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要重视为什么孩子会害怕呢?

每个人的幼年都有自己害怕的东西,害怕是因为感到不安全。轻度的恐惧对生活不会有明显的影响,常常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而自然消失。重度的恐惧可能会导致做噩梦、失眠、发烧、呆滞,这会影响到孩子的发育。3-4岁的孩子会有哪些常见的恐惧呢?这些恐惧又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父母怎样正确的面对孩子的恐惧情绪:孩子的有些恐惧源于父母的态度。我见过一个小孩不怕骑马却怕狗,哪怕是很小的狗、很温顺的狗,后来她妈妈不好意思地告诉我她从小就怕狗。我对她说,如果你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一辈子怕狗,首先你就不要怕狗。有些父母恰恰相反,在孩子面前表现出什么都不怕的样子,常常示范一些不安全的动作,做一些不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对孩子的一些不正确的行为也不及时加以制止或是过度地鼓励孩子去挑战、探险,进行所谓的勇敢教育,这会给孩子造成天不怕、地不怕的不正常心理,对孩子的身心健康的成长非常不利。所以父母一定要帮助孩子认识到身边危险的事物,正确地认知生活中的危险,建立正常的恐惧意识,产生必要的自我保护的本能。有些恐惧是因为成人不当的教育方式强加给孩子的。有些父母总喜欢跟风,看到别人的孩子会背多少首古诗就要求自己的孩子去背诵,看到人家的孩子学跳舞也不顾自己孩子的兴趣一味地效仿。这样会给孩子造成过大的压力,从而形成一种恐惧心理。父母要看到自己孩子的兴趣,正确地选择利于孩子成长的教育。帮助孩子克服恐惧心理的亲子小游戏:1.亲子情景游戏“我上幼儿园”。宝宝上幼儿园前一般都会害怕,这是适应新环境时产生的正常恐惧心理。通过在家庭里模拟幼儿园情景,体验幼儿园集体游戏,可以帮宝宝缓解这种恐惧。玩法:妈妈扮演幼儿园老师,穿上艳丽的服装,扎上马尾辫,手持铃鼓,坐在房间中间。爸爸、爷爷、奶奶和宝宝围成半圆扮成小朋友,一起玩点名字、击鼓传花、表演节目、抢椅子等集体参与的互动游戏。2.亲子游戏“蜜蜂和熊”。有些孩子对昆虫和动物较害怕,可以玩这类游戏。玩法:宝宝扮成蜜蜂,妈妈扮成狗熊,狗熊被蜜蜂蜇中,然后大叫,或者妈妈扮演蜜蜂,宝宝扮成狗熊要逃走,但是妈妈要做一只笨手笨脚的蜜蜂,叮了自己而不是宝宝,然后撞墙,或是倒在地上,使宝宝能对害怕的事物发笑。作者简介:张静河南省师德先进个人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开封市幼教先进工作者20年幼儿园教师教学经验

为什么说家长要学会识别孩子的“痛”

孩子的健康是家庭的头等大事,如果孩子总是感到不明原因的疼痛,父母们的担心自然不言而喻。生长痛是很多小儿都经历过的一种情况,小儿骨科门诊病人数的1/3以上都是因为这种情况。针对3~12岁儿童这个群体,生长痛的发病率大约为2.6%~49.4%。胃肠生长痛同样多见于3~12岁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儿童。此外,骨肉瘤和运动损伤造成的疼痛也困扰许多孩子,尤其骨肉瘤目前的发病率已经占据儿童肿瘤的15%-20%。专家提醒,家长要学会读懂孩子身体的疼痛“信号”,做到对于普通的生长痛不过度惊慌,对于可疑的疼痛要早发现,必要时请专业的医疗机构进行诊断,切勿延误最佳治疗时机。

很多家长都有过类似这样的经历,该睡觉了,孩子却开始哭闹喊腿疼,非要妈妈揉一揉。回想一番,白天没磕没碰,仔细检查也没有异常。最终还是放心不下,赶紧奔医院检查,医生多半解释说一切正常,只是“生长痛”罢了。

超三成小儿骨科门诊患儿都是生长痛

生长痛是很多小儿都经历过的一种情况,小儿骨科门诊病人数的1/3以上都是因为这种情况。从既往的统计资料来看,针对3~12岁儿童这个群体,不同研究者得出的发病率大约为2.6%~49.4%。

一般认为生长痛的病因与骨骼生长迅速有关,儿童骨骼生长迅速,而四肢长骨周围神经、肌腱、肌肉生长相对较慢,因而产生牵拉痛。儿童过度活动,或发育中组织代谢产物过多,引起酸性代谢产物堆积,从而造成肌肉酸痛,也被认为是儿童出现生长痛的原因。

“生长痛”是儿童时期特有的一种生理现象,拥有典型的临床特点:2/3的儿童有反复双下肢间歇性疼,尤以胫骨(小腿骨头)、膝关节及其周边部位为重。所谓的间歇性指有一定的周期性,周期为几天至几个月不等,而一些严重的病例可能每天都会发生。有一份包括44例患儿在内的调查发现,43%的患儿会在1周左右发生一次。典型的生长痛多发生在半夜,持续约数分钟至两小时后可自行缓解,疼痛程度较轻,这样的规律严重影响儿童的睡眠质量,导致他们夜惊、夜醒、早醒、日间嗜睡等情况。生长痛一般一次发作只有十几到二十分钟,不过也会有孩子为吸引父母关注,长时间喊痛的可能。生长痛无明显的外伤史,痛无规律,突然出现,较短时间内缓解,儿童可能前一晚上哭闹诉痛,次日便无痛完全正常,数月下来也未见肢体有任何异常。

孩子出现生长痛并非一定是缺钙

在对某学校2837名中小学生的普查中发现,符合生长痛诊断的所有患儿血钙、血磷水平都在正常范围。

因为关于生长痛与钙、磷、碱性磷酸酶的关系,目前仍存在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生长痛与血钙、血磷的水平没有关系,但也有部分学者的研究提示,儿童生长痛的发生与钙的缺乏有一定关系,可能是由于小儿骨骼发育、神经肌肉紧张而导致牵扯性疼痛。另外,钙对神经兴奋有抑制作用,缺钙可以使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从而引起肌肉疼痛或肌肉痉挛等。

家长需要理解的一种情况是,当医生综合各方面因素,考虑有必要进行一些辅助检查,最后却发现X线、血钙、血磷、血碱性磷酸酶、风湿因子等检查都没有异常,而诊断仍为生长痛时,要相信专业的判断。

传统的观点认为,生长痛的原因主要跟解剖、活动强度、心理因素和生长的速度等有关。一般情况下,孩子身体发育到一定年龄,生长痛现象也会自然消失了,所以家长不必太过多关注,以免引起孩子过分的注意从而强化感受。

儿童肠胃有时也会生长痛

胃肠生长痛同样多见于3~1 2岁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儿童,这个年龄段的不少孩子都有过腹痛的经历,疼痛时满头大汗、面色苍白,每次疼痛时间一般不超过10分钟,疼痛部位以脐周为主。只要妈妈给按摩一会儿,孩子就感觉疼痛明显缓解。胃肠生长痛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一般无需治疗。据南京市第一医院儿科于莹主任介绍,这是由于孩子代谢旺盛,不但骨骼在“昼夜兼程”地长粗、增长,内脏的胃肠等器官也在“马不停蹄”地生长,而且胃肠血管丰富,组成它的平滑肌需要很多血液来供应,才能保证发育期胃肠对氧气及其养分的需求。通常情况下,身高增长比较快的孩子,胃肠的血液供应常常供不应求,加上植物神经功能不稳定,导致肠壁神经兴奋与抑制作用失调,胃肠平滑肌容易发生痉挛性收缩,随之出现阵发性腹痛。

孩子出现疼痛时可热敷或按摩腹部,对解除疼痛有一定帮助。此外,儿童受凉、过食生冷食物,也常可诱发腹痛。所以家长必须严格控制儿童的饮食,少吃冷饮,睡觉时不让肚子受凉。

需要提醒家长的是,不能将儿童所有的腹痛都误认为是儿童胃肠生长痛。如果疼痛持续时间较长,用手按压时疼痛加剧,或儿童惧怕触摸,应考虑到患肠胃炎、肠套叠、蛔虫症等其他疾病的可能,要及时到医院检查,以免延误病情。

家长要读懂孩子肢体疼痛的“信号”

儿童、青少年除最常见的生长痛外,家长不可忽视另外一些疼痛的存在。

夜间疼痛加重就应警惕骨肉瘤。骨肉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骨肿瘤,多发于8-25岁的青少年,严重威胁青少年生命。骨肉瘤多发于四肢,发展迅速,病程短,早期即可发生血行转移,膝关节是骨肉瘤最常出现疼痛的部位。据了解,骨肉瘤目前的发病率已经占据儿童肿瘤的15%~20%。由于青少年的骨骼快速生长,所以肿瘤引起的疼痛很容易被人误诊为生长痛,或以为是一般的关节炎、运动损伤等,家长很少会因为孩子关节疼痛而联想到肿瘤,这种轻微的疼痛常常被忽视而未引起家长的重视,病情被耽误,错失最佳治疗时机。有资料表明,有60%的病人就诊时已为中晚期,50%的病人因不能得到及时诊断和规范治疗而延误病情,30%~40%左右的肉瘤患者曾遭遇过误诊。

专家指出,如果小朋友出现腿痛3周不缓解,甚至逐渐加重,夜间疼痛明显,出现膝关节肿胀、疼痛、皮肤温度增高,走路困难,就要高度警惕骨肉瘤的存在,及时针对疼痛部位拍片检查,排除肿瘤可能。

局部肿胀越动越痛就是运动损伤疼痛。由于孩子的活动量大,骨骼的发育尚未成熟,因此只要遭受过度的撞击,很容易就会造成骨折。再加上这个年纪的孩子还不太会表达自己的感受,因此骨折是最容易被误诊的项目。儿童运动损伤造成的疼痛和生长痛与骨肉瘤的疼痛有个明显的不同,多有明确的外伤史;不动不痛,一动就痛。

如何判断孩子出现骨折?如果儿童因户外活动摔伤,导致肢体局部出现肿胀、发烫、疼痛,甚至活动受限等情况,即可能发生了骨折。如果孩子感到疼痛持续1个月以上,就应该先用X光仔细检查疼痛部位,以查明是否有骨折或脱臼。

家长要学会读懂孩子身体的疼痛“信号”,做到对于普通的生长痛不过度惊慌,对于可疑的疼痛要早发现,必要时请专业的医疗机构进行诊断,切勿延误最佳治疗时机。

为什么说培训家长比孩子智力更重要

针对母亲们所关切的育儿与儿童健康课题,山大齐鲁医院儿科近日对济南380名母亲进行调查,调查对象是介于26-35岁的年轻母亲,育有5岁以下的婴幼儿。调查中,爸妈们五花八门的育儿观“雷”倒了专家。医生称,真正的早教应该是教大人怎样带好自己的宝宝,而不是代替父母来养育宝宝。现在的父母太忙了,他们真的应该多抽一点时间来陪孩子。

66%的妈妈做不到与孩子亲密无间

调查对象是必须兼顾职业与家庭的新一代母亲,大多是有较高学历的知性妈妈。从职业看来,参与人群以教育业、医疗业及公司中层白领最多,工资年收入大都在5万元以上。

调查中,高达66%的妈妈难以做到与孩子亲密无间。“我发现有些妈妈不爱笑,一脸严肃,她们也想照顾孩子,但不懂该如何表现。”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儿科主任王玉玮说。她认为这与社会的竞争有关,很多妈妈由于繁重的工作压力,没时间学习积累科学的育儿知识。

王玉玮说,正确的育儿知识及经验与妈妈们的文化程度不成正比。对于高层次的父母们来说,减少工作时间投入家庭生活并不容易。

调查显示,在城市里,大多数父母在宝宝半岁左右都回到了工作岗位,宝宝上幼儿园前,教育的重任则落到了宝宝的祖辈,甚至是文化程度较低的保姆身上。

婆婆对年轻母亲育儿最有影响力

谁最能左右年轻母亲对幼儿健康和教育的决定?调查显示,长辈(尤其是婆婆)对年轻母亲的育儿方法最具影响力,只有11%的女性会与丈夫讨论养育孩子的方式。

然而,长辈对于育儿的一些较传统看法存在许多误区,例如:年轻母亲当中有71%误认为幼儿需要很多睡眠才会健康,44%误认为孩子生水痘时不能服食酱油,而37%认为在走路前先会说话的婴儿比较聪明等。

王玉玮说,科学的婴幼儿早期教育,能使孩子的智商水平提升7%-10%,3岁以内的孩子,家长应偏重于营养喂养,3岁以后,更应注重孩子的行为、心理的正确干预。有的妈妈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母乳营养全面,在孩子1岁时,还没有进行辅食喂养;有的妈妈因为个人存在洁癖,不让孩子爬行、不让孩子自己吃东西等。但孩子的这些探索行为,由于受到家长的控制,家长的个人意志取代了孩子的心理需求,这对他们的成长极为不利。

98%的妈妈期待早教意识引导

生于1982年的许琳,将在明年5月份升级做母亲。最近,她经常在网络论坛上发帖,向网友请教如何选择合适的早教机构。

王玉玮说,80后在竞争下成长,非常清楚教育的重要性。另外,她们对子女期望也较高。调查显示,98%的妈妈都迫切需要关于育儿方面的专业指导,其中,系统的早教、育儿指导、相关专业知识、与专家面对面沟通、解决育儿困惑,是妈妈们最关心的问题。由于80后父母缺乏早教经验,在选择早教机构上常常被“开启智力”、“激发潜能”等五花八门的概念干扰。这造成孩子过早承受压力,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培训家长比开发孩子智力更重要

许多年轻父母已意识到早教的重要性,非常重视宝宝的智力开发。

王玉玮说,应该教育家长如何教孩子,以及如何与孩子保持一种亲密关系。“毕竟孩子第一任老师是父母。在德国,有一个名为父母青少年家庭部的专业机构,他们会鼓励社会机构开展培训家长的研究。项目验收后,在社区里组织家长进行推广。我们也应该汲取国外经验,组织早教概念推广活动,让父母尤其是80后真正了解早教的意义所在。”

本文Hash:10df4b98aa311e27980881205bc25e9aae873856

声明:此文由 lizhen002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