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宝宝进行社交礼仪技巧

镜头1:

妈妈带玲玲去朋友家做客,在前往的路上,妈妈再三对玲玲说:“宝贝儿,等会到了要叫人知道吗?妈妈教过你很多次了,要做个有礼貌的好宝宝,是吧?乖乖听话的宝宝妈妈喜欢。”到了朋友家,玲玲在妈妈的“指挥”下叫着“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大家都称赞玲玲是个懂事的好宝宝。

提到宝宝的社会交往(交际),我国的父母大多会联想到“礼貌”这个词,希望自己的宝宝在与别人交往时,显得彬彬有礼,落落大方。于是,镜头1中的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只要宝宝开口叫了人,“甜甜的小嘴”总能赢得一片赞扬之声。然而有调查显示,大多数的宝宝却并不愿意这样做,他们对此十分反感。

虽然国外也有着许多不同的礼仪规则,但国外小绅士们的“修炼”过程却不同于我们。当带宝宝去朋友家做客时,国外的父母会向他们的成年朋友“隆重”地介绍自己的宝宝:“这是我的儿子**(女儿**)。”,与此同时,他们向自己的宝宝介绍:“这是**叔叔(**阿姨)。”接着,双方会十分友好地握握手或进行口头上的问好。国外的宝宝从来都不被强迫叫人,而这点仅仅是出于对宝宝的尊重和平等对待。

镜头2:

球球是个聪明活泼的小男孩,在妈妈眼里,球球最大的缺点就是过于害羞。每次妈妈带球球去公园或儿童乐园玩时,球球总显得十分内向,不愿意主动和别的宝宝打招呼。妈妈觉得球球应该像个男子汉,要落落大方一些,不能像女宝宝那样扭扭捏捏的。于是,妈妈总是“不厌其烦”地要求球球去和别的小朋友一起做游戏。

在国外,妈妈们常会为宝宝组织一些社团活动、一周一次甚至几次的亲子聚会来增进彼此间的互动交流。基于国情因素,国外的全职妈妈数量远远多于我国的全职妈妈。不过,我国近年来层出不穷的亲子机构和早教论坛,也为年轻的中国妈妈提供了大量互相交流的平台与机会。宝宝们可以更多地接触到同龄的小伙伴而不是整日在家面对着父母祖辈。但是机会的增多,并不能与宝宝的“合群”指数成正比。宝宝是否能很好地与其他小朋友玩成一片,不取决于他的性别,而在于宝宝的先天气质和父母的后天引导。

每个宝宝都有其独特的心理发展特征,相对于中国妈妈,外国妈妈往往更倾向于从宝宝自身的特点出发,关注宝宝的心理多于他的表面行为;不会急于求成地催促他去与人交往,更不会用责备、嘲笑的形式乱给宝宝“扣帽子”。外国妈妈会无时无刻地肯定宝宝,鼓励他大胆尝试。如果宝宝还没有准备好,她们会耐心等待。

试想一下,即使是成人,在初融陌生集体的瞬间都会觉得有些不自在甚至紧张,更何况是两三岁的小宝宝呢?

镜头3:

2岁的冬冬是大家眼中典型的“淘气包”,走到哪儿都是一副小霸王的姿态。他要么抢别人的玩具,要么玩滑滑梯时推别的小朋友,再要么冷不丁儿地拿着自己的小拳头对着别的小宝宝一阵攻击。这让妈妈很是头疼,甚至担心冬冬是个有着攻击性行为的问题宝宝。不管是耐心地给他讲道理,还是狠心地惩罚,小家伙依旧软硬不吃、我行我素。冬冬妈觉得如此下去,冬冬的社会交往会有很大的障碍。

冬冬的行为是婴幼儿社会交往中出现的典型现象。中国父母的传统做法是:如果自己的宝宝欺负了别的宝宝,一定会严厉地进行批评:“不可以欺负别的小朋友(不可以打人),那是坏宝宝的表现!小朋友之间要团结友爱的,快说对不起 。”当自己的宝宝不愿意将自己的玩具给别的小朋友分享,妈妈也一定会要求宝宝做个大方的宝宝:“不可以那么小气的,小朋友之间要友好分享。”而如果自己的宝宝动手抢了别人的玩具,多数妈妈会本能地将玩具夺下来还给别人,然后认真地教育宝宝:“可以这样做吗?抢别人的玩具是不对的,不是好宝宝,妈妈不喜欢。”

那么这些说法、做法,对宝宝来说是好的引导方法吗?答案恐怕是否定的,宝宝的交往欲望在规则的束缚下被压制住。其实,宝宝出现上述的行为,大多是由当时的心理发展特征决定的。外国妈妈不会对宝宝说“你是个坏宝宝”或“我不喜欢你”。因为这并不能帮助他认识到自己行为的不妥,同时妈妈的话会对他造成沉重的心理打击,反而让他觉得更加委屈,进而表现得更为叛逆。较合理的方法是,在理解和接纳宝宝这种行为的基础上给他讲道理,告诉他这样做别的小朋友会很难过的,而不能用家长的权威来强迫宝宝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做。因此,妈妈在引导宝宝进行社交和教授宝宝社交礼仪技巧时,需要多从宝宝的角度出发。请记住:宝宝和宝宝之间是平等的,宝宝与成人之间也是平等的!

如何引导宝宝讲礼仪

礼仪礼貌有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但背后反映的是一个人的素质与修养。这就说明了教育孩子学会礼仪的重要性。那么,家长们应该怎样去教育孩子学会礼仪呢?这种本领可以分为6招。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的。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映射到孩子身上,就是要重视、开展礼仪教育。现在的孩子,越来越不重视礼仪和规矩,在与人交往中,常常因此而发生误会和摩擦。而在亲朋好友眼里,不守规矩和礼仪的孩子也不是一个讨人喜欢的孩子。所以,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懂得最基本的礼仪常识,那么,父母该如何教孩子学会礼仪呢?下面有几点建议可供父母参考。教会宝宝学会礼仪首先教孩子认识到礼仪的重要性不懂礼仪的人,在社交场合很难受到别人的欢迎。在工作中,不讲究礼仪的人也很难处理好与同事的关系。引导孩子注意仪表端庄仪表是指人的容貌,是一个人精神面貌的外观体现。仪表首先要卫生,清洁卫生是仪容美的关键,是礼仪的基本要求。其次是注意服饰,它不但要与自己的具体条件相适应,还必须时刻注意客观环境、场合对人的着装要求,即穿着装打扮要优先考虑时间、地点和目的三大要素。引导孩子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言谈作为一门艺术,也是个人礼仪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跟别人说话要用表示尊敬和礼貌的词语。如日常使用的“请”、“谢谢”、“对不起”,第二人称中的“您”字等。初次见面为“久仰”,很久不见为“久违”,请人批评为“指教”,麻烦别人称“打扰”,求给方便为“借光”,托人办事为“拜托”等等。要努力养成使用敬语的习惯。态度要诚恳、亲切;声音大小要适宜,语调要平和沉稳。交谈时要正视对方、认真倾听,不能东张西望、看书看报、面带倦容、哈欠连天。否则,会给人心不在焉、傲慢无理等不礼貌的印象。还要注意站姿和坐姿。教孩子一些基本的社交见面礼仪总的原则,就是做好“预防”工作。比如孩子见人不知道问候,那么在见面之前,一定要先告诉孩子“待会儿会见到什么人”、“要如何称呼”,以及“该说什么”,让他有心理准备,甚至可先练习一下;如果孩子在公共场所吵闹不休,要处理这个问题,事先预防是关键。外出前先告诉孩子,外出的目的是什么,让他知道会发生什么事。出门前,也要先跟孩子说好规则,确定他已经听明白,并问他是否能遵守。在公共场所不能大声喧哗比如在电影院和图书馆里,万不可大呼小叫,笑语喧哗,演出结束后应有秩序地离开,不要推搡身前的人。乘公共汽车要主动给儿童、老人及病残者让座等等。除了身教,父母也应善用童书绘本因为童书绘本里有许多故事比喻,还有许多人物角色,足以启发他们的同理心、同情、怜悯与爱心,比讲道理更容易培养孩子温柔关怀的能力。小编总结:歌德说:“一个人的礼貌,是一面照出他肖像的镜子。”一个有礼貌的孩子,才会成为一个社会适应性强的孩子,一个能够被环境接受的孩子,一个受欢迎的孩子。希望通过这些建议,能够帮助妈妈们教会宝宝学会礼仪。(兼职编辑:李欣儒)

本文Hash:21dc4be77e8cd07935697f4ad8bc7e3737364cdf

声明:此文由 Mike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