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家长惩罚孩子打屁股不利于宝宝智力发

面对顽皮的孩子,有的家长认为,打屁股等体罚方式会让他们长点记性。但是,近日国外有研究发现,体罚有可能阻碍孩童智商发展。请关注——中国有俗话“不打不成器”“黄荆棍下出好人”,说的都是棍棒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在小的时候不懂事,只有打屁股、挨棍子才能让他们长点记性。

而近日美国研究人员发现,打孩童屁股或是其他的体罚方式,可能阻碍孩童智商发展。美国惩戒与家庭暴力专家对1510名2岁—9岁的儿童进行了4年的跟踪研究后发现,在806名2岁—4岁的儿童组中,未遭体罚过的儿童,智商的平均商数比经常挨打者高出5分,而另一组704名5岁—9岁的儿童,这一差距是2.8分。研究人员因此建议,在任何情况下,孩子都打不得。

体罚教育事与愿违

家长实施体罚的目的大多在于威慑孩子,警告其同样的错误不能再犯。体罚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小一点的孩子就罚站罚跪不让吃饭,大一些了还要加上手打脚踹,家庭“冷暴力”(不理不睬)也成为一些家长对待犯错孩子的方法。在他们看来,孩子受到惩罚的越重,教训记得越牢,下次就不敢再犯错误。

那么,孩子感受又是如何呢?有资料显示,40.3%的孩子是“不服气,内心抵制”、20.94%的孩子表示“没办法,只好忍受着”,只有21.8%的孩子感到“自责,努力改正”。更值得父母警觉的是,受到体罚后有14.8%的孩子“真想离开这个家和产生辍学念头”。

从这一组数据透露,“体罚”这一管教方式并没有发生积极作用和正向效果,也并非是一种正确的教育方式。

长期体罚抑制智力发育

俗话说:“3岁定终生。”一个人的认知能力在生命早期就逐渐形成了,这也会在无形中影响他们将来的学识多寡、事业发展,甚至健康状况。

北京慧源心理与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李玲认为,孩子的智商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除了先天因素,外界环境也是至关重要的。孩子如果长期生活在一个暴力恐怖的环境中,不利于他的健康成长,当然就更谈不上智商的良好发展。

对于长期体罚影响孩子智商这一研究结果,资深国家心理咨询师荀焱也表示比较赞同,她补充说,大脑左右半球虽然具有不同功能,但两半球是协同工作的。孩子受到责罚,负责空间知觉、情绪、艺术欣赏等功能的右半球就会处于紧张、压抑和恐惧的状态中,这样势必影响左半球的功能,而左半球又主要负责言语、阅读、数字运算和逻辑推理,长此以往,容易对孩子的智力发展产生抑制作用。

事实上,对于平时打屁股之类比较轻的体罚,虽然不会直接造成肌肉、肢体的损伤,但是疼痛的感觉会通过神经中枢的传导,使大脑受到刺激。同时,也有可能使孩子肾脏和身高受到影响。

而较早前已有日本科学家研究表明,长期被体罚可能导致儿童脑萎缩。研究发现,对于体罚时间超过三年的儿童,其大脑中与感情和决策能力相关的额叶皮质区内侧部分平均要比未受体罚者小19.1%,与注意力相关的扣带前回以及与认知力相关的额叶皮质区背外侧部分,分别要小16.9%和14.5%。

孩子成长需要轻松环境

外界环境因素不可轻视,为了孩子健康聪明地成长,家庭和学校担负着重要的责任。

对于家长来说,为孩子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关系是非常必要的。李玲建议家长在日常的教育中,应该多多激发孩子的兴趣,细心发现孩子的特长,在不同的年龄段,根据不同的发展规律给孩子引导, 症下药,切不可动辄体罚。

而在学校,老师更要掌握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在充分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未成年人人格尊严的基础上,给予孩子充分的信任和发展空间。教师如果对孩子动粗,在违反教师职业道德的同时,也会使孩子心中的教师形象扭曲,孩子对老师会产生厌恶和恐惧心理,继而产生厌学情绪,不利于孩子未来发展。

精神奖励只奖不罚

那么对于孩子日常的教育问题,家长到底应该采取何种态度呢?心理咨询师荀焱给了以下建议。

首先,家长应该相信,每一个孩子其实都是有遵守规则的意愿的,所以家长要常给孩子鼓励,而不是犯错就采取粗暴的责罚。尤其对于较幼小的孩子的教育问题,更要花费心思,不要只图打骂教育省事。

另外,荀焱提到“只奖不罚”的办法。奖励要有一定讲究,对于孩子好的表现,父母应该注重在精神层面上的奖励,努力让孩子建立对父母的认同感。

而这种精神层面的奖励最好能与具体的事件相结合,不要只是“孩子你好棒”之类的泛泛而谈。孩子有了正向行为,就应该及时给予鼓励,这样不仅能使孩子感到自信,更是对孩子情绪和行为的一种积极引导。

而当孩子犯了错误,“不罚”是要求家长对于孩子的异常行为采取忽视、淡化的态度,不在孩子的错误上强化和追加。同时,家长还必须保持自己情绪的稳定性,教给孩子一些更高级的认知技巧,给其正向的引导。

研究发现家长多和宝宝谈话可提高宝宝智力

科学家们研究了许多家庭的对话,发现家长的说话方式主要有两种:社交型和指示型。

指示型家长与孩子的谈话基本上都是清楚的命令,比如:“拉住我的手”,“把电话给妈妈”,“好好吃饭”。

社交型家长则会在谈话中使用“什么”,“怎样”和“为什么”。他们会不断想去理解他人:“我真想知道她为什么没来电话?”或是“你觉得咱们应该去哪里?”他们常常会问孩子这类问题,把他们带入自己的思路。

社交型家长的孩子会从这种对话里得到显著的好处。他们普遍地更早学会读写,在学校的功课也更优异。对这个现象,合理的解释是,在不断地理解其他人和事情的过程中,社交型家长无形中引导了他们的孩子思考与逻辑。也就是说,他们在告诉孩子:要是想加入咱家人的谈话,你得动脑子才行。难怪它的影响能够持续孩子一生。

指示型家长不需要从孩子那里得到回答,他们只希望看到指示被遵守。这就是说他们的孩子不需要思考答案,也不用加入谈话。

我是一个以学为主的幼儿园园长及老师,我从很多孩子家长身上看到的,是他们与朋友谈话时是社交型,但与孩子谈话时就变成指示型的了,谈话由充满互动的交谈变成了简洁而有效率的命令,内容也变得枯燥乏味。

儿童的智力发展非常快,往往在几个月间他们就能学会大量东西。家长要想应付如此快速的发展,重点在于提供给孩子丰富多彩的词汇库和能刺激他们思考的谈话。

虽然有的时候,简单明了的指令在孩子身上更有效果,尤其是两三岁的小孩,然而,从长远看,能够带动孩子一起参与,才是对他们更有益的。

()编辑

专家研究发现彩色环境有利孩子智力发育

色彩不但装扮了美丽的世界,也为打开孩子的智慧之门创造了条件。有关研究证明,影响孩子智力发展的因素各种各样,其中婴儿居室中彩色图案的布置就是丰富孩子想象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人们总是认为刚出生几个月的孩子,除了吃喝拉撒睡,还能会什么?

最多也只能辨别白天和黑夜。但事实上,这种观点是不对的。想想看,如果孩子对外界和身体内部的刺激没有反应能力,那么当他饿了渴了的时候,怎么会哭?当他拉了尿了的时候,又怎么会闹?

所有的父母见到自己可爱的小宝宝时,都会面露微笑,于是,小宝宝明白了这种微笑是最美好的,最亲近的,于是,当孩子表示自己高兴的心情时,也会用微笑来回答自己的亲人。更让爸爸妈妈惊奇的是,当孩子看到某种色彩鲜艳、形象逼真有趣的东西时,也会面露微笑,甚至笑出声来。

这说明色彩鲜艳的图案能够刺激宝宝的感觉器官,并产生感觉良好的表情。没有刺激就没有感觉,没有感觉就无法发展孩子的智力,小宝宝的智力就是在不断的刺激,不断的感觉中逐渐丰富发展起来的。

美国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曾做过一个很有说服力的实验,研究人员将出生后的婴儿放在用白布铺盖的婴儿床上,结果婴儿在出生后2个月开始发现自己有手,并且会用手触摸物体;3个月的时候,能够用手去触摸吊在头上方的物体。研究人员又选出15个刚刚出生的婴儿,把他们放在五颜六色的床上,床上还放着各种颜色的动物画片,床的栏杆还用花纹图案装饰起来。

实验的结果出现了奇迹:躺在五颜六色床上的婴儿只用1个半月的时间,就学会了用手去触摸吊在自己头上方的东西,比那些躺在白布铺盖床上的婴儿快了一倍。

这个实验还说明,聪明的孩子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父母要学会开发孩子的智力。说到这里,我们还可以讲一个故事来证明这个道理。

人们常说龙生龙,凤生凤,但从前有一个皇子因不得皇上的喜爱,当他刚生下后不久,就被软禁在一个与世隔绝的环境中,结果他长大成人的时候,竟然五谷不分,六畜不认,连人为什么哭为什么笑也不明白,成了一个白痴。这说明一个人要想成为一个聪明能干的人,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实践,才能丰富自己的头脑,成为出类拔萃的人。人体经过漫长的进化,适应了生存的需要。无数的感觉细胞接触了事物后,神经纤维就会将这种感觉传送到大脑,再经过大脑细胞的分析处理和整合,然后做出怎样言行的判断,之后,如何言行的判断又经过传出神经,将这种命令传递到相应的组织器官,而开始表达出言行。

婴儿也是这样,他从刚刚能够看到物体的时候,就开始通过视觉活动来获取外部的信息,进行一种本能性的观察活动,这种观察活动虽然是在不自觉中进行的,但确实可以丰富扩大婴儿的视觉印象,促进婴儿的智力发展。

本文Hash:cb0f723b666fc64b1090517263b62e7686c807ac

声明:此文由 梦相随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