾气、哀怨、冷漠等等是后天学的情绪反应,从周围的人、从文学、电影、音乐里学的,我们认为它们表现得很美,于是模仿,我们的文化真的有问题……有感于孩子的动画片—-从不同的文化谈开去(二)

本文Hash:8ef4eb6c41063752494c6350d46979b018011051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