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打碎“别人家的孩子”这个神话

很多时候,别人家的孩子成了不少小孩心目中不可超越的对象。那么“别人家的孩子”真的是一个神话吗?下面作者所描述的这段经历,或许能将这个神话砸碎。

很多时候,别人家的孩子成了不少小孩心目中不可超越的对象。那么“别人家的孩子”真的是一个神话吗?下面作者所描述的这段经历,或许能将这个神话砸碎。

我从小就羡慕同住一个家属大院的大伟,他聪明,成绩好,生得虎头虎脑有精神,真真是传说中的“别人家的孩子”。一个年级成绩好的同学就那几个,但老师对他青眼有加:“你们这些孩子,以后保管还是他最有出息。到底是男孩子,有潜力。”

不管做什么事,我都下意识地拿自己跟他比比。好像正应了老师的这句评语,小学毕业,大伟考进了比我更好的初中。等我终于和他考上同一所省重点高中,他已经被分到了重点班。在老家,那群人就是“天之骄子”的同义词。

可这回遇见,就好像电视剧里用滥的桥段。寒暄几句后,我突然发现对方话锋有点不对:“我觉得人生无非是意外、健康、养老、子女教育这四大问题,前两者不一定发生,是需要规避的,后两者一定会发生,是需要规划的……”

嘿!按耐不住好奇心,我直接问他:“你该不会是来让我买保险的吧?这好像跟你的专业特别不搭边啊?你干这个,是不是能赚很多钱?”

大伟没有正面回答我的问题,我几乎能隔着屏幕看到他苦笑了一下:“你还是老样子,问问题跟机关枪一样。”

记得那是2008年,大伟在老家附近一所“211”的理工类大学读书,专业是材料化学,学习之余,还忙着考各种“有用的”证书。他拒绝了家人让他准备考研的建议,因为对做研究或是这个专业并无更大兴趣。另一方面,他考证,最喜欢从马列课上学“社会运行的潜规则”,积极准备着在进入职场的第一站中跑在前头。

如果我能像他那样,我的父母会不会更省心?有时我觉得他就像是我的另一面,理想的一面—如果按照父母对“最顺利人生”的想法,我就应该在省内的名校读着高科技含量的理工专业,并且上足了发条为毕业后的一切做准备。

而我当时在离家十万八千里远的地方读眼看着毕业就失业的新闻系,每周的任务是上外网看新闻,截然不同的文化一冲击,周周都有新感悟,最后就像上了发条一样对外公布我的发现。

我开始觉得,我们曾被告知的很多功利选择,对整个人生而言,是大错特错。一段被安排的生活,就算它看上去有利可图,或者十分保险,我也只想抗拒。我宁愿花费些无用的时间去探索自身,确定自己的兴趣所在。我只想对好些规劝我的人说:就让我去犯错,让我因自己的决定而感觉到疼,让我自己决定是否要转向,让我背负起自己的命运。

在别人看来够好的人生,如果不是“我”选的,不是“我”珍惜其中的喜怒哀乐,只是让别人眼红,心里会有真的快乐充实吗?

我自觉只跟大伟报告了十分之一不到的“小发现”,但他已经忍无可忍。有天冲我感慨说:“想这些有啥用?还不是过好自己的日子最重要。咱俩真不是一个世界里的人了。”

唉,怎么不是一个世界。我心里也常有个小人儿不时劝着说“现实点吧”。不知怎的,后来我就不找他聊天了。

大概是当年给他留的阴影太深,这回在网上碰到,聊了没两句,他居然主动问我,选择现在的工作,是不是“为了理想”?

我反而不能像上学 那样不假思索地给出一段肯定回答。

近来我常常在想我们出生于80年代末的人。比起上一两辈的老人,我们的生活可算幸福:在无风无浪的安稳环境中长大,从不曾体会过饥寒流离的滋味。

可现在看起来,这种成长好像也没太多含金量:一切都是按部就班地发生着,在单调的一本本课本中拼搏,弓着背,低着头,收敛起自己个性,顺着仅有的一条路前进,考上好的初中,考上好的高中,最后就能进入一个比别人更好的大学。什么理想、梦想、兴趣这些现在时兴的词儿,那时说出来都会被人笑:还有这么看不透的。

12

家长请你别总是赏识别人的孩子!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指出:“应当像尊敬上帝一样尊敬孩子。”

你给人家当妈妈算了

没想到座谈会一开始,刚有几位家长发言,其中一个挺“内向”的男孩冲着满屋子人,说了一段话:“每次妈妈说我的时候,都说,瞧人家孩子怎么怎么,瞧你多笨……我很不服气。我老想,你要觉得人家孩子好,你就给人家孩子当妈妈算了!”

回头看看他妈妈,妈妈的眼睛瞪着,嘴咧得老大,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座谈会中场休息,孩子的妈妈流着泪找我:“我在一家公司做保洁员,就这么一个孩子,我对他那么好,辛辛苦苦挣钱全是为了孩子,他凭什么冤枉我?”

我说:“您爱您的孩子,可孩子并不知道。您没有表现出对他的爱和赏识,您赏识的只是别人家的孩子。所以,孩子认为您不爱他。”

有这种烦恼的孩子和家长,为数并不少。

我妈多不知足啊

不少家长教育孩子的心理有些错位,不是用赏识的目光看待孩子的优点,而是用挑剔的眼光只找孩子的毛病。最可怕的是用别人家孩子的长处,去比自己孩子的短处,越比越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家的优秀。

朋友的儿子曾经委屈地对我说:“我从来没当过班干部,好不容易当上了小队长,高兴极了。回家和我妈说了,妈妈不但没夸我,反而把嘴一撇说,小队长有什么可高兴的,这可是最小的官儿!可她不知道,我当上小队长也是付出了很多努力的!”

邻居一位刚当上少先队中队长的孩子对我说:“我当上中队长,心里特别高兴。回家跟妈妈一说,我妈当时就问,大队长的候选人都有谁?您说,我妈多不知足啊!”

我老挨妈妈的骂

其实,你的孩子就是你的孩子,没必要总和别人的孩子比,只要你的孩子今天比昨天有进步,你就应该祝贺他,这就是母亲对自己孩子的赏识。盲目的比较,会产生许多不良的后果。同事小马读小学三年级的女儿一次来机关找妈妈,悄悄对我说:“叔叔,我妈每次说我不好,都拿邻居倩倩比较。每次考试我都不如倩倩,所以老挨妈妈骂。过去我和倩倩是好朋友,现在,我很恨她。我甚至想把她给杀了。没有了倩倩,我妈就没办法比了。”

妈妈的这种教育方法,容易使孩子失去自信。孩子会错误地认为,他的“灾难”是他的伙伴带来的,他不但不会向伙伴学习,反而结下仇恨,在他今后的生活中,拒绝向别人学习。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指出:“应当像尊敬上帝一样尊敬孩子。”人性之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赏识。就精神生活而言,每个幼小生命仿佛都为了得到赏识而来到人间,谁也不是为了挨骂而活着。

所以,学会赏识您的孩子――这应当是每个家长的必修课。

孩子为何打断别人的谈话

孩子打断别人的谈话,这是由他们的年龄特征引起的,大体在以下几种情况出现:1、孩子对讲话中的部分内容感到好奇,迫不及待地想解决心中的“疑问”。2、别人谈的或讨论的内容,孩子曾经听说过或有点似懂非懂,产生“共鸣”、激动,急于想“表现”自己,讲一讲自己的“看法”。3、孩子独自玩耍或独自尝试着做某件事遇到了困难,这时他急于求得帮助,可能会不顾场合打断别人的谈话。对孩子的这种行为既不能放任不管,又要注意处理方式。家长应注意以下几点:1、“因事制宜”。即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适当的方式和方法加以引导。当孩子对大人谈话内容提出疑问,或遇到困难求助时,千万不要因一时恼火而当别人的面训斥孩子,否则就伤害了孩子的“好奇心”和“自尊心”。家长可以跟孩子讲明,谈话结束后再解答,还可以再夸奖他一句:“你真爱动脑筋!”这样孩子是会谅解的。但事后一定要实行诺言,并教育孩子在别人谈话时不要随便地打断,告诉他这样做是不礼貌的。如果大人在闲聊时所谈及的内容使孩子产生“共鸣”,孩子因急于想表达自己的意见打断别人的谈话,家长不妨给孩子一个“表现”的机会,先征求与你交谈的对方的意见,然后让孩子参与进来。不过,谈完话后应很委婉地指出孩子刚才随便插话是不对的。这样孩子是比较容易接受你的批评的,因为孩子的“表现欲”得到了满足。2、“相机诱导”。即家长要利用一切可以用来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机会,对孩子加以启发和诱导,特别要注意运用发生在孩子身边的事情来教育孩子,使孩子受到启迪和提高。例如,爸爸妈妈带孩子上街玩,看到了别的孩子在其父母和别人讲话时插在中间吵个不休而受到批评,就可以问自己的孩子:“刚才那个孩子做得对不对?为什么?你喜欢他吗?”让孩子从中受到教育。3、“言传身教”。即做家长的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特别是“行”,这给孩子的影响是很重要的。孩子的模仿性较强,且又缺乏一定的辨别能力,因此父母应树立起一个礼貌地与人交往的榜样。

本文Hash:d4a7bdce6d2ba9058e00edfd6b4922b0f980bb37

声明:此文由 链世界-开阳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