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有一个假想伙伴

咪咪是个活泼可爱的4岁女孩,近来妈妈发现她在独自游戏时,常常会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还常常自言自语,时而与这个角色对话,时而又与另一个角色对话,好像她正在和这些“伙伴”一起玩耍似的。最近一周来,咪咪不知怎的又有了个假想的好朋友欢欢,做什么事情都要告诉这个好朋友,睡觉也要在自己的小床上为欢欢留个位置,还要妈妈也像对真人一样接纳她假想中的小伙伴,连吃饭都要求妈妈给欢欢留个座,并在桌上放上碗筷。妈妈向来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很民主开放,但这样的事情也觉得难以接受。于是就耐心地劝说女儿放弃这个假想的朋友,却无论如何不能说服咪咪。妈妈非常担心,怀疑孩子是否患上了某种心理疾病。

无独有偶,3岁男孩大伟的妈妈也在为同样的情况烦恼。最近大伟经常拿着两个玩具兵打仗,还给他们分别起了名字“大胖”“小胖”。他自己呢,一会儿当“大胖”,一会儿当“小胖”,打起仗来口中念念有词的。一把塑料小手枪整天带在身上,晚上睡觉时,“大胖”“小胖”左右陪伴,小手枪放在枕头下面。白天也经常对着玩具兵说话,连吃零食都要先与玩具兵分享,好像这两个玩具成了他生活中真实的小伙伴似的。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出现“假想的游戏伙伴”,是幼儿正常的感情表达形式。有部分幼儿会把想象中的人或动物当作真实的,他们对它说话,和它一起玩,在谈话中提到它。其实,假想的游戏伙伴是儿童游戏的精神伴侣与无形的朋友。据有关调查统计,有15%~3%的儿童会出现这种现象,多在2.5~6岁之间发生。一般来说,这个现象到了入学年龄,随着幼儿社会交往的增多会渐渐消失,个别儿童可能延续到1岁左右。

幼儿的自言自语是其思维的有声表现,它经常在伴随着动作、游戏思考问题、遇到困难时出现,往往把幼儿大脑的内部思维活动以语言形式表现出来。因此,在幼儿期,幼儿和某个不存在的人一起游戏,这不是什么病态。相关研究证明,有假想伙伴的幼儿通常也能和其他幼儿玩得很好。他们在和其他幼儿游戏时,就不再带上他们的假想伙伴。现代家庭独生子女、三口之家的家庭结构,决定了大部分孩子在童年时期往往有较多时间是在家里独自游戏。独生子女比有哥哥姐姐的幼儿更可能有假想伙伴,这表明这些幼儿找到了免于寂寞的巧妙方法。与智力方面缺乏创见的幼儿相比,聪明伶俐、寓于创造性的幼儿更可能有假想的伙伴。

3岁宝宝有个假想的小伙伴

学龄前的宝宝有时侯会告诉你他有一个小伙伴,而实际上这个小伙伴并不是真实存在的。完全是他想像出来的。他可能还会给这个假想的朋友,起个他喜欢的名字,呼之即来,挥之即去,让他每天都伴随着自己,甚至可能陪伴他长达半年之久。对有的学龄前幼儿来讲,他的假想朋友是不固定的,经常变化,可能每天都要换个新的。有的学龄前幼儿根本就没有这种假想的朋友,也有的学龄前幼儿假想的朋友是某种动物,今天可能是小熊猫,明天又可能是小白兔。如果不理解他的这种丰富的想像力,你很可能会担心,以为他不是生病不舒服就是闹情绪。实际上这是他很有创意的一种方法,他通过这种方法来尝试进行各种不同的活动与行为、对话与体验。

本文Hash:ab528afa5ae6ace4711176ed4cfb3843a1f7f374

声明:此文由 maylee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