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怒言扔孩子下楼家长焦虑情绪爆发

因孩子背不出英文,一位焦虑的准小一生妈妈竟对儿子恶语相向,怒言要将他从21楼扔下去。这是前天记者在静安区教育局和静安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举办的幼小衔接家长咨询会上看到的一幕。随着入学时间的逼近,小一生家长焦虑情绪集中爆发,专家提醒,幼小衔接期,家长不要机械追求知识的量,当心孩子患上“学校恐惧症”。

幼儿园孩子每天都要做作业

孩子会哭着进小学吗?孩子应付不了学习怎么办……在咨询会现场,一位焦虑母亲向专家倾诉,由于儿子即将从幼儿园大班升入小学一年级,自己和孩子都特别紧张。

就在前一天,儿子放学回家,妈妈见其未按要求“做功课”,“既没弹琴,也没读英文,后来我抽查他,居然连最简单的几句英文都背不出,他还继续悠哉地看闲书。”当时,妈妈就火冒三丈,一气之下,将给儿子新买的漫画书直接从21楼扔了出去,甚至对儿子恶语相向:“如果你下次再这样,我会把你也从21楼扔下去!”

“说完这话,我立马就后悔了。我也不知道,自己怎么会变成这样,情绪如此容易失控和易怒。”这位妈妈说,因为担心孩子不能适应小学生活,她每天都给儿子布置了功课,读英文、练琴、做公文数学、识字等。咨询专家随即问家长,“你觉得做公文数学有用吗?”这位妈妈坦言:“人家小朋友都学的,我还是想让儿子多练练,不然我担心他跟不上。”

家长这么一折腾,弄得孩子对上学充满了恐惧。

学前知识准备要科学、适度

“每年的四五月份起,居民信箱里各类升学辅导班的宣传单便如雪片般纷至沓来,各类充满危机感、诱惑性的词语不断地提高家长的内心焦虑,最典型的莫若‘不要让你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静安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常务副主任陈小文表示,不少家长为了孩子将来能有一个好发展,便把这条起跑线划在了幼儿园阶段,很多孩子就此背起书包成了小小上“班”族。但是,家长们也流露出种种无奈:大家都这么做,我不做行不行呢?

有不少家长担心孩子在入学之后会跟不上进度,在幼儿园阶段给孩子进行了大量的学科学习。对此,现场咨询会上,陈小文等多位专家一致认为,其实,学前教育的真正价值并不在于掌握知识的数量,而在于体验学校的学习风格,培养相应的学习习惯,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如果只是单纯追求数量,往往会挫伤孩子的学习兴趣,从而丧失培养学习习惯的心理基础,反而得不偿失。

针对准小一新生妈妈的焦虑,陈主任建议说,家长要相信,孩子的潜能是巨大的,他完全有能力度过。条件是得到父母帮助!父母可以和孩子讲一讲自己小时候上学的趣事,和孩子一起参观将要就读的小学,图书馆、专用教室等都会给孩子带来视觉和心灵上的冲击,这时家长一定要用赞许、欣慰、鼓励的眼神注视着他。

另外,学前知识准备也应该科学、适度。陈主任举例说,认字也可以很活泼,当你和孩子走在路上,可以看看路牌、店招、广告;在看电视时,可以认认新闻标题;在买回来的玩具说明书里找些词语读一读。在生活中,游戏中,培养孩子的认字兴趣。数学方面,引导孩子发现生活中的数字,例如读一读价格标签,数一数水果篮里的水果数量,超市买东西,家里洗衣服等,都可以变成加加减减的运算题,孩子对这种计算的兴趣要远大于试卷上的计算。还可以在游戏中培养孩子对数学的兴趣,例如七巧板拼图形、火柴棒搭图形、扑克牌游戏(比大小、接龙、24点)等等。

静安编写幼小衔接家长手册

针对幼小衔接中暴露出来的种种问题,静安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在区教育局的指导下,会同区内多所幼儿园、小学,经过大量调研、讨论,于近日编写完成了《“宝贝上学知多少”静安区幼小衔接家长手册》,咨询会上还进行了授书仪式。

与市面上各类所谓的名校宝典不同,该手册以“家长与孩子共成长”为原则,在家庭生活的情境中,突出科学性、实用性、指导性,结合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所发现的幼小衔接中出现的各类典型问题,从“身体准备”、“心理准备”、“生活准备”、“学习准备”、“行为准备”、“家长自身调适”六个方面,为家长提供具体的方法指导。

静安区教育局局长陈宇卿在接受采访时强调,希望家长能够在《手册》的启发之下,发挥聪明才智,在其乐融融的家庭生活中,不再机械追求知识的量,而是将重点放在身体素质、习惯培养、兴趣激发等成长发展所必需的源动力上,体验与孩子共同成长的快乐。

家长的焦虑情绪不应用在孩子教育上

孩子上幼儿园了。很多家长觉得这下该放松了。可事实上,回到家里我们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我的体会是,家园要携手努力,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家长的焦虑情绪不应用在孩子教育上

我的孩子今年8月转到一所离家较近的幼儿园。入园前,我就多次带孩子参观幼儿园,认识小朋友,为他入园做好心理准备。但是第一天,孩子还是哭了。孩子早晨入园的情绪对他一天的活动都会有影响,因此大人不可看见孩子哭就训斥、威胁孩子,或强行把孩子推进教室。

有一次,我送孩子上幼儿园,孩子要求到幼儿园后荡一下秋千,我同意了。可到了幼儿园以后,才发现小朋友们已经开始站队准备做操。

于是,我们向老师请假,老师同意后到秋千场地荡秋千。开始我以为孩子会要求多玩一会儿,没想到,刚荡了一下,他就主动要下来,自觉地站到队伍中认真地做操了。我及时表扬了孩子,并感谢老师的支持。

幼儿园每个班级都有《家长园地》,上面有班级每周的教学安排。家长要注意仔细阅读,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情况,以便回到家中开展相应的或有关的活动。

这样可以使孩子感觉在园和在家一个样。有些家长反映孩子在园很听话,可一回到家就变了,原因就在这里。家长要尽可能营造与幼儿园一样的环境和气氛,这样既可与幼儿园保持一致,又可以扩大幼儿园的教育影响。

我的孩子在幼儿园开始学英语了。一次,孩子回到家准备了三个座位,让爸爸妈妈变小,他当老师。我们很配合地当他的学生,看者孩子认真的样子,我们也很认真地回答他的问题,有时答错了,他还会纠正。孩子在快乐中实践着所学的知识,还颇有成就感,我们大人何乐而不为呢。

总之,加强与幼儿园的联系,更多地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才能全面了解孩子,了解在集体中的孩子。这样家园可以及时、有效地协调,更好地让孩子在快乐中健康成长。

小编总结:作为家长,无时无刻都要对孩子操心,所以无论在什么环境下,都要了解孩子的情况,这样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孩子爱发飚负面情绪其实是妈妈带来的

【妈妈网编者按】总有妈妈抱怨说自己的宝宝是个暴脾气,教着教着就急躁起来,要么大哭要么发飙不再配合妈妈。妈妈们总是不理解,小小的人儿哪里来的这么大的脾气。妈妈网特约专栏作家微蓝栀子通过亲身经历的反思得出结论:孩子的负面情绪有时候就是妈妈带来的。

同时存在的负面情绪

案例1:小米玩贴纸游戏,可是有一张不贴纸怎么也撕不下来,小米先是耐着性子继续撕,可试了几次还是不行,开始有些着急。妈妈在一旁看了,担心小米会因为着急而发脾气,于是出手想要帮助小米,结果糟到拒绝,并且让事情变得更糟,小米生气地把贴纸扔在地上,踩了几脚,并且大哭,宣称“贴纸不好玩,我不好玩了!”妈妈生气了,严厉地批评小米太没有耐心,事情做不好应该再努力多试几次,总是这样一遇到做不好的事就着急有什么用,发脾气更不应该……

为什么孩子教着教着就会发脾气闹别扭呢?

案例2:小米有一段时间饱受便秘的困扰,于是在拉臭臭之前,都会很害怕,不愿用力,因为一用力小屁股就会疼,每次都会因为害怕、因为疼而哭。妈妈很想化解小米的害怕,告诉她只要用点力把臭臭拉出来屁股就不会再疼了,妈妈保证!可是不管妈妈怎么安慰、怎么保证,小米就是害怕,就是不愿使劲。看着小米害怕又疼痛的样子,妈妈又是着急又是焦虑,“算了,你不想用力就这么疼着吧!妈妈怎么说你都不听,不管你了!”话语一出,小米哭得更大声了……

在这两个案例中,孩子的负面情绪,有愤怒、紧张、害怕、焦虑、沮丧、难过……而且这些情绪往往还会掺杂在一起,继而引发孩子的大爆发,比如案例1中,小米先是沮丧,再着急,最后愤怒;而案例2中则是紧张与害怕交织。妈妈的负面情绪,同样有愤怒、紧张、焦虑……

孩子引发妈妈的负面情绪

都说当妈后就容易变成河东狮吼,尤其是孩子越来越大,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多,抓狂的时候也越来越多。很多时候,妈妈的负面情绪,是由孩子的行为以及情绪而引发的。比如案例1中,妈妈先是焦虑、担忧,因为预见到小米很可能会因为撕不下贴纸而失去耐心,因为失去耐心而有可能会发脾气,等到小米真的发脾气时,妈妈又因为联想到小米以往的行为,总是这样一遇到做不好的事就着急上火,为什么不能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为什么不能再试几次呢?面对小米的急躁、发脾气,妈妈就会觉得很失望、很烦,于是随着小米的哭闹,心中的怒火也在不断地燃烧,最后爆发了……

当孩子面对妈妈的愤怒、焦虑等等负面情绪时,往往也会跟着焦虑、害怕、愤怒

妈妈催生孩子的负面情绪

有的时候,负面情绪是由妈妈带给孩子的。比如妈妈在外受了气、工作遇到挫折,或者是与爸爸、家人在育儿方面有一些分岐,开始互相争执等,因为心情不好,就容易影响孩子;因为带有负责情绪,就容易觉得孩子烦,稍有不对就大发雷霆……当孩子面对妈妈的愤怒、焦虑等等负面情绪时,往往也会跟着焦虑、害怕、愤怒……当然,由妈妈传染的负面情绪,还是少数的。

更多时候,是先由孩子引发了妈妈的负面情绪之后,妈妈没有控制好自己,采取了不当的方式或言语,从而更加深孩子的负面情绪。比如案例2中的妈妈,很想化解小米的紧张与害怕,却在小米无止境的哭闹中失去了耐心,口不择言地说“不管你了!”此话一出,即刻引发小米更大声的哭泣,因为妈妈的负面情绪爆发,小米以为妈妈不再爱她了,不再管她了,因为害怕失去 妈的爱而更伤心。此时的负面情绪,已经从拉臭臭时的紧张、害怕,变成了担心失去妈妈的害怕与难过。

妈妈的情绪该释放还是该控制?

在妈妈和孩子的“情绪大会战”中,如果妈妈的负面情绪全面爆发出来,就有可能会让孩子的情绪负上加负,继而让可能很小的一件事情,被无限地放大,因此妈妈的情绪首先以控制为最主要点。只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才能理智地面对孩子的情绪。当然,很少有妈妈能做到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所以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也需要妈妈们的智慧来应对。

1、做个标志来提醒,坚持当个“微笑妈妈”

无可否认,我曾经被小米引发过好几次的“怒火冲天”,而每次事情过后,都会检讨一遍,失去理智,被激发愤怒,当真是于事无补。所以为了避免自己再被激发,我在家里所有有玻璃或镜子的地方,都用口红画上了一个笑脸,下书一行字“今天你笑了吗?”每次想要发火时,一抬头,看到这个笑脸,就开始下意识地控制自己,把绷起的嘴角,重新向上弯,用微笑来面对小米的情绪与问题。

作为家长,你的情绪无法控制时应该先远离孩子而不是冲着孩子发火

2、适当释放自己的情绪,暂时当个“罢工妈妈”

当你的情绪有可能控制不住时,可以适当走开一下。这在我称为“罢工”,我走开的这一会儿功夫,我不是妈妈,只是一个也许愤怒、也许难过、也许焦虑的女人。记得某一次和米爸因为育儿问题发生争执,我很愤怒,但考虑到在小米面前不宜太过争吵,而且已经开始有了迁怒于小米的趋势,于是赶紧选择了走开,当了两个小时的“罢工妈妈”。这两个小时里,我去逛街、去看书听音乐,一直到自己的心情不再郁闷,不再总想着那场争吵,这才回家面对引发了我和米爸争吵的那一个关于小米的问题。

3、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当个“脆弱妈妈”

妈妈如果能合理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反而会增强孩子对他人情绪理解的能力。比如某一次,小米在愤怒的时候,狠狠地打了我两下。尽管当时的我确实很生气,我控制住了自己的怒火,而是告诉小米,我很难过,我很想哭。小米立马就忘了自己的愤怒,转而问我为什么难过呢?我说因为刚才小米打妈妈了,打得很疼,妈妈很难过。小米又问,那你想哭怎么又没哭呢?我说妈妈在心里哭了,哭得很伤心,现在很想去找一个地方,大哭一场。等我说完这些,小米哭了,哭着和我说对不起,为打我的事道歉,为之前的无理取闹道歉。我什么都没做,只是诚实地表达了自己的情绪,小米就冷静了,可以自己面对问题所在了。于是我继续“脆弱”着,“小米抱抱妈妈吧!”小米同学立马用她的小怀抱迎接了我。

帮助孩子释放负面情绪

孩子一般不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高兴了就笑,愤怒了生气,难过了就哭……既然有那么多积极的情绪,同样就会有负面情绪。所以当孩子出现负面情绪时,不要急于去否定它,而应该接受它,再帮助孩子去面对自己的情绪、表达情绪、释放情绪,然后才是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1、不要给孩子的情绪贴标签

这是妈妈或者是父母面对孩子的负责情绪时最常见的行为,比如案例1中,妈妈责怪小米总是因为做不好事而着急发脾气,就是如此,没有就事说事,而是把小米以往的情绪都联想了起来,最后给小米下了一个标签,就是爱发脾气,遇事不冷静……可以想见,如果长此以往,小米自己也会认为自己是一个爱发脾气、遇事不冷静的孩子,更不会学着去控制自己的情绪了。

教会孩子合理 泄自己的情绪,用说出感受代替打人、发脾气

2、学会倾听,让孩子学会表达情绪

当孩子出现负面情绪时,学会接受,允许孩子自由地表达情绪,哭闹、发脾气都可以。当然,前提有一条,不能打扰他人。如果是在公共场合,尽量把孩子抱到一个偏僻的地方,再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尤其是教会孩子正确地表达情绪。比如在小米打人的事件中,等到小米的情绪稳定下来后,我再和她一起分析:“妈妈知道你很生气、很难过,因为想多读两本书,读书时间却不够了,多读无望之后就难过,而被妈妈批评之后就很生气,所以就打妈妈了。妈妈允许你发脾气、允许你哭闹,但唯独不允许的就是动手打人。你可以大叫、可以哭,还可以到妈妈的怀里来,也可以告诉妈妈你的情绪,你生气了,你很难过……学会把你的情绪表达出来,才是最好的办法。”当你告诉了孩子这些,尤其是自己做出了积极的示范之后,孩子是能够学会正确表达的。

3、情绪稳定后,再处理引发情绪的问题

当孩子在发泄情绪的时候,千万不要试图去和孩子讲道理、处理问题,那样只会让孩子的情绪发作更剧烈,甚至很多时候,妈妈们的负面情绪也是在试图讲道理时被激发出来的。你只需要静静地倾听,等孩子的情绪发泄好,冷静下来后,再和孩子一起分析事情,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

通过角色互换,让孩子感受到该如何处理负面情绪

4、角色互换,教孩子控制情绪

小米很喜欢和我一起玩角色互换游戏,我扮演她,也扮演我。在这样的角色游戏里,我就经常会故意学她发脾气、耍赖、害怕等时候的一些情绪发泻来模仿,让她来看看应该如何处理“孩子”的这些负面情绪。

比如我说要吃面,小米好脾气地说“好,妈妈带你去吃面吧”,我说“不,我要吃云南的面,我要去云南吃!”小米还是好脾气地说“宝贝,北京的面也一样很好吃的!”我学着她曾经的样子耍赖,“不,不,就不,我就要吃云南的面!”当无理取闹到一定程度时,小米已经乐不可支了,但还是坚持着叹了口气说“现在去不了云南,你可以先冷静冷静,等冷静下来后,妈妈再带你去吃面。”于是我发脾气,甚至“哭”着说妈妈肯定不爱我了……小米继续笑眯眯地、好脾气地说“宝贝,妈妈爱你,不管怎么样,妈妈都爱你!”好吧,耍赖也够了,那我就要求“妈妈”抱抱我。一个大大的拥抱,结束我们的角色游戏。

小米学着当妈妈,应对孩子的耍赖,等到她自己再遇到这样的事情时,就会想起来,耍赖确实不太好啊,妈妈确实很无奈啊,她就会不再坚持,而只是要求我给她一个拥抱。我学着当孩子,在耍赖时,面对小米“妈妈”一如既往的好脾气与笑脸,也还是有些惭愧的,因为我还没有达到这样的境界,不管什么事,都能保持微笑始终。其实角色互换,是教孩子控制情绪,又何尝不是给自己一面镜子?

结语:爱是最有效的解决方式

情绪,你有,我也有,孩子有,妈妈也有。欢喜、难过、紧张、害怕、担心……情绪无处不在,并且在无形中影响着我们的行为、态度和生活。当孩子面临负面情绪时,我们不否定,接受它,用各种方式去抚平它,而这其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爱。

解决孩子情绪问题最佳的方法就是“爱”

圣经里说: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 /p>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这其实正是我们面对自己或者孩子的负面情绪时最好的办法。而对孩子来说,有的时候发脾气,有的时候害怕,他们最需要的,其实就是妈妈的一个拥抱,他们最担心的,其实是认为妈妈不爱他们了。比如小米,在她有负面情绪时,永远是会紧紧抓着我的衣服,害怕我走开,担心我生气就不爱她了。而只要我蹲下来,抱着她,告诉她“妈妈爱你,妈妈不喜欢的是你现在这样的行为,但不管你做了什么,妈妈还是一样很爱你”。即使孩子在生气时可能会扬言不爱妈妈了,你是个坏妈妈这样的话,我仍然坚定地告诉她“那真让我难过啊,可是我还是很爱你!”就在这样坚定的爱的宣言中,小米的各种负面情绪都会迅速地得到发泄并平静下来。

不管你怎么样,我一直陪在你身边,爱你。

本文Hash:0cb4b0a35c7f3bc86432bbfbbf393e426af9d3f2

声明:此文由 lizhen002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