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贵族园”而想到的(中)

(接上文)我心目中的“贵族”,应该是有担待的人,是承担责任的人,是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人。社会的每个阶层,都会出现这样的人,但对于资源更丰富的父母来说,他们应该更有能力为孩子做出选择。可是,为孩子做出怎样的选择,对许多父母来说,都是新课题。我小时侯印象很深的一件事是,我母亲刚刚拒绝了弟弟想买双新鞋的请求,转眼却花了近百元给他买了最好牌子的乒乓球拍。那年代,一百元能买几十双鞋呀。可是,我母亲的决定让我们意识到,资源是有限的;有限的资源应该用到最重要的地方;对我们来说,锻炼身体是最重要的。条件好的幼儿园,应该和条件好的家庭一样,为孩子提供更多的机会,但最关键的,是提供什么样的机会。我认为,我们资源的使用,应该能够带给孩子更科学的学习,更广泛的实践,更充分的表达,更博爱的体验;应该能够陶冶教师的人文情怀,使教师能够更快乐、更平和地生活,并把这种对生活的认识带给孩子。在这一点上,我的想法很明确也很坚定:生活的早期,应该更多地接触美好的事物、睿智的思想、清新的体验、豁达的人。这为孩子终身的乐观和豁达奠定了基础。从小生活在苦难中的人更容易愤世嫉俗。如孙瑞雪老师所说,让小苗在长成小树之后再去经受风雨,它就更能抵挡。但是,美与锻炼并不矛盾,美与宽容并不矛盾,美与认识多元化的社会也并不矛盾。我反对把孩子突然扔进游泳池的做法,这不意味着我主张孩子在水里应该永远套着救生圈。孩子的适应过程应该是循序渐进的,但循序渐进的适应结果应该是更稳定的安全感和更高的适应性,而不是对成年人的长久依赖。自由(但不是放任)的环境中,应该成长出理解和体贴的孩子,这样的孩子具有良好的适应性。令我们欣慰的是,目前离开小橡树去上全托的几个孩子,都表现出很好的适应性。作为蒙氏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孩子要学习、分担不少照顾环境和照顾自己和他人的劳动。比如,分饭,端饭,扫地,拖地。教室里的桌椅、地垫从来都是孩子自己刷洗的。体育是磨练性格的一个重要手段,随年龄增长,逐渐提高对孩子的要求,即使是大风或微雨天气,孩子还是要和老师出去跑步。上旱冰课时,鞋很重,但即使是两岁的孩子,也必须自己背鞋,不然没有资格上课。我非常赞同一些妈妈的观点,孩子应该有机会接触社会的各个层面。美国好的私立学校,往往通过给奖学金的方式吸引经济收入较低阶层的子弟,以保证校园的多元化,使学生学习与各阶层相处。囿于我国税收制度的不同,我们难以在幼儿园做这样的事情。但我们尽力帮助孩子接触社会。比如,对所有孩子的保姆,老师都非常尊敬,并且要求小朋友予以同样的尊重,要有尊称,要让座。对清洁工等为我们服务的人,我们要求孩子礼貌问候,并不断开展慰问活动,给她们帮忙。我们带孩子去公立园与那里的孩子共度一日生活,不少孩子第一次接触没有抽水马桶的卫生间。我们也去残疾儿童福利院,养老院。蒙氏戏剧课上,我们去邮局,坐公共汽车,去农贸市场,等等。更为重要的是,我觉得,让孩子知道社会有差别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是成年人如何从旁解释这些差别。而这方面,教师的素养是至关重要的。有钱人家的孩子可能比较家里的车,父母的职位高低,而普通家庭的孩子也可能比较家里的电器,以及零食的丰富与否。这时候,教师是表现出艳羡、鄙夷,还是坦然地、正确地引导孩子,这是至关重要的。作为教师,我们往 往花大量时间讨论如何回答孩子的这些问题。我们也每月花钱带教师去见识各种场合,这是一种气度的培训。我们希望教师知道,金钱可以做什么,金钱不能做什么,这些,都会传达给孩子。有趣的是,三年前,当我们筹划创办一所自己的幼儿园时,我最先考察的是与一所北京郊区乡镇园合作。我当时的理想是让孩子和农民的孩子一起成长,继承该园崇尚自然、废物利用等传统,但带入新的教育理念。当然,这个理想没有实现,不仅因为懂经济的人告诉我赞同我这一想法的家长会少的让幼儿园难以为继,也在于当地镇长和我语重心长的一番话。他说:“王老师,我们农村的孩子就是要考学才能有出路。你快乐教学,虽然也可能象你说的那样能让孩子考上学,可是俺们冒不起这个险。”讨论结果是我们只能在这个园里做一块“飞地”,一园两制,让孩子天天看到两种孩子的差异。而这是我不情愿的。这也使我认识到,新的东西,往往要从有承受力、有冒险能力的阶层开始。美国的贵族学校,反而是对家长要求颇多,对孩子也更严苛的,因为他们的私立教育为家长所认可。中国目前还很难做到,不过我相信仍然可以开始。(转下文)下一篇:由“贵族园”而想到的(下)

由“贵族园”而想到的(上)

dangdangma原帖:(写于11/12/200210:11:40AM)这几天看到网上几位妈妈讨论“贵族园”的问题,小橡树也忝列榜首:)。大家谈到希望孩子接触社会,从小磨练等等,还有前一阵关于“再富也要穷孩子”的讨论,都是我思考了很长时间的话题,借此和大家分享一下。对我这个年龄的人来说,最早的“贵族”概念当然来自毛时代,具有政治上的贬义。1979年版的辞海》对“贵族”一词的解释应有代表性:“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中享有政治、经济特权的阶层……他们主要是皇室的亲族子弟和功臣。贵族享有各特权,直接掌握国家政权,剥削和压迫劳动人民。”这一概念强调了血统和特权,由于血统而享有特权,可以“剥削和压迫劳动人民”。在今天的铺天盖地的房地产广告中,“贵族”一词出现频率也不低,当然应该不含贬义。不过,在强调“成功人士入住”、“独家拥有”种种便利和特权的字眼背后,“贵族”的含义不脱“血统”和“特权”的窠臼,尽管这“血统”往往是上一代人的努力而自致。也许是社会制度使然,英文中与“贵族”对应的词,无论是aristocracy还是nobility均不含贬义,相反,倒是褒义居上。无论是Oxford还是Webster,词典中对“贵族”的解释不仅涉及社会“高层”,还指“各阶层最优秀分子”,以及“具有高尚品格的人”,并有“很高的道德品质或理想”,“卓越的能力”,“气势恢弘”等语。这两种“贵族观”好象在教育上颇有体现。一位在英国参观过伊顿公学等顶尖“贵族”学校的朋友曾大发感慨:在皇子和王公大臣子弟云集的英国贵族学校里,学生睡的是硬板床,寒冷的冬天穿短裤,需要参加长达一年的军训,全世界不少富豪花重金送子弟去受这份罪。反观他自己孩子在南方某城市上的贵族学校,学生宿舍格外舒适,有保姆定时打扫收拾。他当时感慨说:“我们的孩子,富贵能过几代?”在美读书期间,因为导师的关系,接触了若干位来自香港巨富人家的学生。令我惊讶的是,几乎他们所有人都有快餐店送外卖的打工经历。家里可能为他们付学费,但零用钱却要自己去挣。后来与这方面的研究学者谈起来,发现这是他们培养家族企业接班人的一项重要措施。让富家子弟知道柴米贵,这一点他们看来做的很成功。富豪排行榜上名列前茅的人家,子弟前几年在北京打车时知道避夏利而坐面的,在街边买行李箱,全然不是中产阶级孜孜以求的名牌行头。李嘉诚让孩子参观头等舱后去坐经济舱的故事,不知是不是段子。不过在我看来,是非常可信的段子。人家的资本主义已经发达太久,因而在接班人培养方面自然经验丰富一些。不过,如果说中国历史上贵族阶层都是骄奢淫逸,我也持怀疑态度。我非专攻历史,但读书中见过清朝皇子的课程表,六岁(五周岁)起读书,每日寅刻(凌晨3-5点)入书房,至下午,然后演练骑射武功。只有农历元旦停学一日,其余寒暑不辍。即使是除夕,也只是提前退学而已。五周岁的孩子便能“连发五矢,中一鹿,四兔”。溥仪回忆录中,也对他幼时的功课作了详细记载。由此想到在哪里看过英国王子的课程表,也是包括多种语言、击剑、跳伞、驾驶飞机等等在我们看来很危险的运动的。无论是王室还是当今资产阶级,我想让子弟学习如许课程,决不仅仅是为了在骑射项目中一显身手,或是了解快餐业行情。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磨练孩子的心志和品性。曾有个朋友,津津乐道地告诉大家她的幼小的孩子如何挑剔家里两个保姆的仪态。她说:“我小时候太苦了,现在我们 生活好了,我小时侯受过的罪,我不会让我儿子尝到一点点。”我说:“那你奋斗的快乐,实现自己的喜悦,你儿子也不会尝到一点点。”也有一个朋友,总想把自己的儿子送回老家,因为他欣赏自己的成功之路,希望儿子能重复。可是,他可能忘了,苦难对有些人来说是成功的垫脚石,对另一些人来说可能就是万丈深渊。他从穷乡僻壤来到繁华的大城市,仍不失自强自信的风范,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父母在当地作为教师的社会地位,以及父亲从小带他见识各种场面的培养。今天,祖父母已垂垂老矣,如何担当培养孙子的重任?无须讳言,由于父母的资源不同,某些孩子由于出生背景而有可能获得特权。但最关键的,是这特权包括什么。有些人的特权是闲逸和安稳的生活。但对我来说,我更希望用我的有限资源,给我的孩子更多的机会,学习的机会,磨练的机会,体验的机会,发现知性的喜悦的机会。(转下文)下一篇:由“贵族园”而想到的(中)

本文Hash:deb945794b337f33a9ff8257e4045549c5742b00

声明:此文由 lizhen002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