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对待孩子的贪心

与大人一样,孩子也有贪心。如果家中有贪心的宝宝,那么我们该怎么办?要极力制止,还是一笑了之?我相信不少父母会选择一笑了之。那么这种做法对吗?下面看看专家怎么说。“物欲”较重的孩子,大家都觉得他贪心,其实,小孩子都有贪心的一面,而且在他们看来,这是理所当然的。因此,父母要针对孩子的心理,对症下药,逐渐克服孩子贪心的毛病。当幼儿表现出贪得无厌时,大人的眼睛不要只顾去看“物”,而是要把注意力转向儿童的“感情”方面。在很多情况下,这种孩子并不是对“物”本身贪恋执着,而是为了用该“物”来“补偿”别的某种东西。一、约定要趁早。如果在“欲罢不能”节骨眼上,再对孩子进行约束和限制,收效往往甚微,甚至起反效果。因此,面对这样的孩子,父母不妨在一开始,比如孩子吃第一块巧克力或听第一个故事前,便认真地与他商量一个具体的“度”,并不断提醒他彼此的约定。当孩子遵循规定的“度”时,父母就及时赞赏并认可他遵守承诺的行为。这样久而久之,孩子不但能做到自我克制,而且“一诺千金”的观念也能深入其心,使他的社会性更好发展、人格更加完善。二、解释要到位。当孩子被大人拒绝时,常常喜欢问:“为什么不可以……”这时父母应答的技巧就很重要。如果粗暴的回答——“不可以就是不可以”,孩子当然不服气,会继续与父母对着干。如果用抽象、冗长的解释——“因为巧克力多吃会发胖,胖对身体不好”容易让孩子产生困惑,引起他烦躁不满的消极情绪。这时只有简洁明确的打比方,才能迎合孩子的胃口。比如,你可以这样说:“小树一天长大一点,最后成了一棵大树,宝宝一天听3个故事,最后成为了故事大王。”三、衔接要自然。孩子心理活动的切换能力相当有限。当孩子沉浸于精彩的故事情节之中时,妈妈突然说“该睡觉了”,他需要一定的时间接受并遵从这一指令。所以,如果希望孩子成功地把注意力从一项活动转向另一项活动,父母最好做好辅垫工作。比如:你讲完一个故事,特别提示孩子“妈妈已经讲了两个故事了,接下去再讲一个,我们就准备睡觉了,好吗?”或者,在讲最后一个故事之前,让孩子盥洗完毕、舒舒服服地躺在床上,等故事讲完后,孩子的“瞌睡虫”就自然来了。四、替代要得当。想想看,孩子除了喜欢吃巧克力以外,还喜欢吃些什么?玩些什么?必要的时候,父母不妨用其他的替代内容来满足他。不过使用这一招时,父母要懂得技巧:即不要孩子一耍赖就向他妥协或谈条件,而是要等孩子情绪平复之后再提出来,把替代方案作为你对他自我控制的一种肯定。小提醒:这种替代补偿不能成为惯例,只可偶然为之,并要视孩子的表现采取不同级别的奖励,不然就无法起到很好的效果。五、形式要活泼。游戏是有效面对孩子“贪心”的方式,父母不妨多多使用,以下推荐几个方法:你可以准备几个数字,让孩子事先抓阄,若抓到"4"就吃4块巧克力,或讲4个故事。和孩子一起动手粘几个漂亮的信封,让他自己作主把一盒巧克力分别放进一个个信封内,然后贴好每个封口,说好每天只能拆开一个信封。故事讲完、睡觉之前,允许孩子任意“点播”一首儿歌,你轻轻地哼唱着伴他入睡。贪心不是天性,如果父母发现宝宝贪心,就要先了解宝宝贪心的原因,只有这样才能解决问题。孩子的 格习惯与父母有很大的关系,父母要细心看护孩子,做好早发现早预防。

正确对待孩子的逆反心理

不少父母心中有着苦恼,孩子长大了脾气倔强,不象以前那样听话,与父母的关系变得不那么和谐,甚至十分紧张,父母为孩子作出种种安排,孩子却偏不高兴去做,喜欢顶牛,这种逆反心理的产生,有来自孩子生理和心理的内在因素,也有因为父母教育不当,不理解孩子造成的。孩子从小学进入中学,生理上发生剧烈变化,心理上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表现在成人感、独立感的增强、产生认识自己、塑造自己的需要,及情绪“闭锁症”等方面。少年自己的身体变化意识到自己不再是孩子,而是大人,对父母的反复叮咛、包办代替感到厌烦,他们常常喜欢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且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对父母的话不仅不太听得进去,有时还会有意无意地顶撞父母。从心理角度来看,孩子在小学时注意力和兴趣主要集中于自身以外的周围世界,而到中学,他们把目光开始转向自己,从外貌、性格特点到别人难以察觉的内心世界,都要自我审视,生活中往往崇拜一些偶像,如电影明星、体育明星和歌星。小学儿童对父母往往无话不谈、无事不说,心中的喜怒唉乐皆可在脸上显现,到了青少年时期,随语言能力和认识能力的提高,控制情绪的能力也大大提高,孩子开始学会如何恰当地表达情绪和控制感情,做父母的如果忽视孩子的这些生理变化,彼此之间感情就会疏远,产生矛盾。因此,做父母的首先要顺应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的成长,逐步改变教育方法,不要老是采用抚育婴幼儿的那种包办、监护的方式。其次,应尊重孩子的独立性,给他们一定的自主权利,与孩子谈话应平等商讨,如果孩子脾气倔强,也要耐心教育,不要用命令、训斥的口气,粗暴和强制的方法更是错误的,切忌霸道作风。第三,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要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采取热情关怀的态度,亲切温和的语气,尊重理解的氛围,此时,孩子便可感受到父母是自己的知心朋友,是最可信赖的人,父母和孩子的感情才能得到交流,孩子也容易接受教育和指引。

本文Hash:c225ad95df347f8b497894b5b0ce55e088956784

声明:此文由 梦相随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