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贝复印机

你的小跟屁虫现在开始做你的“镜子”、充当你的“回声”并且复制你的一举一动了吗?让我们赶快来关注一下这个年龄宝宝的模仿能力吧。“小皮14个月时的一天,他爸爸刚刚慢跑回来,在走廊里做舒展运动。刚刚学会走路的小皮站在爸爸身边,看着他,开始重复着爸爸的每一个动作:弯腰触摸一下脚尖,然后再把胳膊举过头顶,甚至用他那娇弱的手臂顶住墙,学爸爸做俯卧撑。我和他爸爸都呆了。小皮则丝毫不理会我们的惊讶,一脸严肃地继续做着动作。从那时开始,小皮简直成了一个模仿专家!不管什么时候,只要我打电话的时候他在身边,必定之后要学着我的样子,喋喋不休。他爸爸看球赛,高呼万岁、举手顿足,小皮则会把他这种激动重复上一两天。而我们也会常常用照相机或者摄像机来留住他的那些可爱的‘表演’!”模仿是语言、社交等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孩子的模仿可不只是为了取悦大人或者表现自己,这是他成长中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通过对生活中人和事物的模仿,孩子将会学到很多很多技能。新泽西Velley儿童发展中心的儿童发展和行为专家、医学博士LisaNalven认为:“模仿是在1岁这个重要阶段从语言到社会能力等各方面技能发展的重要条件。”当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那么积极热情地去模仿父母的每一个动作或者身边的新奇事物。有一部分孩子,他们在亲身尝试某些外来的事情之前,会花很多时间去观察、去吸收和消化所取得的信息,在他们确认自己可以做到的时候才“出手”。真正有目的性的模仿就从1岁开始模仿能力是从一出生就具有的。许多新生儿就会反射模仿大人脸部的动作,比如吐舌头。不过,1岁时候的模仿就标志真正的模仿开始了,或者说是具有自我意识和目的的模仿开始了。一个1岁的孩已经能够懂得,他的模仿是有意义的一件事。通常状况下,男孩子比较爱模仿父亲的言行,而女孩子更倾向于把妈妈的一切copy过来。但是常常我们也会看到这样的情形——男孩子喜欢玩儿妈妈的口红,而女孩子会拿着爸爸的电动剃须刀假装刮胡子!“事实上,在1岁这个年龄,孩子们就是学做他们看见的东西,”Nalven医生解释说,“因性别而形成的差别,要至少到3岁才可能在孩子身上体现出来。”主动模仿的意义不仅在于获得技能,还有自信大概到15个月左右,大多数孩子已经具有了足够的能动性和认知力,这时候他们需要去发掘一些可用来让他们模仿的东西。并且,他们此时好动活泼,并具有了一定的手眼协调能力,只要他们发现、捕捉到的东西,他们就会产生兴趣,去copy一把。对于1岁的孩子来说,模仿一般有4个步骤:看或听-消化吸收信息-尝试去模仿-练习。拿语言的学习来做例子。当孩子能够说出“爸爸”“妈妈”这样的简单词汇时,他们只是在单纯地模仿他们听到的音节。时间久了,他们的无数次的反复“练习”中,明白了这个词的意义,并且把它应用在他的对话中。于是,他的模仿就获得了“终极”的成功。模仿能力同时还是孩子认知和发展独立性的垫脚石。当孩子模仿父母或者成年人的动作、语言时,他会意识到:“啊!我也能这样做!我很不错嘛!我再试试~!”孩子会从中发觉,他可以开始控制一些事情。那么最终,孩子通过模仿的行为、模仿的意识,学到的就不仅仅是被模仿的事物本身,而是一种行为的自觉意识。这个年龄能够吸引孩子模仿的东西大多数跟父母有关因为这个年龄的孩子,毕竟还是很依赖父母的,绝大多数时间是和父母在一起。即便是有户外的或者和其他小朋 友的活动,他对小朋友的兴趣总不如对父母的大。所以与父母有关联的东西会更多吸引孩子去模仿。就说小皮的例子,并不是弯腰、伸展对于他来说有什么吸引力要去模仿,而是因为那是爸爸在做的事。还包括哪些事情引起了父母的关注,也会激发他们去模仿。比如爸爸大叫了一声,把妈妈吓一跳,孩子就很有可能去故意模仿大叫,得以再次“欣赏”妈妈“好玩儿”的反应。同样,受到了父母的鼓励,也会增加孩子模仿的积极性。Kiki戴了妈妈的帽子,全家人看见都鼓掌称赞她漂亮和聪明,于是kiki又找出了妈妈的头巾,把它盖在头上。有时候父母其实不了解,你们的笑和赞扬是孩子很喜欢的东西,它会给他们很多很多力量。家庭空间对于这个年龄的孩子们来说还是更主要的,如何爱护他的模仿能力并且保护好他,是父母们需要用心的在所有被孩子乐于模仿的行为中,还是家庭生活中发生的事情,最受他们的热爱。扫地、拖地带给我们的更多是辛苦,而对于他们,则更多是新奇和乐趣,还有学习!你常常会发现当你梳头或者刷牙的时候,你的宝贝就在你对面,用他的小手指在自己身上模仿呢!那么,作为一个1岁宝贝的家长,你要爱护孩子的模仿能力,更要保护好他们。*做一个好榜样1岁孩子的父母时时刻刻都在被孩子们盯着呢!在孩子发展的这个关键的时期,父母们一定要做一个好榜样!无论是好好吃饭不挑食,还是按时睡觉、少看电视,日常生活中的一切行为,都最好采取积极的正确的方式。*安全永远是第一位这么大的孩子还没有任何危险意识和判断危险的能力,他们的模仿有时会过于“冲动”。*必要的时候要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家里有这样一个copy小鬼有时候也是一件挺烦人的事。比如他把你的钱包从衣服口袋里拿出来,学着你的样子玩儿那些信用卡和钱币。这不仅不卫生,而且也会有误吞硬币的危险。这样的时候,最好就用别的东西分散他,让他暂时不要学着去模仿这件事。Tips充分利用宝宝此时的copy技能,妈妈们能够教给宝宝很多东西哦!*吃饭前给他洗手,为了让他洗完手不再乱摸东西,每次洗完后我就把手举得高高的,他也学着我的样子把手举过头顶。后来他自己就养成了自己的习惯。挺有趣!——小猪妈*自从见过我刷牙之后,她每天早上只要想起来,就会闹着刷牙。一开始我们只是给她一支小牙刷,但是当她发现我们还会用一个杯子“漱漱口”之后,就非要属于自己的一杯水,所以他现在除了没有牙膏,其他用具都具备了。婴儿的那种橡胶牙刷每次都把她的小牙磨得吱扭吱扭响,她特别高兴。——田田妈*无意中被小丫看见了我们擦桌子,于是只要她喝水的时候把茶几弄湿,自己就会跑到卫生间里拿抹布,然后煞有介事地在茶几上乱抹,嘴里还念念有词:“擦呀……擦呀……”虽然在她这一通乱擦之后,桌子比原来还要脏,但是毕竟是个好习惯,所以我们也没有纠正。希望她能把勤劳的好习惯坚持到长大。——小丫妈妈文/江雪本文由父母》杂志授权摇篮网独家发表,

他为什么会变成“复读机宝宝”?


他为什么会变成“复读机宝宝”?

  孩子因何如此“执著”

  当孩子钟情于某本书、某个故事、某个游戏,容不得变换,显得一根筋时,很多爸爸妈妈都会担忧:孩子这样是不是兴趣过于单一,对他学习更多的内容构成障碍呢?我儿子小的时候,我也会有这种担忧。但是,在我更了解孩子之后,我发现,他们的这个行为实际上只是阶段性的。仅仅因为这个熟悉的故事、图书或者游戏让他有掌控感,他会更安心、更享受,更自信。这种感觉,对孩子心理的成长有利无害。并且,随着时日的推移,孩子的兴趣自然会拓展,根本无需担忧。相反,我们可以利用他们这个阶段性的特点,去呵护激发孩子自主学习本能,提升孩子自主学习力,帮助他们从小养成一些好的学习习惯。

  “一根筋”是孩子“怀旧”的表现

  他们的“怀旧”一般都以如下的方式呈现:

  对熟悉的事物有亲近感

  在某个阶段,他们可能更偏好让父母给他讲某个固定的故事,读某一本固定的书,玩某一个固定的游戏。甚至当我们讲故事时讲错其中的某句话、某个词,他都会急切地加以更正。

  喜欢追忆“小时候”的事情

  有时候,他们会追问爸爸妈妈他小时候发生的一切。当爸爸妈妈谈论他小时候的故事时,他们会很开心、很好奇。

  对曾经经历的事件念念不忘

  即便过了很久,他们也可能因为某个情境触发,突然回忆起当时的情景。

  装傻,巧妙利用“一根筋”

  实际上,当孩子处在这个阶段的时候,我们不需要跟他较劲。顺其自然,跟随他而动就好了。当然,如果我们实在受不了孩子如此这般,也没必要强求自己,可以尝试顺应孩子的特点,让游戏朝着其他的方向转化,带入更多内容,以免因我们自己厌倦这种过于单一化的游戏而生起情绪,反而带给孩子压力。

  比如,我们可以装傻实际上,在孩子面前,我们不一定非要保持权威的形象。有时候,装装傻也可以让我们与孩子更贴近,并调动孩子参与的积极性,顺势而为,让他成为游戏的主角。

  我儿子小时候也有过没完没了要听同一个故事的阶段。当我厌烦了一遍又一遍讲同一个故事,我就给自己找点乐子。我会故意更改故事的某些情节,或者找一些搞笑的、幽默的、反义的、倒装的词汇替代其中的某些词汇,带来一些喜剧感,等待他来纠错。并且,我每次都会错得很离谱,离谱的方向也不一样,或者没有灵感的时候,就假装脑子突然断路,忘了怎么往下讲,让他来接。看到妈妈“傻呆呆”的模样,他会觉得好玩,并很配合我去玩这个游戏。况且,错得离谱也是一个拓展思路的过程,虽然他在给我纠错,但是我“错”的信息也会被他吸收,成为滋养他想象力、创造力、语言能力等多方面的营养。虽然这个阶段,孩子会纠结于故事的一致性,但是,看到妈妈出错,他依然很开心,并为自己能纠妈妈的错而深感自豪。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我虽然出错,但也一定会保证有一部分内容与原有情节吻合,满足他依赖这种熟悉感的心理需求。并且,要让它变成一个游戏,我们就不能太一本正经。如此,便两全了。

  让“一根筋”平稳转化

  当孩子处在这个“恋旧”的阶段时,回忆他“小时候”的事情通常会让他很享受。比如,看到小弟弟小妹妹,我们可以告诉他,他小时候也如此如此,或者如彼如彼。于是,我们这边刚开了个头,他就会立刻响应,把他观察到的小弟弟小妹妹的行为描述出来,并好奇地问:“妈妈,我小时候也会这样吗?”在这样一个看似普通的活动中,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观察力、互动能力、比对能力、判断是非的能力都获得了提升的机会。当然,我们还可以在“回忆”他小时候的事情时给予他暗示,让他充分地感受到我们的爱,明白哪些行为被赏识、被期待、哪些行为不被赏识,不被期待,在不给他压力的前提下,巧妙地促使他的行为转向。一个被父母发自内心认可的孩子,他怎么可能不自信、不自律、不自主呢?

  遇到合适的场景,孩子可能会回忆以往的经历。这便是一个提升他记忆力的很好的机会。我们可以积极参与,补充某些细节,以更积极更阳光的方式去描述曾经发生的一切。若孩子没有想起那些曾经发生的事,我们也可以主动去谈论,提供某些细节去触发他的记忆。如果是一些美好的回忆,当然孩子会很享受。如果是一些不那么开心的回忆,即便我们极力回避,他也可能会想起,如此,它便转化成一个挫折教育与学习处理情绪的机会。在疏导并帮助孩子处理情绪的过程中,他那些负面的情绪得以释放,并因此获得更多滋养。如此,孩子就能学会凡事看到它积极的一面,变得更乐天,更友善,内心更强大。而这一切,是支持孩子在人生之路上走得更稳健的前提。心成长了,孩子探索的触角自然会伸向外面,自主学习的劲头更足。当孩子处在“一根筋”的阶段,焦虑、担忧,试图改造孩子,不仅无济于事,反而可能带给孩子太多压力,妨碍孩子的成长。相反,若我们懂得转化,孩子“一根筋”也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契机,利用好了,可以为孩子的成长提供更多的滋养。

本文Hash:2883f928e4e3785d3a98d2d214193d0c7d7478e1

声明:此文由 BitettFan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