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思考父母不能束缚

记得以前的一个再平常不过的一个早晨,女儿乐乐醒来后,坐在床上望着窗外待了半晌。然后,她转向我和她妈妈,很自然但是认真地告诉我们:“乐乐在想一个问题。”这时,乐乐还不到2岁半。我觉得很惊讶,当然还有欢喜。思考,是一种可贵的人生习惯。她这么小,竟然也开始懂得用小脑袋瓜“思考”了。

但是,很多人认为会思考的孩子就是指那些能说会道的小大人儿,甚至担心孩子们的童真过早丧失。那我们的乐乐在思考些什么呢?问乐乐,她只是向我们甜甜一笑,于是,我们也就不再追问。她现在思考的问题可能很可笑。也许是今天要吃什么早餐,或者爸妈会不会带我出去玩儿。

这些只能算是思考的初级训练。毕竟那些生活中沉重的大道理和她还没有关联。虽然以后必然要面对,而且无法回避。这是一个喜欢思考的人不得不接受的结果。

但我相信,即使是现在,孩子的心里也装着一个好大的世界。他们没有预设地观看外界,得出自己最初的观点。望着乐乐的眼神,有时,我觉得自己一定是低估了这个年龄段的孩子。

与思考什么相比,怎样思考可能更为重要。我总在告诫自己,要让乐乐没有束缚地按自己的方式思索问题。这也是一种习惯的培养。

我们长大后才发现,在繁杂的成人世界里,在外界的体制与标准比个人强大得多的情况下,记住自己想要什么其实最为困难,也是最大的能力。因为我们已经树立了另一种习惯,总把别人的愿望当成了自己的,而忘记了人生的初衷。我会尽我的能力保护好乐乐心灵的自由。

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有助于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孩子会思考,孩子才更会学习。

父母不能一辈子拉着孩子的手

两岁的孩子喜欢在楼梯上爬上爬下,他先用手判断上下两个台阶之间的距离,然后又小心地抬起自己的脚,试着用脚来判断。“不要用手摸地,太脏了!”家长说。孩子于是被牵着手学习上下楼梯。

三岁的孩子不愿意吃饭,边跑边玩,大人端着饭碗,在后边追着,一直把孩子挤到墙角里,再也躲闪不开,大人趁机把一勺子饭喂到孩子嘴里。

孩子终于爬到小矮墙上,四下望望,看到了自己平日里看不到的景色,孩子咧开嘴笑了。大人伸着双手跑过来,嘴里不停地喊着:“站住别动!小心!”本想试着往下跳的孩子收回了脚步,怔怔看着惊慌失措的家长。此后,孩子再也没有离开过家长的视线,自然,也很少再有独自攀上矮墙的壮举。

已经会跑会跳的孩子,偏偏不想自己走路,要妈妈抱,要爸爸背,不同意就抱着大人的腿。家长无奈,背起孩子,纵然累得满头大汗,孩子仍旧不肯下来自己走。

上学、放学时候,孩子在前面蹦蹦跳跳,后面跟着拿着书包、步履不再轻便的爷爷奶奶。

吃过晚饭,有作业要做,可是如果爸爸妈妈不在旁边陪着,孩子一会儿玩玩具,一会儿瞄一眼电视,直到夜深了,作业还没写上几笔。无奈,上了一天班的爸爸妈妈,在做好饭、洗好碗、打扫完卫生以后,还要静下心来,陪着孩子直到把作业做完,检查完,再签上自己的大名。

我们小时候,爸爸妈妈只要告诉我们一声:“天黑之前一定要回家”,就会放心地让我们出去玩耍;我们的父母小时候,他们的父母会放心地让他们独自去很远的地方。

没有人会说过去的父母们不负责任。然而今天,我们却会为孩子独自走路上学而担心,为孩子独自倒一杯热水而担心。

家长成了孩子的另一只手。与孩子手拉手过街、手拉手进教室,甚至手拉手进厕所,不敢让孩子独自在家,只怕孩子有个闪失。孩子的创造性、主动性,就这样被扼杀于家长的小心呵护之中。

可是,谁又能一辈子拉着孩子的手呢?

没有一个孩子不喜欢自己动手。两岁的孩子会帮大人拿东西,3岁的孩子什么事情都想去干。尽管他们常常会把事办糟,家长还是应该鼓励他们试一试,而不是责怪或制止他们的行动。

让自己懒一些。带着渐渐懂事的孩子一起过马路,但是不要牵孩子的手,只告诉他要注意来往的车辆;6岁左右的孩子就可以学习骑自行车,先是在小区里面骑,一直到能独自骑着车子上街;给上小学的孩子一些零用钱,让他去超市自己买需要的物品,你则在门口等着和他一起回家。

当你看到,孩子面对车流独自过街时胆战心惊的样子,你也许会心疼,但你要相信,当他回来时,已经变成勇敢、果断、充满自信的大孩子。孩子也慢慢学会说:“我能行!”

本文Hash:a1b28d038b0d663cd26c5f38e64c542222dfcfde

声明:此文由 maylee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