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宝宝成为幼儿园里的留级生

关注幼儿园里的“留级生”

1、跟着我,我是小班里的“小超人”

小朋友说“你怎么不哭呀!哎呀你留级了呀!”

现象入园太早的宝贝,上了两年小班

小班新学年开学时,总是此起彼伏一片哭声……在所有的孩子当中,潘阳却从没有哭过,他总半是不解半是嘲讽地劝人家“有什么好哭的!”老师好像也很给潘阳面子,教什么新本领时也让潘阳做示范“举手发言应当怎么举,看潘阳的!”“小手怎么才能洗干净,下面我们请潘阳小朋友先来洗给大家看!”

潘阳得意了差不多有一个月,有一天,一个同班小朋友披露了一个绝大的秘密“你们知道为啥潘阳一开学就不哭?为啥他早就会洗手,会系鞋带?他上过一年小班了!他是个留级生!”从此,潘阳“悲剧”了,以前搭积木没人跟他玩,因为他太小,笨手笨脚老出错;现在没人跟他玩,是因为“坏孩子才留级”。

专家建议

开诚布公。现在很多幼儿园因为师资、安全方面的原因不办小托班,有些上小班年龄不够的孩子,因为家里实在没有人带,就会选择上两年小班,或春季入园,先跟上一届上半年小班,再跟下一届正式上小班,这也是没有办法中的办法。很显然,家长和老师对“小留级生”的压力都估算不足,比如,潘阳留级的事实披露后,他的心态就会由“惶恐的骄傲”变成“委屈的自卑”,这对一个满心期待要做榜样的小男生来说,打击实在太大了。世间没有不透风的墙,与其隐瞒,老师不如征求家长同意后,一开始就对全体小朋友开诚布公“咱们班的潘阳小朋友已经上过一年小班了,因为升中班年龄不够,老师希望他再上一年小班,来当老师的小助手。”

激发示范意识。老师甚至可以当着全班小朋友的面,给潘阳发一个小红本儿当助手聘书,这样,可以极大地激发潘阳的责任感,让他有一个以身作则的示范意识,同时又巧妙化解了对他“连上两年小班”的质疑。另外,在这一年中,潘阳妈妈和要跟老师取得共识,就是老师对潘阳不要流露出过多的偏爱,这种对得意弟子的偏爱,是妨碍潘阳在新集体中融入的。

2、别理我,我是大班里的“无趣宝贝”

小朋友说“你连拼音也会?那你怎么还不跟你的同学升小学?”

现象无法提早入学,上了两年大班

季彬插入大二班时,应季彬妈妈的要求,老师是这样对大家说的“季彬小朋友是转学过来的,他画画得好,滑滑梯走软梯都是高手,还会一点武术。”

但时间长了,学同样的东西,季彬本来就意兴阑珊,加上老师后来觉得应当打击一下他的傲慢,干脆不给他发言机会,季彬就觉得在幼儿园非常无趣,他后来要么在课堂上打瞌睡,要么起哄捣乱……

专家建议

1、提前“留”。孩子的接受能力毫无问题,只不过因为年龄小了一两个月,不到小学的入学年龄,所以必须在幼儿园留一级,这样的无奈很多家庭都有过,万一不得不留级,我们主张“提前留”。也就是说,连上两年小班或中班的副作用,比连上两年大班要小些,这不只是因为孩子越大,自尊心越强,对“留级生”的身份更敏感,还因为幼儿园小班或中班以综合活动和游戏为主,到了大班,迫于种种压力,老师必须系统化地教授拼音和算术,这时,学过一遍的孩子就会有强烈的“卖弄”或“厌学”情绪,这对他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都是打击。

2、不打击求知欲 。万一宝宝必须在大班留级,应当怎么办?老师可以和季彬这样的孩子答成一个协议“老师知道你都会了,那发言机会是不是应当多给那些不太会的小朋友?你会了就举右手,老师就朝你笑一下,点点头;要是你实在想发言,就举左手,老师一定会叫你,这是咱俩的小秘密,拉勾上吊一百年不许变!”老师也可以给季彬一些听课时的自主权“要是你都会了可以不听,老师借书给你看。”但不要把这当作季彬一个人的特权“其他小朋友要是都会了,也可以到老师这里参加一个认拼音和认字游戏,老师认为你可以,一样可以去靠窗那个桌子看书。”

3、我不起眼,但我却是“留级生”

小朋友说“我姐姐比你小都上小学了,你怎么还在上大班?”

现象发育迟缓跟不上,成为小小留级生

赵可纯是个内向到有点木讷的女孩子,第一年上大班,过了不到两个月老师就找她妈妈严肃地谈过话,说孩子不够机灵,接受能力挺差的,而且特别胆怯和被动。“要是没有一个老师坐在她旁边拼命鼓励她,她过20分钟还是一个字也不写。问她为什么不写,她眼泪都要下来了,说她老写错,老被人笑,又说她不想上大班,更不想上小学,想退回到中班去。”

宫外孕湿疹怀孕的表现手足口病症状宝宝感冒流鼻涕怎么办孕中期注意事项怀孕吃什么好盆腔炎有什么症状怀孕三个月胎儿图

别让您的宝宝成为“心理孤儿”

研究证明“心理孤儿”现象便是其中的一种。所谓“心理孤儿”是指学龄阶段的儿童、青少年在心理上自我封闭、游离集体氛围,怯于交往、难于融入社会生活的特征。“心理孤儿”实际是一种心理不健全的现象。

何谓“心理孤儿”

“心理孤儿”现象便是其中的一种。所谓“心理孤儿”是指学龄阶段的儿童、青少年在心理上自我封闭、游离集体氛围,怯于交往、难于融入社会生活的特征。“心理孤儿”实际是一种心理不健全的现象。

“心理孤儿”现象产生的原因

目前,中小学生的家长大多是“文革”时期成长起来的,对家庭教育科学不甚了了,对待子女的教育方法也大都沿袭长辈的传统或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获得。这样的家长在对子女的教育上,往往走两个极端:一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节衣缩食为子女竭力提供物质条件,把子女逼进书房题海;二是重养不重教,重肌体健康,轻心理健康;重物质投入,轻精神投入。如此,忽视了子女的思想、情感、内心世界的需求,孩子的心理教育成了“被遗忘的角落”。有的父母为了工作事业,无暇顾及孩子,要么把子女托付给爷爷奶奶,要么雇保姆照看,自己很少安排时间与子女在一起沟通交流,一起聊天做事,使子女与父母之间容易产生“陌生感”和“距离感”,使自己的子女在心灵深处形成一个不愿轻易向人开启的自我封闭的世界。

另外,问题家庭给子女带来的心理问题也相当严重。据中国家庭调查,家庭不完整,或是父母离异,或是家庭经济负担重,父母一天到晚为生计而奔波,无暇顾及子女,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更容易产生压抑、烦躁、自卑、孤僻、冷漠、仇视等不健康心理。

再则,现在家庭居住条件普遍改善了,中小学生有了属于自己的小天地,这有利于他们的学习和休息。但独门独户的居住环境缩小了儿童青少年的生活范围,与同龄人的交往大大地减少。许多心理学家做过实验,结果表明孩子的天性是合群的。当他们与大人在一起的时候,多少是拘谨的,不能达到无所不言、无所不为的“自由”境界,而一旦与同龄或基本上同龄的孩子在一起的时候,他们那种高兴劲头是成人难以理解的。而孩子长期独处,又会使他们的气质受到损害,养成一种胆怯、怕事、怕交往的不良心理。

本文Hash:9eaa4a299282896b8f492bea35feba39659530ab

声明:此文由 Scarlett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