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痢疾

小儿痢疾--病证名。多发于夏秋季,以腹痛、里急后重,排粘液或脓血便为主症的肠道传染病。多因外受湿热疫毒之气,内伤生冷,积滞于肠中所致。证分虚实,辨分湿热孰重。实证,治用清热化湿、凉血解毒、消积导滞等法;虚证,用补中益气、收涩固脱等法。热重于湿,宜清肠解毒,用白头翁汤;湿重于热,宜清肠化湿,用芍药汤。若邪窜心肝,症见突然高热,昏迷,惊厥等,治宜配合清心镇静之剂,如神犀丹、紫雪丹。若久痢脾肾阳虚,治宜温补脾肾,用桂附理中汤加味。针刺可取上巨虚、天枢、足三里、内庭。参见热痢、疫痢条。

小儿拉痢疾

小儿拉痢疾指的是小儿得了急性细菌性痢疾。这是夏秋季常见的肠道传染病。病原体是痢疾杆菌。由病人的粪便以及由粪便污染了的食物、用具、水等传播。苍蝇常是重要的传播媒介,苍蝇叮了病人的粪便再叮食物、就将病原体带到食物上,小儿吃进了污染的食物而得病,这是最常见的传染途径。潜伏期短,数小时即起病,但可长达7天,一般为2~3天。起病急,发高烧39℃以上,大便每天1~3次,便内带粘液及脓血。常有腹痛,大便后有下坠感,恶心、呕吐;治疗后,数日内症状见轻而后治愈。这是普通型。轻症不发烧,只有轻度,粪便中以粘液为主,可有可无脓血。小婴儿对感染的反应较弱,起病较慢,先常有似消化不良的症状像轻症,但常易迁延不愈。重症较普通型症状严重,烧更高,大便次数更多,每天在3次以上,脓血多,肛门括约肌松弛,呕吐频繁,常引起脱水酸中毒。最为严重的是中毒型痢疾,多发生在平日身体强壮的学龄儿童,突发高烧起病,不排便或排正常大便,有的反复抽风或昏迷,有的面色苍白、四肢冰凉。普通型菌痢或重症菌痢在治疗过程中如高烧不退,可转为中毒型痢疾,多发生在起病24~48小时内,嗜睡是转型的信号。因此,对中毒型痢疾患儿应立即送往医院诊治,普通型及重型痢疾患儿最好也在医护人员的密切观察下进行治疗,待体温下降症状见好后可回家继续服药治疗。

治疗的重点在于积极控制感染。对轻症患者,可选用黄连素每日每公斤体重1~2毫克,或痢特灵每日每公斤体重8~1毫克,将总量分为3或4次服用。也可二者同用。疗程不短于7天,对小婴儿或营养不良、佝偻病患儿应适当延长。对普通型和重型病儿,可选用氟哌酸每日每公斤体重1~15毫克,总量分3次口服;或用庆大霉素每日每公斤体重1~15毫克(即1万至1.5万单位)分3次口服,疗程7天。

患病期间,小儿应卧床休息,多喝水,吃易消化清淡半流食。病儿应用的物品皆应消毒。慢性痢疾主要发生在营养不良及患佝偻病的小儿,或发生在急性期间治疗不及时或疗程不够的病儿,一般迁延不愈超过两个月。慢性痢疾治疗时间要长,用药与急性期相同,先用7~1天,休息4天,重复治疗4天,再休息4天,再重复治疗4天,全疗程23~26天。如此治疗后,大便已不见脓血,或经培养已为阴性,

本文Hash:69f25c97b786333c6d3f8f325aa941264f68532d

声明:此文由 lizhen002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